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多种震源采集数据的联合反褶积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海洋地震勘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多种震源采集数据的联合反褶积方法。
技术介绍
震源作为地震信号采集的能量发生器,直接决定了所采集地震资料的品质,对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可以用于激发地震信号的震源种类繁多,不同震源所激发的子波频带往往存在差异。如海洋地震勘探中常用的气枪震源有效频带宽度通常在2-250Hz,而电火花震源则可以激发20-400Hz带宽的子波,再有换能器方式的震源可以激发带宽在300-3500Hz区间的震源子波。震源信号频率的高低与子波穿透能力以及对于地层识别能力(分辨率)有直接的关系,低频能量相比较于高频能量受地层吸收衰减影响小,因此能够穿透更深的地层,但是分辨率要比高频成分差。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人们提出采用震源子波反褶积的思路来补偿低频或者高频成分,希望获得近似于脉冲震源激发效果,实现穿透深度和分辨率的双保证。但是由于噪音的存在,针对于某一震源激发的信号频段能量较弱的区域进行反褶积时就会造成噪音的放大(实际应用中,反褶积只针对于特定频段进行),从而降低了信噪比,影响了地震资料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多种震源采集数据的联合反褶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利用不同震源在同一地区进行地震数据采集,不同震源所激发的地震信号具有不同的有效频带宽度,且不同震源激发所得到的地震记录要求对应于相同的地下反射路径;假设有n种震源,其中n≥2,信号接收器则会记录到n套数据,将所有数据进行同相叠加得到叠加后的地震资料x(t):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多种震源采集数据的联合反褶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利用不同震源在同一地区进行地震数据采集,不同震源所激发的地震信号具有不同的有效频带宽度,且不同震源激发所得到的地震记录要求对应于相同的地下反射路径;假设有n种震源,其中n≥2,信号接收器则会记录到n套数据,将所有数据进行同相叠加得到叠加后的地震资料x(t):其中,si(t)为震源子波i的时间序列,ri(t)为地层脉冲响应,ni(t)为对应于震源子波i的环境噪音;相比较于单震源采集,叠加以后的地震记录包含了不同子波的频带;考虑到不同震源在采集过程中震源点相同,因此所对应的地层脉冲响应也是相同的,忽略环境噪音(噪音去除),公式(1)可以改写为:x(t)=s(t)*r(t)(2)通过公式(3)看出,多震源数据叠加以后的结果可以看作是震源子波s(t)激发之后的到的地震记录:将公式(2)变换到频率域,得到:X(w)=S(w)·R(w)(4)X(w)、S(w)、R(w)分别对应于x(t)、s(t)和r(t)的傅立叶变换结果;针对于叠加以后的地震记录X(w)进行反褶积,得到:其中,w1、w2和wn分别表示震源1、2和n的有效频带范围,w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洪垒,陶春辉,周建平,丘磊,王汉闯,柳云龙,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