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以及电化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4703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30 0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芯以及电化学装置,电芯包括:第一极片、隔离膜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活性物质涂覆区;所述第一极片的第一端部包括第一无涂覆区,所述第一极片的第二端部包括第二无涂覆区;所述第一极片的第二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极片的第一端部靠近所述旋转轴;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和第二活性物质涂覆区;所述第二集流体的第一端部包括第三无涂覆区和沿卷绕方向伸出的超出部,所述第三无涂覆区与所述第二无涂覆区相对设置。由此,通过第一极片、隔离膜和第二极片配合,能够提高电芯性能的一致性,也能够提升电芯的动力学性能,还能够提升电芯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以及电化学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电芯以及具有该电芯的电化学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二次电芯商业化的发展,市场对电芯的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某品牌手机爆炸,引发业界对于高能量密度电芯安全性能越来越大的关注。相关技术中,就锂离子二次电池而言,受到外力作用,电芯受到挤压,刺穿等破坏,通常会伴随以下四种接触短路模式,1.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接触短路,2.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集流体接触短路,3.正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接触短路,4.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接触短路。大量研究表明,正、负极集流体的直接接触可以在快速降低电芯电压同时释放最少热量,有效降低热失控风险。目前传统卷绕方式的结构设计较好地满足的对于能量密度的要求,但却未考虑到电芯机械滥用(撞击,挤压,刺穿)下的安全性能,因此,需要对电芯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电芯,该电芯能够提升电芯的动力学性能,也能够提升电芯的安全性能。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电化学装置。根据本技术的电芯包括:第一极片、隔离膜和第二极片,所述隔离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离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离膜和所述第二极片沿旋转轴卷绕形成所述电芯;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活性物质涂覆区;所述第一活性物质涂覆区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的至少一个表面;所述第一极片的第一端部包括第一无涂覆区,所述第一极片的第二端部包括第二无涂覆区;所述第一极片的第二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极片的第一端部靠近所述旋转轴;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和第二活性物质涂覆区;所述第二活性物质涂覆区设置于所述第二极片的至少一个表面;所述第二集流体的第一端部包括第三无涂覆区和沿卷绕方向伸出的超出部,所述第三无涂覆区与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离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离膜和所述第二极片沿旋转轴卷绕形成所述电芯;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活性物质涂覆区;所述第一活性物质涂覆区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的至少一个表面;所述第一极片的第一端部包括第一无涂覆区,所述第一极片的第二端部包括第二无涂覆区;所述第一极片的第二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极片的第一端部靠近所述旋转轴;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和第二活性物质涂覆区;所述第二活性物质涂覆区设置于所述第二极片的至少一个表面;所述第二集流体的第一端部包括第三无涂覆区和沿卷绕方向伸出的超出部,所述第三无涂覆区与所述第二无涂覆区相对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中,沿电芯厚度方向投影于共同的投影面上时,所述超出部的末端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极片靠近旋转轴的末端的投影不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中,所述第一无涂覆区包括第一弯折段和第一平直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中,所述第一无涂覆区的第一表面未涂覆第一活性物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中,所述第一无涂覆区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未涂覆所述第一活性物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涂覆区设置有第一凹槽,用于放置第一极耳。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其中,所述第二活性物质涂覆区设置有第二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永林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