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码遥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18403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跳码遥控装置,它包括用于发射编码序列的红外发射器、接收编码序列的红外接收器,所述的红外发射器包括一个产生滚动码序列的电路、一个由与非门组成的可控式多谐振荡器和一个红外发射电路;所述的红外接收器主要包括中心控制单片机电路单元、晶体振荡电路单元、红外接收模块单元、低电池检测电路单元、“学习或清除”检测电路单元、数据存取电路单元、电机控制电路单元,各电路单元都与单片机电路单元相连。这种跳码遥控装置,能保证门锁在近距离内才有反应,保证了不受周围信号的干扰,实现多对多、多对一、一对多的技术,保证人们只需随身携带一个遥控产品就可以开启、控制多个系统,这种功能还有一个优点,特别是可以防止当有人辞职的时候,使得公司的安防系统变得不安全,即使在钥匙丢失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公司的安防漏洞。(*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门锁控制装置,特别是一种跳码遥控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随着高科技犯罪率日益增高和电子犯罪手段的日益高明,为了家庭、办公、汽车等方面的安全,保安技术的改进是十分必要的。普通的门锁无法控制钥匙的数量,易于被不法之徒利用。传统的用于单向传输的无线遥控产品主要采用固定编码集成电路,由于此类编解码芯片的编码长度有限,码形格式固定不变,十分易于在空中捕捉电波码字和扫描跟踪等方法破解,即其保密性很低,只能用于一些对保密安全要求不高的场所。而且,无线遥控系统通常可遥控距离较远,这样易造成误动作,在主人不知情的情形下或者在远距离范围内打开了系统,给不法之徒可乘之机。同时,无线遥控系统不能解决要求低功耗的问题,特别是红外遥控门锁系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携带的零件(如钥匙)也日渐增多,这与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步骤不相一致。另外,汽车的无线遥控门锁已经广为人知。但是,无线遥控技术却无法很好地用于居民住宅和商业建筑中的传统的门。这是因为通常的门挨得比较近,如果采用无线跳码多对多容易造成同时开启多个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安全性好、且可以一把控制钥匙能开启多扇不同门锁及不同控制钥匙能开启同一门锁,特别是控制钥匙丢失后能方便修改开锁信号的跳码遥控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一种跳码遥控装置,它包括用于发射编码序列的红外发射器、接收编码序列的红外接收器,其特征是所述的红外发射器包括一个产生滚动码序列的电路、一个由与非门组成的可控式多谐振荡器和一个红外发射电路,产生滚动码序列的电路与可控式多谐振荡器连接,可控式多谐振荡器与红外发射电路连接,在产生滚动码序列的电路的输入端设有开关S0或S1,在可控式多谐振荡器电路中,设有振荡电容和振荡电阻和补偿电阻,在红外发射电路中设有控制三极管和红外发射管,控制三极管的控制端与可控式多谐振荡器输出端连通;所述的红外接收器主要包括中心控制单片机电路单元、晶体振荡电路单元、红外接收模块单元、低电池检测电路单元、“学习或清除”检测电路单元、数据存取电路单元、电机控制电路单元,各电路单元都与单片机电路单元相连,其中晶体振荡电路单元连接单片机电路单元的时钟振荡输入输出脚;红外接收模块单元与单片机电路单元的输入输出的端口C口连接;低电池检测电路单元与单片机电路单元C口的一个管脚检测输出连接;“学习与清空”检测电路单元与单片机电路单元的输入输出端口B口的一个管脚连接;数据存取电路单元经由单片机电路单元的输入输出端口B口连接;电机控制电路单元与单片机电路的B口连接。在单片机电路单元上还连接有LED指示电路单元和声音提示电路单元,LED指示电路单元与单片机电路单元的输入输出端口A口的其中之一连接,声音提示电路单元与单片机电路单元的输入输出B口的其中一个管脚连接。本技术的优点是红外技术能保证门锁在近距离内(如2米)才有反应,保证了不受周围信号的干扰;由于接收系统带有“学习”和“清除”功能,使得多对多、多对一、一对多的技术保证人们只需随身携带一个遥控产品就可以开启、控制多个系统。这种功能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当这种技术用于公司的门锁上时,可以防止当有人辞职的时候,使得公司的安防系统变得不安全。即使在钥匙丢失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公司的安防漏洞。本技术仅允许系统在唤醒模式期间控制器才可以对编码序列进行解码,并且如果编码序列是正确的形成制动信号。控制器的休眠和唤醒模式相互交替,其中在休眠模式期间从电池吸取极少的电流。由于采用了滚动码技术,使得采用这一技术的遥控器在数据传输方面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其原始代码虽相同,但每次传输的代码都是唯一的,在每天发送10次左右的情况下可保证18年不重复。本技术提供的跳码遥控装置,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车辆应用无钥进入系统、车辆报警系统、车库门开启系统等。消费类应用防盗报警系统(如银行、保险)、门锁(如家用、商用、宾馆饭店)、以及烟雾/一氧化碳随机检测器等。工艺应用封装跟踪、零件跟踪、标识信息、身份识别等。本技术提供的跳码遥控装置,接收编码数据的方法是进入唤醒模式、启动红外接收器、接收编码数据、对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对编码数据进行解密、将解密后的数据与厂家的密钥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所解密后的编码数据是正确的密钥,提供输出信号、在重新进入休眠模式之前,关断各种外电路亦减小功耗、重新进入休眠模式。其省电控制是仅允许系统在唤醒模式期间控制器才可以对编码序列进行解码,并且如果编码序列是正确的形成制动信号,控制器的休眠和唤醒模式相互交替,其中在休眠模式期间从电池吸取极少的电流。这个省电的优点,可以保证采用了本技术的门锁系统,让4节AA的干电池使用一年。附图说明图1是加密密钥生成原理图;图2是与非门组成的可控式多谐振荡器原理图;图3是发射器原理图;图4是红外多对多接收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图5是接收器控制程序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描述的跳码遥控装置,其编码器U1和单片机U3均采用美国亚利桑那州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Microchip Technology,Inc.of Chandler,Arizona)处购得的、商标为KeeLoq的控制器。更具体地,编码器U1最好是Microchip Technology,Inc.的型号HCS301,并且单片机U3最好是型号PIC16C57。由于本技术采用了商品化的型号为hcs301编码器U1芯片,对于该芯片功能介绍如下1、滚动码技术具有如下特点a、具有可编程的64bits密码字b、可编程的28bits序列数c、32位跳变码d、66位长度发送e、34位固定码额f、由于滚动码编码方式,每次发送的码都不相同,所以具有高度安全性g、加密密钥不可读取2、加密密钥产生滚动码芯片在试用之前,必须产生一个唯一的加密密钥。密钥产生过程(如图1)由工厂代码和系列号一起经密钥产生算法形成唯一的加密密码,然后写入片内储存器EEPROM。工厂代码又称系列码或制造商码,长度为64Bit,可随即产生。系列号为28Bit(即子码),对应于每一个编码器,可作为用户码。发射编码序列的红外发射器红外线是介于可见光和微波的一种电磁波,具有两邻近波的某些特性,能直线传播(不像无线电往四周发射),具有方向单一性。因此必须将发射器对准(或在一定的角度内)红外接收头,接收系统才会有反应。同时由于光的能量衰减,它的发射距离和电池的电压和电能成正比。因而可以使接收距离控制在近距离内。如附图2、附图3所示,红外发射器包括一个产生滚动码序列的电路U1、一个由与非门组成的可控式多谐振荡器U2和一个红外发射电路3,产生滚动码序列的电路U1与可控式多谐振荡器U2连接,可控式多谐振荡器U2与红外发射电路3连接,在产生滚动码序列的电路U1的输入端设有开关S0或S1,在可控式多谐振荡器U2电路中,设有振荡电容C2和振荡电阻R2和补偿电阻R1,在红外发射电路U5中设有控制三极管Q1和红外发射管LD,控制三极管Q1的控制端与可控式多谐振荡器输出端连通;红外发射机它是由一个二输入端四与非门的集成IC完成振荡及发射器的驱动功能,振荡频率可自行设定。这是一个由与非门组成的可控式多谐振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跳码遥控装置,它包括用于发射编码序列的红外发射器、接收编码序列的红外接收器,其特征是:所述的红外发射器包括一个产生滚动码序列的电路(U1)、一个由与非门组成的可控式多谐振荡器(U2)和一个红外发射电路(3),产生滚动码序列的电路(U1)与可控式多谐振荡器(U2)连接,可控式多谐振荡器(U2)与红外发射电路(3)连接,在产生滚动码序列的电路(U1)的输入端设有开关S0或S1,在可控式多谐振荡器(U2)电路中,设有振荡电容C2和振荡电阻R2和补偿电阻R1,在红外发射电路(3)中设有控制三极管Q1和红外发射管LD,控制三极管Q1的控制端与可控式多谐振荡器输出端连通;所述的红外接收器主要包括中心控制单片机电路单元(U3)、晶体振荡电路单元(4)、红外接收模块单元(5)、低电池检测电路单元(6)、“学习或清除”检测电路单元(7)、数据存取电路单元(8)、电机控制电路单元(11),各电路单元都与单片机电路单元(U3)相连,其中晶体振荡电路单元(4)连接单片机电路单元(U3)的时钟振荡输入输出脚;红外接收模块单元(5)与单片机电路单元(U3)的输入输出的端口C口连接;低电池检测电路单元(6)与单片机电路单元(U3)C口的一个管脚检测输出连接;“学习与清空”检测电路单元(7)与单片机电路单元U3的输入输出端口B口的一个管脚连接;数据存取电路单元(8)与单片机电路单元(U3)的输入输出端口B口连接;电机控制电路单元(11)与单片机电路(U3)的B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迎胜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中导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