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制造方法和马达技术

技术编号:2018096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1:46
马达制造方法和马达。马达具有:转子,其能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定子,其与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多个线圈引出线,它们从定子向上侧引出;以及线圈支承部件,其由绝缘性材料构成,包含平板状基部和从平板状基部向上方延伸的供线圈引出线通过的引出线贯通部;该马达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平板状基部包含与引出线贯通部连通的引出线插入孔或引出线插入槽,该马达制造方法包含如下工序:提供线圈支承部件,该线圈支承部件在包围引出线插入孔的内周面和内周面的下缘或包围引出线插入槽的内表面和所述内表面的下缘形成有对线圈引出线的前端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以及使线圈引出线从引出线插入孔或引出线插入槽通过引出线贯通部。

Mo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otor

Mo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otor. The motor has: a rotor, which can rotate around the central axis; a stator, which is opposite to the rotor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a plurality of coil leads, which are drawn from the stator to the upper side; and a coil supporting component, which is composed of an insulating material, comprising a flat base and a through part of the lead-out wire of the supply coil extending from the flat base to the upper side;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motor. The flat base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it contains an outlet insertion hole or an outlet insertion groove connected with the penetration part of the outlet line. The mo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procedures: providing a coil support component, which forms a pair of coil leads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outlet line insertion hole and the lower edge of the inner surface or the lower edge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outlet line insertion groove, which surrounds the inner surface and the lower edge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outlet line insertion groove The leading part of the front end of the outlet line is used to guide; and the through part of the outlet line is used to insert the coil lead-out line into the hole or slot from the outlet 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制造方法和马达
本专利技术涉及马达制造方法和马达。
技术介绍
在制造马达时,需要使线圈引出线与控制基板连接。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144507号公报中公开如下的马达:将支承与控制基板连接的线圈引出线的密封部件配置于马达壳的上表面。在日本特开2015-144507号公报所记载的马达中,作为线圈支承部件,密封部件具有供线圈引出线通过的贯通孔。密封部件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使线圈引出线与马达的其他部分电绝缘。近年来,在马达的组装工序中,线圈支承部件与线圈引出线的组装的自动化得以发展。但是,在当使线圈引出线通过线圈支承部件的贯通孔时线圈引出线相对于贯通孔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存在如下情况:线圈引出线没有进入贯通孔、或者线圈线的前端部钩挂在贯通孔内部。因此,马达的组装很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促进马达的自动组装的马达制造方法和马达。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制造方法是制造马达的方法,该马达具有:转子,其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定子,其与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多个线圈引出线,它们从定子向上侧引出;以及线圈支承部件。平板状基部包含与引出线贯通部连通的引出线插入孔或者引出线插入槽。马达制造方法包含如下的工序:提供线圈支承部件,该线圈支承部件在包围引出线插入孔的内周面以及该内周面的下缘、或者包围引出线插入槽的内表面以及该内表面的下缘形成有对线圈引出线的前端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以及使线圈引出线从引出线插入孔或者引出线插入槽通过引出线贯通部。根据本申请的例示的实施方式,容易使线圈引出线通过线圈支承部件。因此,能够使马达的组装变得容易。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剖视图。图2是将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内部的一部分省略而示出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线圈支承部件和线圈引出线的示意图。图4A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线圈支承部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4B是实施方式1的线圈引出线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线圈支承部件的一部分和线圈引出线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另一变形例的线圈支承部件的一部分和线圈引出线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又一变形例的线圈支承部件的一部分和线圈引出线的示意图。图9是实施方式2的线圈引出线的侧视图。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线圈支承部件的一部分和线圈引出线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线圈支承部件的一部分和线圈引出线的示意图。图12是示出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线圈支承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马达的转子旋转的中心轴线设为C。将中心轴线C延伸的方向设为轴向。并且,将沿着轴向的一方设为上侧,将另一方设为下侧。但是,本说明书的上下方向是为了特定位置关系而使用的,不限定实际的方向或位置关系。重力方向未必一定是下方向。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与马达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马达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附图中,有时以强调特征部分为目的,为了方便而放大地示出有特征的部分。由此,各结构要素的尺寸和比例未必一定与实际的情况相同。并且,出于相同的目的,有时以省略没有特征的部分的方式进行图示。<1.实施方式1><1-1.马达>如图1和图2所示,马达10具有外壳11、轴承保持架13、转子20、定子30、线圈支承部件50、汇流条60以及线圈线70。<外壳>外壳11是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大致有底圆筒形状。外壳11在内部收纳有转子20、定子30、轴承保持架13等。轴承保持架13支承上侧轴承15。另外,外壳11的形状除了有底圆筒形状以外,也可以是长方体、或者使长方体和圆筒组合的形状等,没有特别地限定。外壳11例如是通过铝的压铸加工而形成的,但也通过切削加工、锻造、利用了树脂的塑性加工、或者其他的方法而形成。外壳11的材料除了铝以外,还可以是铁等其他的金属材料,没有特别地限定。<轴承保持架>如图2所示,轴承保持架13配置在定子30的上侧。轴承保持架13呈圆盘形状,在中心轴线C的周围具有开口部13a。开口部13a是供轴21贯通的孔。轴承保持架13还沿着周向具有多个贯通部13b。贯通部13b是沿轴向贯通的孔。后述的线圈支承部件50的圆筒部53插入于贯通部13b。如图1所示,轴承保持架13支承上侧轴承15。上侧轴承15由轴承保持架13保持。下侧轴承16由外壳11的底部保持。上侧轴承15和下侧轴承16将转子20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子>如图1所示,转子20包含轴21和转子铁芯23。轴21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大致圆柱形状。转子铁芯23固定于轴21。转子铁芯23包围轴21的径向外侧。转子铁芯23与轴21一同旋转。<定子>如图1所示,定子30包围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包含定子铁芯31和线圈线70。虽然省略图示,但定子铁芯31具有沿周向配置了多个的铁芯背部和齿部。多个铁芯背部整体呈与中心轴线C同心的筒状。齿部从铁芯背部的内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延伸。齿部设置有多个,沿周向形成切槽。线圈线70经由绝缘件(省略图示)而缠绕于各齿部。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中,线圈线70由2个系统构成,该2个系统具有2组由U相、V相和W相形成的组。另外,该系统数能够变更。即,马达10可以采用1个系统的结构,也可以采用3个系统以上的结构。<线圈引出线>线圈引出线71是从缠绕于定子30的线圈线70引出的导线。线圈引出线71沿轴向通过配置于定子30上方的线圈支承部件50的内部,与汇流条60连接。另外,线圈引出线71也可以沿轴向通过线圈支承部件50的内部,与电路板(省略图示)连接。如图4B所示,线圈引出线71包含沿轴向延伸的第1部分71a和沿与第1部分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2部分71b。第1部分71a和第2部分71b形成L字状屈折部。线圈引出线71还在第1部分71a的前端形成第1引导部71c。第1引导部71c是相对于轴向倾斜的面。第1引导部71c是通过将线圈引出线71的前端部倾斜地切断而形成的。线圈引出线71能够通过第1引导部71c的倾斜面而顺畅地穿过后述的线圈支承部件50内。<线圈支承部件>如图1和图2所示,线圈支承部件50配置在定子30的上部。线圈支承部件50由绝缘材料形成,使定子30与轴承保持架13电绝缘。如图3所示,线圈支承部件50具有平板状基部51、多个圆筒部53、环状壁55以及支承部57。平板状基部51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平板状基部51呈在与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扁平的形状。圆筒部53沿着平板状基部51的周向设置,从平板状基部51向上方突出。如图4A所示,圆筒部53在内部具有引出线贯通孔53a。引出线贯通孔53a的上端部的截面是圆形。引出线贯通孔53a的上端部的直径比线圈引出线71的线径大或者与线圈引出线71的线径一致。在引出线贯通孔53a的直径与线圈引出线71的线径一致的情况下,线圈引出线71能够牢靠地固定于线圈支承部件50,使线圈引出线71的位置稳定。平板状基部51还具有与引出线贯通孔53a连通且在下方开口的引出线插入孔51a。如图4A所示,引出线插入孔51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制造方法,该马达具有:转子,其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多个线圈引出线,它们从所述定子向上侧引出;以及线圈支承部件,其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包含平板状基部和从所述平板状基部向上方延伸的引出线贯通部,该引出线贯通部供所述线圈引出线通过;该马达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平板状基部包含与所述引出线贯通部连通的引出线插入孔或者引出线插入槽,该马达制造方法包含如下的工序:提供所述线圈支承部件,所述线圈支承部件在包围所述引出线插入孔的内周面以及所述内周面的下缘、或者包围所述引出线插入槽的内表面以及所述内表面的下缘形成有对所述线圈引出线的前端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以及使所述线圈引出线从所述引出线插入孔或者所述引出线插入槽通过所述引出线贯通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7.14 JP 2017-1384481.一种马达制造方法,该马达具有:转子,其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多个线圈引出线,它们从所述定子向上侧引出;以及线圈支承部件,其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包含平板状基部和从所述平板状基部向上方延伸的引出线贯通部,该引出线贯通部供所述线圈引出线通过;该马达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平板状基部包含与所述引出线贯通部连通的引出线插入孔或者引出线插入槽,该马达制造方法包含如下的工序:提供所述线圈支承部件,所述线圈支承部件在包围所述引出线插入孔的内周面以及所述内周面的下缘、或者包围所述引出线插入槽的内表面以及所述内表面的下缘形成有对所述线圈引出线的前端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以及使所述线圈引出线从所述引出线插入孔或者所述引出线插入槽通过所述引出线贯通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制造方法包含将对轴承进行保持的轴承保持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上侧的工序,所述线圈支承部件在轴向上的位置与所述轴承在轴向上的位置至少一部分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支承部件具有向上方延伸的多个圆筒部或者突出部,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作为沿所述轴向延伸的贯通孔的多个贯通部,所述圆筒部或者所述突出部配置在所述多个贯通部的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引出线包含L字状屈折部,该L字状屈折部包含:第1部分,其沿轴向延伸,包含所述前端部;以及第2部分,其沿与所述第1部分垂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2部分配设在所述线圈支承部件的平板状基部的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线贯通部是向上方延伸的多个圆筒部,所述引出线贯通部具有被各圆筒部的内周面包围的引出线贯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线贯通部是向上方延伸的多个突出部,各突出部具有外壁部,该外壁部的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呈U字状,所述引出线贯通部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且被所述外壁部包围的引出线贯通槽。7.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马达是通过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马达。8.一种马达,其具有:转子,其包含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多个线圈引出线,它们从所述定子向上侧引出;线圈支承部件,其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包含平板状基部和从所述平板状基部向上方延伸的引出线贯通部,该引出线贯通部供所述线圈引出线通过,该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平板状基部包含与所述引出线贯通部连通的引出线插入孔或者引出线插入槽,在包围所述引出线插入孔的内周面和所述内周面的下缘、或者包围所述引出线插入槽的内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丹下宏司河合信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