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矿井巷道支护与围岩控制
,特别是涉及一种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矿井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加,浅部煤炭资源日趋减少,煤矿开采向深部延伸发展,部分矿井的开采深度已接近1000m,且以每年8~12m的速度继续增加。深部开采的岩体受“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地质力学环境影响,具有显著的瞬变力学效应和流固耦合特性,围岩发生非线性大变形及突变破坏的概率增加,深部资源安全高效开采的难度加大。尤其是针对深部回采工作面的顶板围岩为“软-硬-软”这类组合岩层时,软硬岩层相互叠合,层间距偏小,岩层厚度薄、强度不大,岩层间粘聚力低,层理、节理、弱面和裂隙发育,软硬互层结构承载力低、自身稳定性差、结构刚度不足容易引发离层,围岩支护和顶板管理的难度增加。加之,此类“软-硬-软”组合顶板为三层软硬岩层交互叠加,硬岩夹持在两层软岩之间,自身承载能力发挥受限,很难和软岩结构形成统一的加强承载结构整体,三层围岩的稳定性不易控制,传统的单一支护已经不能满足此类组合顶板的支护要求,开发新型围岩稳定性控制体系变得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网、注浆区域和锚杆组件,回采工作面中位于组合顶板的底端架设有一排所述金属网,间隔设置的所述锚杆组件将所述组合顶板的软硬互层进行锚固;与所述锚杆组件同层位间隔开凿有注浆孔,所述注浆孔内用于注浆并形成注浆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网、注浆区域和锚杆组件,回采工作面中位于组合顶板的底端架设有一排所述金属网,间隔设置的所述锚杆组件将所述组合顶板的软硬互层进行锚固;与所述锚杆组件同层位间隔开凿有注浆孔,所述注浆孔内用于注浆并形成注浆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顶板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分布的上部软岩、中部硬岩和下部软岩,所述上部软岩的顶部为上层顶板;所述回采工作面的底端为底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组件包括短锚杆,间隔设置的所述短锚杆将所述金属网固定并与所述下部软岩进行加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区域包括浅注浆,与所述短锚杆同层位间隔距离开凿注浆孔,该注浆孔中用于注浆并形成所述浅注浆;所述浅注浆的注浆深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丰,高毓浩,罗文波,仇林玲,廖杰,邱引桂,丁文智,李隆钦,
申请(专利权)人:湘潭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