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继刚专利>正文

一种石油储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13988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8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油储存装置,包括外壳,述外壳的内腔底面左侧固定连接有储油箱,所述外壳的内腔底面右端固定连接有液氮罐,所述液氮罐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出料阀,所述出料阀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出料阀的左侧面开设有阀门孔,所述阀门孔的内环面滑动连接有阀门杆,所述阀门杆的上表面右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阀门杆的左端铰接有连接杆,所述外壳的内腔顶面固定连接有电机,通过给外壳加装液氮罐、阀门杆和从动齿轮,实现了间歇性向外壳内充加液氮的效果,达到了控制储油罐温度的目的,通过给外壳加装阀门转盘、第三通孔和下排气管,实现了间歇性向外壳外部排气的效果,达到了控制外壳内气体压强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油储存装置
本技术涉及石油存储
,具体为一种石油储存装置。
技术介绍
在石油的储存中,储存装置的温度是石油储存的一个重要数值,所以一般的石油储存装置都放在地下或是阴凉的地方,但由于一些环境条件的原因或是在运输途中,若温度超过一定值,则石油储存罐就容易发生自燃甚至爆炸,一般的储存装置都是向储存装置的夹层中加入制冷剂,这种方式只能将温度控制一小段时间,不适合长时间储存,且夹层中的压强也得不到保证,有压强过高爆炸的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油储存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单纯加入制冷剂制冷时间过短且储存装置夹层压强不易控制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油储存装置,包括外壳,述外壳的内腔底面左侧固定连接有储油箱,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左侧开设有输油口,且输油口的下端与储油箱连通,所述外壳的内腔底面右端固定连接有液氮罐,所述液氮罐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出料阀,所述出料阀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且第一通孔的下端与液氮罐连通,所述出料阀的左侧面开设有阀门孔,且阀门孔与第一通孔连通,所述阀门孔的内环面滑动连接有阀门杆,所述阀门杆的上表面右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阀门杆的左端铰接有连接杆,所述外壳的内腔顶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蛇形管,且蛇形管的一端与阀门孔的上端连通,所述固定架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外壳的内腔底面右侧转动连接有转杆,且转杆位于液氮罐的左侧,所述转杆的表面上部套接有从动齿轮,且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从动齿轮的下表面右侧铰接,所述转杆的表面下端套接有阀门转盘,所述阀门转盘的表面右侧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外壳的内腔底面右侧固定连接有下排气管,且下排气管的上端与阀门转盘的下表面左端紧密贴合。所述外壳的右侧面开设有充料口,且充料口与液氮罐连通。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转杆的下端设有轴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给外壳加装液氮罐、阀门杆和从动齿轮,实现了间歇性向外壳内充加液氮的效果,达到了控制储油罐温度的目的,通过给外壳加装阀门转盘、第三通孔和下排气管,实现了间歇性向外壳外部排气的效果,达到了控制外壳内气体压强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石油储存装置,包括外壳1,述外壳1的内腔底面左侧固定连接有储油箱2,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左侧开设有输油口19,且输油口19的下端与储油箱2连通,所述外壳1的内腔底面右端固定连接有液氮罐3,所述液氮罐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出料阀4,所述出料阀4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5,且第一通孔5的下端与液氮罐3连通,所述出料阀4的左侧面开设有阀门孔6,且阀门孔6与第一通孔5连通,所述阀门孔6的内环面滑动连接有阀门杆7,所述阀门杆7的上表面右侧开设有第二通孔8,所述阀门杆7的左端铰接有连接杆9,所述外壳1的内腔顶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架10,所述固定架10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蛇形管11,且蛇形管11的一端与阀门孔6的上端连通,所述固定架10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电机12,所述电机1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13,所述外壳1的内腔底面右侧转动连接有转杆14,且转杆14位于液氮罐3的左侧,所述转杆14的表面上部套接有从动齿轮15,且从动齿轮15与主动齿轮13啮合,所述连接杆9的另一端与从动齿轮15的下表面右侧铰接,所述转杆14的表面下端套接有阀门转盘16,所述阀门转盘16的表面右侧开设有第三通孔17,所述外壳1的内腔底面右侧固定连接有下排气管18,且下排气管18的上端与阀门转盘16的下表面左端紧密贴合,通过给外壳1加装液氮罐3、阀门杆7和从动齿轮15,实现了间歇性向外壳1内充加液氮的效果,达到了控制储油罐2温度的目的,通过给外壳1加装阀门转盘16、第三通孔17和下排气管18,实现了间歇性向外壳1外部排气的效果,达到了控制外壳1内气体压强的目的。为了在液氮罐3中的液态氮耗尽后,方便向液氮罐3内充装液氮,所述外壳1的右侧面开设有充料口20,且充料口20与液氮罐3连通。为了使下排气管18能顺利的将外壳1中的废气排出,所述外壳1的下表面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架21。为了减少转杆14与外壳1的摩擦,防止转杆14给外壳1造成磨损,所述转杆14的下端设有轴承22。工作原理:本技术为一种石油储存装置,使用时,通过输油口19向储油箱2中注入石油,注满后封好输油口19,外部电源给电机12提供电能,电机12带动主动齿轮13转动,主动齿轮13带动从动齿轮15转动,从动齿轮15通过连接杆9带动阀门杆7做左右往复运动,当阀门杆7滑动至阀门孔6的左端时,第二通孔8与第一通孔5连通,液氮罐3与蛇形管11连通,液氮进入蛇形管11,实现液氮罐3间歇性向外壳1内充液氮降温以保持一定温度,由于蛇形管11的长度,液氮的温度先上升一点,然后从蛇形管11的另一端释放进外壳1内,给储油罐3降温,间歇性给外壳1充液氮的同时,外壳1内的压强也随之增强,同时从动齿轮15带动转杆14转动,转杆14带动阀门转盘16转动,由于阀门转盘16的直径比从动齿轮15的直径大,当第三通通17转动至下排气管18的上方时,此时第三通孔17与下排气管18连通,将外壳1内的气体间歇性的排出,使外壳1内的压强的恢复正常,阀门转盘16继续转,第三通孔17与下排气管18位置错开后,外壳1恢复密闭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油储存装置,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腔底面左侧固定连接有储油箱(2),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左侧开设有输油口(19),且输油口(19)的下端与储油箱(2)连通,所述外壳(1)的内腔底面右端固定连接有液氮罐(3),所述液氮罐(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出料阀(4),所述出料阀(4)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5),且第一通孔(5)的下端与液氮罐(3)连通,所述出料阀(4)的左侧面开设有阀门孔(6),且阀门孔(6)与第一通孔(5)连通,所述阀门孔(6)的内环面滑动连接有阀门杆(7),所述阀门杆(7)的上表面右侧开设有第二通孔(8),所述阀门杆(7)的左端铰接有连接杆(9),所述外壳(1)的内腔顶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架(10),所述固定架(10)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蛇形管(11),且蛇形管(11)与阀门孔(6)的上端连通,所述固定架(10)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电机(12),所述电机(1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13),所述外壳(1)的内腔底面右侧转动连接有转杆(14),且转杆(14)位于液氮罐(3)的左侧,所述转杆(14)的表面上部套接有从动齿轮(15),且从动齿轮(15)与主动齿轮(13)啮合,所述连接杆(9)的另一端与从动齿轮(15)的下表面右侧铰接,所述转杆(14)的表面下端套接有阀门转盘(16),所述阀门转盘(16)的表面右侧开设有第三通孔(17),所述外壳(1)的内腔底面右侧固定连接有下排气管(18),且下排气管(18)的上端与阀门转盘(16)的下表面左端紧密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油储存装置,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腔底面左侧固定连接有储油箱(2),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左侧开设有输油口(19),且输油口(19)的下端与储油箱(2)连通,所述外壳(1)的内腔底面右端固定连接有液氮罐(3),所述液氮罐(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出料阀(4),所述出料阀(4)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5),且第一通孔(5)的下端与液氮罐(3)连通,所述出料阀(4)的左侧面开设有阀门孔(6),且阀门孔(6)与第一通孔(5)连通,所述阀门孔(6)的内环面滑动连接有阀门杆(7),所述阀门杆(7)的上表面右侧开设有第二通孔(8),所述阀门杆(7)的左端铰接有连接杆(9),所述外壳(1)的内腔顶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架(10),所述固定架(10)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蛇形管(11),且蛇形管(11)与阀门孔(6)的上端连通,所述固定架(10)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电机(12),所述电机(12)的输出端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继刚刘伟高艳秋张海山
申请(专利权)人:杨继刚刘伟高艳秋张海山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