一种多口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7831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口充电电路,包括控制模块、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识别模块、充电管理模块和电压转换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单片机用于传输数据和控制整个电路的电压;所述识别模块通过GL888F芯片以用于识别外接的元器件;所述充电管理模块通过过流检测芯片、降压芯片和快充芯片用于降压和功率转换及快速充电;所述电压转换模块通过变压器用于将额定电压转变为目标电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口充电电路,不仅能够实现多口充电的功能,还能实现快速充电的功能,且功率较大,可同时满足多部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的充电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口充电电路
本技术涉及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多口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普及,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便携设备的充电要求,电源适配器和充电器通常都设置为两个充电口,方便同时为两个便携设备充电。同时,为了方便携带,小体积的充电装置(包括电源适配器和充电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现有技术中,随着Type-C的接口的推出,市面上出现了多种接口的充电器,目前主流的充电器主要有Type-A和Type-C接口。Type-C通常是符合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USB)供电传输协议(PowerDeliveryContract,PDC)规范的电源,Type-A通常是符合BC1.2和快充协议的电源。对于具有两个US口输出的小功率的交流转直流电源(AlternatingCurrent/DirectCurrent,AC/DC),通常都是设置一个Type-CPD输出和一个Type-A输出。因为Type-C和Type-A的输出电压不同,Type-C输出PD电压范围是3~21V,Type-A的输出电压是5~12V,仅使用一个变压器来完成这种电路设计非常困难。但是如果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口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识别模块、充电管理模块和电压转换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单片机用于传输数据和控制整个电路的电压;所述识别模块通过GL888F芯片以用于识别外接的元器件;所述充电管理模块通过过流检测芯片、降压芯片和快充芯片用于降压和功率转换及快速充电;所述电压转换模块通过变压器用于将额定电压转变为目标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口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识别模块、充电管理模块和电压转换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单片机用于传输数据和控制整个电路的电压;所述识别模块通过GL888F芯片以用于识别外接的元器件;所述充电管理模块通过过流检测芯片、降压芯片和快充芯片用于降压和功率转换及快速充电;所述电压转换模块通过变压器用于将额定电压转变为目标电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口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U10、14个电阻R46-R59、5个电容C34-C38、4个三极管Q7-Q10、及电源VCC,所述单片机U10包括十六个引脚,其第一个引脚连接电阻R48的一端,第二个引脚连接电阻R58的一端,第四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50的一端和电容C36的一端,第五个引脚电容C34的一端和电阻R47的一端,第六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56的一端和电容C38的一端,第七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53的一端和电容C33的一端,第八个引脚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第九个引脚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第十个引脚连接电阻R57的一端,第十一个引脚连接电阻R54的一端,第十二个引脚连接电源VCC,第十三个引脚接地,第十五个引脚连接电阻R51的一端,十六个引脚连接电阻R59的一端;所述电阻R48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识别模块,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47的另一端和电阻R46的一端;所述电阻R58的另一端连接电源VCC;所述电源VCC还依次连接电容C35和地;所述电阻R5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和电阻R49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识别模块,基极连接电阻R51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5的一端和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识别模块,基极连接电阻R57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2的一端和三极管Q9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识别模块,基极连接电阻R54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9的另一端连接电压转换模块;所述电阻R46、R49、R52及R55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34、C36、C37及C3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充电管理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口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模块包括电源+5V、二极管TVS1和至少一个识别单元,所述识别单元包括GL888F芯片、USB、电阻R26A和R19AB、及电容C11;所述电源+5V连接二极管TVS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TVS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GL888F芯片包括五个引脚,分别为第一引脚至第五引脚;所述USB包括四个接口,分别为第一接口至第四接口;所述GL888F芯片的第一个引脚连接电阻R19AB的一端,第二个引脚接地,第三个引脚连接电阻R19AB的另一端,第四个引脚连接USB的第二个接口,第五个引脚连接USB的第三个接口;所述USB的第一个接口接地,第四个接口连接电源+5V;当所述识别单元不少于两个时,每个所述识别单元中USB的第四个接口均连接电源+5V;所述电阻R19AB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6A的一端和电容C11的一端;所述电阻R26A的另一端连接USB的第四个接口;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口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管理模块包括过流检查芯片UA2、20个电阻R19、R28-R35、R60、R60A、R66-R74、二极管D7、U12、TVS2、TVS3、TVS4及TVS5、16个电容C19、C20、C22-C30、C26A、C39、C40、C41及C100、插件USB5、熔断器F2、电感线圈L1和LF3、及电源+5V和+15V;所述过流检测芯片UA2包括五个引脚,其第一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66和R73的一端,第二个引脚接地,第三个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40的一端、电阻R72和R68的一端,第四个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27的一端和二极管D7的一端,第五个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28的一端、电阻R69和R71的一端;所述电阻R7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U1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及电阻R71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68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7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控制模块、电阻R70和R74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7的另一端依次连接电阻R67和电压转换模块;所述电阻R69的另一端接电源+5V;所述快充芯片U7包括八个引脚,第一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35的一端和电容C30的一端,第二个引脚连接电容C29的一端,第三个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TVS2的一端和插件USB5的第二个接口,第四个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TVS3的一端和插件USB5的第三个接口;第五个引脚连接电阻R19的一端,第六个引脚连接电阻R31的一端,第七个引脚和第八个引脚并联,且并联的一端分别连接降压芯片U4的第五个引脚、电阻R60、R60A的一端和R31的另一端、二极管TVS2和TVS3的另一端、TVS4和TVS5的一端、及电容C29和C30的另一端;所述插件USB5包括四个接口,第一个接口连接降压芯片U4的第五个引脚,第四个接口连接熔断器F2的一端;所述降压芯片U4包括九个引脚,其第一个引脚分别连接电感线圈LF3的第一端、电容C20、C26和C26A的一端,第二个引脚接地,第三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28的一端和电容C22的一端,第四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30、R33和R34的一端、电容C39的一端和二极管TVS5的另一端,第六个引脚连接电容C41的一端,第七个引脚和第八个引脚均接地,第九个引脚分别连接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和电阻R29的一端;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线圈L1的一端、电阻R32的一端、电容C25的一端和C39的另一端、二极管TVS4的另一端及熔断器F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2的另一端和R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瑞斌邹先华姚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瑞晶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