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血栓性双腔PICC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2934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9 1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血栓性双腔PICC导管,包括内腔导管和外腔导管;内腔导管前端设有正压活瓣;所述内腔导管尾端设有多个第一进药接头;外腔导管前端侧壁均匀布置有多个出药孔,所述外腔导管尾端设有多个第二进药接头;所述外腔导管上设有两个显影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经过出药孔进行接触式抗凝及溶栓药物治疗,降低长期置管导致沿导管蔓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脱落的风险;正压活瓣可防止血液返流入管腔中,减少堵管的发生,提高了管腔的长期通畅率;并且外腔导管可作为辅助药物通路进行治疗,减少了非预期性拔管等不必要的麻烦。

An Antithrombotic Dual-lumen PICC Cathet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nti-thrombotic double-lumen PICC catheter, which comprises an inner lumen catheter and an outer lumen catheter; a positive pressure valve is arranged at the front end of the inner lumen catheter; a plurality of first drug feeding connectors are arranged at the end of the inner lumen catheter; a plurality of drug outlet holes are arranged evenly on the front side wall of the outer lumen catheter, and a plurality of second drug feeding connectors are arranged at the end of the outer lumen catheter; and two \u3002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ntact anticoagulant and thrombolytic drugs can be used through the drug outlet to reduce the risk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falling off along the catheter caused by long-term catheterization; positive pressure valve can prevent blood flowing back into the catheter cavit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blockage and improve the long-term patency rate of the catheter; and the external catheter can be used as an auxiliary drug pathway for treatment and reduction. Less unnecessary troubles such as unexpected extub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血栓性双腔PICC导管
本技术属于临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抗血栓性双腔PICC导管。
技术介绍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简称PICC导管,是利用导管从手臂的外周静脉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较快,可以迅速稀释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是临床常用的静脉通路置管选择,适用于进行中期至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特别是一些特殊药物如:化疗药物、腐蚀性或刺激性药物、胃肠外营养、PH值小于5或者大于9的液体或药物,以及渗透压超过600mOsm/L的液体或药物要求通过中心静脉导管给药,PICC为需长期输液的患者和化疗病人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静脉治疗通道。然而,长期地深静脉置管仍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导管相关血栓是指导管外壁或导管内壁血凝块的形成,是深静脉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尽管为了降低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导管的材质和工艺已经进行了优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深静脉导管设计上仍存在一些缺陷:(1)长期静脉内置管,导管腔内形成血栓机率极高,目前的导管设计末端管口直接与血管腔直接相通,无抗返流活瓣,在治疗间期不可避免地造成血液逆流至PICC管腔,形成血栓而造成给药不畅甚至堵管。(2)目前临床应用的深静脉导管多为单腔设计,无备用通路,一旦堵管导管即失去作用,被迫拔管,导致治疗延误或中断。(3)文献报道超过2周的静脉内置管90%以上可观察到管壁外侧附壁血栓,并常进一步向导管远端蔓延,形成血管腔内漂浮血栓,显著增加肢体肿胀、血栓脱落致肺栓塞等风险;(4)目前临床应用深静脉导管多为经末端端孔给药,无侧孔设计,导致对此类附管壁血栓无及时有效的干预通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抗血栓性双腔PICC导管,在使用该双腔PICC导管时,可经过外腔导管的出药孔对置管所致的管壁外血栓进行接触式抗凝及溶栓药物治疗,从而降低长期置管导致沿导管蔓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脱落的风险;正压活瓣可防止血液返流入管腔中,减少导管堵管的发生,提高管腔的长期通畅率;并且外腔导管可在内腔导管堵塞的情况下作为辅助药物通路进行治疗,减少了非预期性拔管等不必要的麻烦。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血栓性双腔PICC导管,该双腔PICC导管包括内腔导管和外腔导管,所述内腔导管位于外腔导管内部且外腔导管两端均与内腔导管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内腔导管前端设有正压活瓣,所述正压活瓣包括两个瓣块,两个瓣块前端贴合在一起,尾端呈张开状;所述内腔导管尾端设有多个第一进药接头,所述第一进药接头处均设有第一止流阀;所述外腔导管前端侧壁均匀布置有多个出药孔,所述外腔导管尾端设有多个第二进药接头,其中一个第二进药接头为抗凝药接头,所述第二进药接头处均设有第二止流阀;所述外腔导管上设有两个显影线,一个显影线位于外腔导管前端,另一个显影线位于外腔导管中间。进一步的是,所述正压活瓣在自然状态下呈闭合状态,在流通药物时呈开放状态;在药物输送至该正压活瓣处时,在药物的压力下,正压活瓣自动开放,而血液不会从正压活瓣前端流进该导管中。进一步的是,所述内腔导管前端伸出外腔导管前端5mm-10mm;内腔导管前端伸出的部位安装正压活瓣。进一步的是,所述出药孔有多个,且多个出药孔在外腔导管侧壁形成的区域的长度为4.5cm-5.5cm;出药孔区域的足够长度,保证了外腔导管中药物流通的流畅度。进一步的是,两个显影线分别位于出药孔的区域的两侧。进一步的是,所述外腔导管与内腔导管固定连接处呈圆滑过渡;减少该导管对身体带来的伤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使用该PICC导管时,可通过外腔导管进行置管期间的导管维护,从外腔导管尾端的抗凝药接头处导入抗凝药物或者溶栓药物,经外腔导管侧壁的多个出药孔对管壁外血栓进行接触式抗凝及溶栓药物治疗,从而降低长期置管所致沿导管蔓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脱落的风险;(2)内腔导管的第一进药接头和外腔导管的第一进药接头相互独立,当内腔导管出现堵塞无法使用的情况时,外腔导管可作为备用导管继续通药进行后续治疗,减少了因导管堵塞迫使患者更换导管导致反复穿刺置管的痛苦,降低了治疗成本;(3)内腔导管前端的正压活瓣在自然状态下闭合,经内腔导管给药时开放,在给药完毕之后又自动闭合,在达到通药物功能的同时,也可防止血液反流至内腔导管内部形成血栓,大大延长了该导管的置管时间;(4)通过X射线定位外腔导管上设有的两个显影线可对外腔导管侧壁的出药孔区域进行定位,在发生血栓的情况下,可根据显影定位微调置管的位置,将出药孔区域调整至血栓部位进行抗凝及溶栓药物的治疗,为溶栓过程提供了便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完整结构示意图。图中:1、内腔导管;2、外腔导管;3、正压活瓣;4、出药孔;5、显影线;6、第一进药接头;6-1、第一止流阀;7、第二进药接头;7-1、第二止流阀。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抗血栓性双腔PICC导管,该双腔PICC导管包括内腔导管1和外腔导管2,所述内腔导管1位于外腔导管2内部且外腔导管2两端均与内腔导管1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内腔导管1前端设有正压活瓣3,所述正压活瓣3包括两个瓣块,两个瓣块前端贴合在一起,尾端呈张开状;所述内腔导管1尾端设有多个第一进药接头6,所述第一进药接头6处均设有第一止流阀6-1;所述外腔导管2前端侧壁均匀布置有多个出药孔4,所述外腔导管2尾端设有多个第二进药接头7,其中一个第二进药接头7为抗凝药接头,所述第二进药接头7处均设有第二止流阀7-1;所述外腔导管2上设有两个显影线5,一个显影线5位于外腔导管2前端,另一个显影线5位于外腔导管2中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化方案,所述正压活瓣3在自然状态下呈闭合状态,在流通药物时呈开放状态;在药物输送至该正压活瓣3处时,在药物的压力下,正压活瓣3自动开放,而血液不会从正压活瓣3前端流进该导管中。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内腔导管1前端伸出外腔导管2前端5mm-10mm;内腔导管1前端伸出的部位安装正压活瓣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出药孔4有多个,且多个出药孔4在外腔导管2侧壁形成的区域的长度为4.5cm-5.5cm;出药孔4区域的足够长度,保证了外腔导管2中药物流通的流畅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化方案,两个显影线5分别位于出药孔4的区域的两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外腔导管2与内腔导管1固定连接处呈圆滑过渡;减少该导管对穿刺血管带来的损伤。在使用该双腔PICC导管时,首先按照PICC置管流程进行导管准备,用肝素盐水冲洗内腔导管1和外腔导管2,排尽内腔管道1和外腔导管2的内部空气;然后按照标准PICC置管流程进行静脉穿刺置管,在导管固定之后通过第一进药接头6给予治疗药物,治疗药物进入内腔导管1,治疗药物通过正压活瓣3进入导管中;在治疗期间按照标准PICC护理流程对导管进行护理;在治疗完成后用肝素盐水对内腔导管1和外腔导管2进行冲洗;在治疗期间,若管壁外发生血栓,可通过外腔导管2后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血栓性双腔PICC导管,其特征在于:该双腔PICC导管包括内腔导管(1)和外腔导管(2),所述内腔导管(1)位于外腔导管(2)内部且外腔导管(2)两端均与内腔导管(1)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内腔导管(1)前端设有正压活瓣(3),所述正压活瓣(3)包括两个瓣块,两个瓣块前端贴合在一起,尾端呈张开状;所述内腔导管(1)尾端设有多个第一进药接头(6),所述第一进药接头(6)处均设有第一止流阀(6‑1);所述外腔导管(2)前端侧壁均匀布置有多个出药孔(4),所述外腔导管(2)尾端设有多个第二进药接头(7),其中一个第二进药接头(7)为抗凝药接头,所述第二进药接头(7)处均设有第二止流阀(7‑1);所述外腔导管(2)上设有两个显影线(5),一个显影线(5)位于外腔导管(2)前端,另一个显影线(5)位于外腔导管(2)中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血栓性双腔PICC导管,其特征在于:该双腔PICC导管包括内腔导管(1)和外腔导管(2),所述内腔导管(1)位于外腔导管(2)内部且外腔导管(2)两端均与内腔导管(1)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内腔导管(1)前端设有正压活瓣(3),所述正压活瓣(3)包括两个瓣块,两个瓣块前端贴合在一起,尾端呈张开状;所述内腔导管(1)尾端设有多个第一进药接头(6),所述第一进药接头(6)处均设有第一止流阀(6-1);所述外腔导管(2)前端侧壁均匀布置有多个出药孔(4),所述外腔导管(2)尾端设有多个第二进药接头(7),其中一个第二进药接头(7)为抗凝药接头,所述第二进药接头(7)处均设有第二止流阀(7-1);所述外腔导管(2)上设有两个显影线(5),一个显影线(5)位于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雅亭裘年存胡茂飞刘妙娥汪洋倪奇林惠符才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