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铅蓄电池极板组的连接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0751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5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铅蓄电池极板组的连接组件,包括相互对称的右极柱与左极柱、固定设置在所述右极柱与左极柱末端的汇流排,所述右极柱与左极柱相对的平面上部设置斜切面,右极柱与左极柱相对放置时上部中间形成V字锥形孔;所述右极柱与左极柱相对平面上设置相互匹配的卡块与卡槽,所述卡块与卡槽为外凸结构,所述右极柱、左极柱相对的平面上半区以及所述斜切面上设置多组内凹的齿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极柱的顶端面设置为斜切面便于焊接时对准,使得其焊接更加便利;此设计节约成本,同时避免虚假焊,焊接的更加牢固;设置卡块与卡槽,通过二者组装,有利于左右极柱焊接时自动对齐,且无需外物固定,避免焊接时左右极柱相互错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铅蓄电池极板组的连接组件
本技术属于铅蓄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铅蓄电池极板组的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铅蓄电池极板组的连接组件是由用于连接正、负极板极耳的汇流排以及用于将极板组之间间焊接串联并设于汇流排上的极柱构成,其结构和性能大大影响着铅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以及循环寿命。如图1所示,目前常用的铅蓄电池极板组连接组件由半圆柱的极柱8以及与极柱8底部固定相接并向外延伸的的汇流排7构成,半圆柱的极柱8与L型汇流排7焊接一体形成连接件。加工时,汇流排7置于在极板组各个极板的极耳上,将两个对称的半圆柱极柱8夹在两两相邻的极板组隔板两侧然后通过焊接将其连接,进而实现不同极板组之间的连通,便于充电放电。由于后续连接组件的固定一般由焊接完成,一般是对两极柱之间、隔板之上的局域进行操作,上述连接组件由于两极柱之间的细缝较小,不易定位对准,且半圆柱极柱8之间也难以对齐、容易相互错位;此外需要额外的工具将极柱夹紧后才能进一步焊接,使得焊接操作极为不便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与难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焊接时便于对齐、容易固定、节约成本,同时避免虚假焊,焊接的更加牢固,以及定位的铅蓄电池极板组的连接组件。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铅蓄电池极板组的连接组件,包括相互对称的右极柱与左极柱、固定设置在所述右极柱与左极柱末端的汇流排,所述汇流排用于连接极群组顶部的极耳,右极柱与左极柱夹在两两相邻的极板组隔板两侧然后通过焊接将极板组连接,右极柱与对应的汇流排、左极柱与对应的汇流排均为一体式铸焊而成的结构。所述右极柱与左极柱相对的平面上部设置斜切面,使得右极柱与左极柱相对放置时上部中间形成V字锥形孔。进一步地,所述斜切面的垂直高度设置为3-10mm,所述斜切面的水平厚度设置为0.5-3mm。所述右极柱与左极柱相对平面上设置两组相互匹配的卡块与卡槽,所述卡块与卡槽为外凸结构,用于连接右极柱与左极柱。进一步地,所述卡块为圆柱结构,所述卡槽为中空圆筒结构,所述卡块圆柱与所述卡槽圆筒中空空腔匹配。进一步地,所述卡块与卡槽设置在所述右极柱与左极柱相对平面侧边。所述右极柱、左极柱相对的平面上半区以及所述斜切面上设置多组内凹的齿槽。进一步地,所述齿槽的宽度小于所述齿槽所处平面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齿槽的内凹面为圆弧面。优选结构,所述斜切面的宽度小于对应的右极柱与左极柱相对的平面的宽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益效果包括:(1)本技术极柱的顶端面设置为斜切面,左右极柱相对焊接时,两两斜切面形成了V字锥形孔,便于焊接时对准,使得其焊接更加便利。(2)本技术极柱相对平面侧边上设置卡块与卡槽,通过二者组装,可使得左右极柱连接起来,有利于左右极柱焊接时自动对齐,且无需外物固定,避免焊接时左右极柱相互错位。(3)本技术极柱相对平面上半区域设置内凹的齿槽,不但可以减缓焊接填充物流动速度并防止外溢,还可增加接触表面积,使得右极柱与左极柱焊接更加牢固。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铅蓄电池极板组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左极柱与右极柱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左极柱与右极柱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优选结构的左极柱与右极柱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优选结构的左极柱与右极柱的俯视图。图示说明:1-右极柱,2-左极柱,3-卡块,4-卡槽,5-斜切面,6-齿槽,7-汇流排,8-极柱。h-斜切面的垂直高度,t-斜切面的水平厚度,w-斜切面的宽度,a-齿槽的宽度。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垂直”、“水平”、“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如图2所示,一种铅蓄电池极板组的连接组件,包括相互对称的右极柱1与左极柱2、固定设置在所述右极柱1与左极柱2末端的汇流排7,所述汇流排7用于连接极群组顶部的极耳,在具体实施中汇流排7一般为L型或T型,右极柱1与对应的汇流排7、左极柱2与对应的汇流排7均为一体式铸焊而成的结构。如图3-4所示,所述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的平面上部设置斜切面5,使得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放置时顶部中间形成V字锥形孔,左右极柱相对焊接时,V字锥形孔便于焊接时对准,且可避免焊接后右极柱1与左极柱2顶端表面由于过多焊接填充物上凸而造成不平整。所述斜切面5的垂直高度h设置为3-10mm,所述斜切面5的水平厚度t设置为0.5-3mm,斜切面5上述尺寸范围即可便于右极柱1与左极柱2焊接操作,又不会造成焊接填充物浪费或溢出。如图5-6所示,在具体实施的优选结构中,为了防止焊接填充物从两个相对斜切面5形成的锥形孔中流出,造成外表面不均匀、凹凸不平,优选结构中所述斜切面5的宽度w小于对应的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的平面的宽度,使得因此形成的V字锥形孔内嵌套在右极柱1与左极柱2正中间,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的平面内外两凸出端对V字锥形孔内的焊接填充物进行阻隔与圈围。在铅蓄电池极板组的连接过程中,将由一对对称的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焊接而成,由于二者时分开,在焊接过程中不易对齐且需要外物夹紧,为了便于右极柱1与左极柱2对齐与固定,所述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平面上设置两组相互匹配的卡块3与卡槽4,所述卡块3与卡槽4为外凸设置,为了便于卡块3与卡槽4之间的合并与分开,所述卡块3为圆柱结构,所述卡槽4为中空圆筒结构,所述卡块3圆柱与所述卡槽4圆筒中空空腔匹配,将卡块3插入卡槽4圆筒中空空腔中则右极柱1与左极柱2连接一起,使得焊接时右极柱1与左极柱2卡在一起,无需手动固定。为了防止卡块3与卡槽4尺寸过大,使得右极柱1与左极柱2之间的间隙过大,卡块3与卡槽4的长度与电池室的隔板厚度一致。为了便于组装,所述卡块3与卡槽4设置在所述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平面侧边位置,有利于观察。所述卡块3与右极柱1、所述卡槽4与左极柱2均为铸焊而成的一体式结构。由于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平面一般为平滑面,焊接时,填充物容易从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平面之间的细缝溢出,为了避免上述情况,所述右极柱1、左极柱2相对的平面上半区以及所述斜切面5上设置多组内凹的齿槽6,所述齿槽6的宽度a小于所述齿槽6所处平面的宽度。所述齿槽6不但可以减缓焊接填充物流动速度,还可增加接触表面积,使得右极柱1与左极柱2焊接更加牢固。为了便于焊接填充物的流动,所述齿槽6的内凹面为圆弧形状。以上所述仅表达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铅蓄电池极板组的连接组件,包括相互对称的右极柱(1)与左极柱(2)、固定设置在所述右极柱(1)与左极柱(2)末端的汇流排(7),所述右极柱(1)与对应的汇流排(7)、所述左极柱(2)与对应的汇流排(7)均为一体式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的平面上部设置斜切面(5),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放置时上部中间形成V字锥形孔;所述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平面上设置相互匹配的卡块(3)与卡槽(4),所述卡块(3)与卡槽(4)为外凸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铅蓄电池极板组的连接组件,包括相互对称的右极柱(1)与左极柱(2)、固定设置在所述右极柱(1)与左极柱(2)末端的汇流排(7),所述右极柱(1)与对应的汇流排(7)、所述左极柱(2)与对应的汇流排(7)均为一体式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的平面上部设置斜切面(5),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放置时上部中间形成V字锥形孔;所述右极柱(1)与左极柱(2)相对平面上设置相互匹配的卡块(3)与卡槽(4),所述卡块(3)与卡槽(4)为外凸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铅蓄电池极板组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切面(5)的垂直高度(h)设置为3-10mm,所述斜切面(5)的水平厚度(t)设置为0.5-3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铅蓄电池极板组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3)与卡槽(4)数量均为两组,均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顺保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京九电源九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