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刚体巨型空间转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156481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刚体巨型空间转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转换结构包括斜向受压柱、下弦预应力张拉梁、中间预应力受拉柱、转换柱、中间层普通梁、框架柱和被转换框架柱,下弦预应力张拉梁和中间预应力受拉柱内均含有预应力钢筋,斜向受压柱设置两个,两个斜向受压柱与下弦预应力张拉梁围成等腰三角形结构,等腰三角形结构的两个斜向受压柱的顶端相交在一起与竖直设置的被转换框架柱的底部固定连接,等腰三角形结构的两个斜向受压柱的底端均穿过中间层普通梁且各自与下弦预应力张拉梁的相应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转换梁内力过大、较难实现结构抗震性能强且安全的目标、影响建筑空间使用效果以及难以实现超大跨度结构转换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刚体巨型空间转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刚体巨型空间转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多高层建筑中,因为建筑使用空间的需要,通常在建筑底部几层抽柱做托柱转换结构,目前的多高层结构中的托柱转换主要是靠梁转换,转换梁多采用实体混凝土梁,梁高通常在0.8-2.5米。采用普通混凝土梁出现的问题是:(1)混凝土梁截面大,混凝土及钢筋耗材较多;(2)梁宽度及高度过大时,形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不容易保证,且施工难度大;(3)转换梁承受的竖向荷载大,水平或竖向地震作用也大,从而造成转换梁的弯、剪、扭应力很大对结构不利;(4)结构转换层上下刚度及承载力突变,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在地震设计中产生应力集中效应,对结构体系的抗震有不利的影响;(5)转换梁截面大、转换柱形成短柱影响结构安全;(6)转换梁巨大的截面尺寸影响建筑下部净空及建筑使用功能(7)转换梁很难应用到大跨度转换。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刚体巨型空间转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解决了转换梁内力过大、较难实现结构抗震性能强且安全的目标、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刚体巨型空间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斜向受压柱(1)、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中间预应力受拉柱(3)、转换柱(4)、中间层普通梁(5)、框架柱(6)和被转换框架柱(7),所述的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和中间预应力受拉柱(3)内均含有沿各自长度方向设置的预应力钢筋,所述的斜向受压柱(1)设置两个,两个斜向受压柱(1)与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围成等腰三角形结构,等腰三角形结构的两个斜向受压柱(1)的顶端相交在一起与竖直设置的被转换框架柱(7)的底部刚性连接,等腰三角形结构的两个斜向受压柱(1)的底端均穿过中间层普通梁(5)且与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的相应端刚性连接,所述的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刚体巨型空间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斜向受压柱(1)、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中间预应力受拉柱(3)、转换柱(4)、中间层普通梁(5)、框架柱(6)和被转换框架柱(7),所述的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和中间预应力受拉柱(3)内均含有沿各自长度方向设置的预应力钢筋,所述的斜向受压柱(1)设置两个,两个斜向受压柱(1)与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围成等腰三角形结构,等腰三角形结构的两个斜向受压柱(1)的顶端相交在一起与竖直设置的被转换框架柱(7)的底部刚性连接,等腰三角形结构的两个斜向受压柱(1)的底端均穿过中间层普通梁(5)且与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的相应端刚性连接,所述的中间预应力受拉柱(3)的顶端与两个斜向受压柱(1)的相交处刚性连接,底端穿过中间层普通梁(5)与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的中部刚性连接,所述的中间层普通梁(5)与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平行设置,所述的转换柱(4)设置两个,均竖直固定在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的下部,且设置在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的两端,在所述的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的上部与两个转换柱(4)连接位置对应处均固定一个框架柱(6),两个所述框架柱(6)均穿过中间层普通梁(5),两个所述框架柱(6)与被转换框架柱(7)平行设置;在所述的中间层普通梁(5)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均匀设有多个与中间层普通梁(5)平行的普通梁(8),在所述的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的两端也设有普通梁(8);在两个所述的框架柱(6)的左侧空间和右侧空间均匀设有多个与框架柱(6)平行的普通柱(9),所有的普通柱(9)均穿过相应层处的普通梁(8)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刚体巨型空间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内含两束预应力钢筋,两束所述预应力钢筋设置在下弦预应力张拉梁(2)的中部,每束所述预应力钢筋均采用两端张拉方式。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善章张小冬陈滨志贾君刘志周侯建高磊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