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感器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50945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感器支架;属于电感器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包括环形绕线座,所述环形绕线座由第一环形绕线槽和与第一环形绕线槽相配合的第二环形绕线槽组成;所述第一、二环形绕线槽的凹槽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环形绕线槽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及连接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其中一端的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二环形绕线槽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二外圈部和第二内圈部及连接第二外圈部和第二内圈部其中一端的第二连接环;在环形绕线座外侧壁上沿周向间隔均布有若干理线凸块;在环形绕线座内孔设有绝缘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及使用效果良好的电感器支架;用于电感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感器支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绕线支架,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电感器支架。
技术介绍
现有的许多电子设备中,其电路或装置本身都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电磁干扰,特别是电子设备逐渐趋向小型化,多个电子元件紧密的靠挤在一起,更容易发生电磁干扰问题,而该电子设备产生产生过量的电磁干扰会干扰到其他周围的的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或者与其他电子装置产生相互干扰。因此在电子设备中,经常会用到电感器,利用电感器来抗干扰元件,并对高频噪声进行屏蔽也可起到抗干扰滤波、储能等作用。但是,在现有技术中有很多电感器支架在绕线过程中不仅绕线麻烦且在抗干扰的作用上也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及使用效果良好的电感器支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感器支架,包括环形绕线座,所述环形绕线座由第一环形绕线槽和与第一环形绕线槽相配合的第二环形绕线槽组成;所述第一、二环形绕线槽的凹槽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环形绕线槽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及连接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其中一端的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二环形绕线槽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二外圈部和第二内圈部及连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感器支架,包括环形绕线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绕线座(1)由第一环形绕线槽(2)和与第一环形绕线槽(2)相配合的第二环形绕线槽(3)组成;所述第一、二环形绕线槽(2,3)的凹槽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环形绕线槽(2)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外圈部(2a)和第一内圈部(2b)及连接第一外圈部(2a)和第一内圈部(2b)其中一端的第一连接环(2c);所述第二环形绕线槽(3)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二外圈部(3a)和第二内圈部(3b)及连接第二外圈部(3a)和第二内圈部(3b)其中一端的第二连接环(3c);在第一外圈部(2a)自由端端面上沿周向设置有第一凸部(2d)和第一凹部(2e),在第二外圈部(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感器支架,包括环形绕线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绕线座(1)由第一环形绕线槽(2)和与第一环形绕线槽(2)相配合的第二环形绕线槽(3)组成;所述第一、二环形绕线槽(2,3)的凹槽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环形绕线槽(2)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外圈部(2a)和第一内圈部(2b)及连接第一外圈部(2a)和第一内圈部(2b)其中一端的第一连接环(2c);所述第二环形绕线槽(3)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二外圈部(3a)和第二内圈部(3b)及连接第二外圈部(3a)和第二内圈部(3b)其中一端的第二连接环(3c);在第一外圈部(2a)自由端端面上沿周向设置有第一凸部(2d)和第一凹部(2e),在第二外圈部(3a)自由端端面上设有第二凸部(3d)和第二凹部(3e);当第一凸部(2d)位于第二凹部内时,第二凸部(3d)位于第一凹部(2e)内;在环形绕线座(1)外侧壁上沿周向间隔均布有若干理线凸块(4);在环形绕线座(1)内孔设有绝缘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2d)和第二凸部(3d)均为半圆的弧形凸块;所述第一凹部(2e)和第二凹部(3e)均为半圆的弧形缺口;第一凸部(2d)所在的半圆与第一凹部(2e)所在的半圆配合形成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理线凸块(4)由一体成型在第一环形绕线槽(2)侧壁上的第一凸块(4a)和一体成型在第二环形绕线槽(3)侧壁上且与第一凸块(4a)相对的第二凸块(4b)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结构由沿周向间隔均布在环形绕线座(1)内孔壁上且两两配合的若干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中砥刘映新刘景宁刘永东
申请(专利权)人:兴宁市光科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