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和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6160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和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属于滚压装置领域。该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内管设于外管内,外管两端设有连接管段,连接管段伸入外管内与内管固定连接;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第一循环通道;接头与连接管段连接,且具有插入中空通道与内管内腔连通的进水管,进水管另一端与大气连通;连接管段管壁与进水管之间留有间隙空间,间隙空间与第一循环通道连通,还与大气连通;内管设有隔板将内腔隔断成第二、第三循环通道,内管还设有若干第一导流孔,第二、第三循环通道分别与第一循环通道通过第一导流孔连通。该辊使用时,流体介质从辊的两端同时注入且分别从两端流出辊体,即使辊面较长也可保证辊面温度相近温差较小。

Roller body and double double double double double-flow heat transfer roll suitable for double double double-flow heat transfer roll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oll body suitable for a double-flow heat transfer roll and a double-flow heat transfer roll, belonging to the field of rolling device. The inner pipe of the double-flow heat transfer roller is arranged in the outer pipe, and the connecting pipe section is arranged at both ends of the outer pipe. The connecting pipe section extends into the outer pipe and fixedly connects the inner pipe; the first circulation channel is formed between the outer pipe and the inner pipe; the joint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necting pipe section, and has an inlet pipe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pipe cavity,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inlet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atmosphere; the connecting pipe secti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pipe wall and the inlet pipe. The gap spa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irculation channel and the atmosphere; the inner tube is separated into the second and third circulation channels by a baffle; the inner tube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number of first diversion holes; the second and third circulation channels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irculation channel through the first diversion hole. When the roll is used, the fluid medium is injected simultaneously from both ends of the roll and separately flows out of the roll body. Even if the roll surface is longer,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oll surface is smal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和双复流式热传递辊
本技术涉及一种滚压装置,尤其涉及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和双复流式热传递辊。
技术介绍
目前,在橡胶、塑料、印刷、化纤领域内对薄片卷筒类产品的滚压冷却或加热多通过热传递辊实现,热传递辊辊体内一般具有循环通道用于充入介质,介质一般选用不同温度的水或油体的液态物质,辊体通过转动滚压产品从而实现对产品的降温冷却或升温加热。市场上的热传递辊根据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划分,一般分为单流式辊和复流式辊。其中,常规的单流式热传递辊只具有一个流通通道,流体介质从辊体一端的进入流通通道,再由辊体另一端流出流通通道;常规的复流式热传递辊具有第一循环通道和第二循环通道,流体介质(如冷却水)先由辊体一端进入第二循环通道,流动至辊体另一端后再由第二循环通道流至辊体内的第一循环通道,再往回流动(往流体介质进口的方向)流动以流出热传递辊。但是,现有的单流式或复流式热传递辊存在以下缺陷:当辊面较宽较长和循环通道空间较大时,液体介质流到辊末端(辊体远离流体介质入口的一端)时的压力衰减幅度较大,使得辊面的热传递效果(冷却或加热效果)沿辊面长度方向变化较大,容易使得辊面在长度方向上的前中后端温度差距较大,使得受滚压的产品受冷却或受加热的效果不均,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双复流式热传递辊,该热传递辊可通过两端同时通入液体介质以实现辊面的热交换,可解决辊面两端温差不均的情况。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包括内管和外管,还包括进水管;所述内管设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外管两端设有具有中空通道的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伸入所述外管内与所述内管固定连接;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第一循环通道,所述内管具有内腔;所述进水管插入所述中空通道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进水管另一端与大气连通;所述连接管段管壁与所述进水管之间留有间隙空间,所述间隙空间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还与大气连通;所述内管设有隔断部和若干第一导流孔,所述内管内腔可通过所述隔断部或所述第一导流孔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所述隔断部适于插设阻隔件以将所述内腔隔断。本技术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包括内管、外管和接头,所述内管设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外管两端设有具有中空通道的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伸入所述外管内与所述内管固定连接;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第一循环通道,所述内管具有内腔;所述接头与连接管段连接,所述接头具有插入所述中空通道与所述内腔连通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另一端与大气连通;所述连接管段管壁与所述进水管之间留有间隙空间,所述间隙空间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还与大气连通;所述内管设有隔板将所述内腔隔断形成第二循环通道和第三循环通道,所述内管还设有若干第一导流孔,所述第二循环通道、所述第三循环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导流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隔板设于所述内管中部,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和所述第三循环通道等长。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管壁具有隔断部,所述隔板包括隔断板和固定板,所述隔断板插设于所述隔断部以将所述内腔隔断,所述隔断板端部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抵接所述内管外壁。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数量为2,所述隔断板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抵接所述内管外壁并密封所述隔断部。进一步地,若干所述第一导流孔沿所述内管长度方向依次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段位于所述外管内的管壁上设有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一循环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导流孔与所述间隙空间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接头还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间隙空间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接头还具有法兰轴头,所述连接管段具有法兰凸缘,所述法兰轴头与所述法兰凸缘连接固定。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辊体通过内管设置隔断部以方便安装隔板,且辊体两端均安装进水管,使此辊体适用于双复流式使用;该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在通过内管上设置隔板将内管内腔一分为二,使热传递辊两端可同时注入流体介质以改变热传递辊辊面的温度;该热传递辊可消除因热传递辊辊面过长而导致的辊面前中后端温差较大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剖面图;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图3为图1的B部放大图;图中:1、外管;2、内管;21、第一导流孔;22、隔板;3、连接管段;31、间隙空间;32、第二导流孔;41、第一循环通道;42、第二循环通道;43、第三循环通道;5、接头;51、进水管;52、进水口;53、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如图1-3所示(图1箭头方向为流体介质流动方向),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从两端进水且从两端出水的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包括内管2、外管1、两连接管段3和两接头5,连接管段3均具有中空通道,内管2和外管1均具有内腔,内管2设于外管1内腔内,外管1两端均设有连接管段3,连接管段3伸入外管1内与内管2固定连接;外管1与内管2之间形成第一循环通道41;接头5与连接管段3连接,接头5具有插入中空通道且与内管2内腔连通的进水管51,进水管51另一端与大气连通;连接管段3管壁与进水管51之间留有间隙空间31,间隙空间31与第一循环通道41连通,还与大气连通。具体地,由于流体介质的流速、流体介质对辊面的压力不同会造成流体介质对辊面冷却或加热的效果不同,为了避免由于热传递辊辊面过长时(即用于流体介质流通的通道过长时),流体介质(如冷却水)流到另一端时流体介质流速衰减和/或对辊面的压力衰减较大,导致远离流体介质入口端的辊面的热传递效果(冷却效果或加热效果)较差,在内管2内腔内设有隔板22将内腔隔断形成第二循环通道42和第三循环通道43,使得可减短流体介质在内腔内的流经长度,使得流体介质受隔板22阻挡,减小了流体介质单向流通距离,减小了流体介质的压力衰减;同时,内管2管壁上还设有若干第一导流孔21,第二循环通道42、第三循环通道43分别与第一循环通道41通过第一导流孔21连通。其中,连接管段3可以是由外管1直接延伸的部分,连接管段3与外管1、连接管段3与内管2之间均也可以是焊接成型;而内管2内设置的隔板22可以是与内管2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式设置。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实际上可实现辊体分两段同时实现热传递,可使得辊面各处的温差较小。具体地,该双复流式热传递辊使用时,流体介质由辊体两端的进水管51进入,即流体介质分别由两端进水管51进入第二、第三循环通道43,两个通道内的流体介质在流动时均可由内管2内壁上的第一导流孔21流出至第一循环通道41,且两个通道内还未流出至第一循环通道41的流体介质流至隔板22处时,均会受到阻挡以迫使介质流出至第一循环通道41,在第一循环通道41内的流体介质分别向两端的间隙空间31流动,最终流出热传递辊。优选地,为了更好地减小辊面不同位置的温差,隔板22设置在内管2中部,以使得第二循环通道42和第三循环通道43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包括内管和外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水管;所述内管设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外管两端设有具有中空通道的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伸入所述外管内与所述内管固定连接;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第一循环通道,所述内管具有内腔;所述进水管插入所述中空通道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进水管另一端与大气连通;所述连接管段管壁与所述进水管之间留有间隙空间,所述间隙空间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还与大气连通;所述内管设有隔断部和若干第一导流孔,所述内腔可通过隔断部所述第一导流孔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所述隔断部适于插设阻隔件以将所述内腔隔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包括内管和外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水管;所述内管设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外管两端设有具有中空通道的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伸入所述外管内与所述内管固定连接;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第一循环通道,所述内管具有内腔;所述进水管插入所述中空通道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进水管另一端与大气连通;所述连接管段管壁与所述进水管之间留有间隙空间,所述间隙空间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还与大气连通;所述内管设有隔断部和若干第一导流孔,所述内腔可通过隔断部所述第一导流孔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所述隔断部适于插设阻隔件以将所述内腔隔断。2.一种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包括内管、外管和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设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外管两端设有具有中空通道的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伸入所述外管内与所述内管固定连接;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第一循环通道,所述内管具有内腔;所述接头与连接管段连接,所述接头具有插入所述中空通道与所述内腔连通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另一端与大气连通;所述连接管段管壁与所述进水管之间留有间隙空间,所述间隙空间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还与大气连通;所述内管设有隔板将所述内腔隔断形成第二循环通道和第三循环通道,所述内管还设有若干第一导流孔,所述第二循环通道、所述第三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伟明黄景集甘海辉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高明汇龙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