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控制机械电子混合门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3012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脑控制机械电子混合门锁,包括读写头、电控离合器、内、外把手、机械密码弹子组合锁头、电脑板、锁芯和把手转轴;把手转轴的外端穿过外壳体盖通过电控离合器与外把手相连接,把手转轴的内端穿过所述内壳体盖与内把手相连接,把手转轴的中部穿过锁芯并与锁芯中的传动机构相联接。这种门锁既可使用电子钥匙开启,又可使用机械密码和机械钥匙组合开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智能性。(*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门锁,尤其是一种带电脑控制的机械电子混合门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门锁的安全性和智能性越来越受重视。纯机械门锁可靠性高;但钥匙易复制,且更换不方便。对于多人使用一把锁的场合,矛盾尤为突出,如担心临时人员复制钥匙或将钥匙带走等。IC卡/TM卡电脑门锁采用的是嵌有微芯片的电子钥匙。由于电子钥匙不易复制,而且可以随时变码,因而安全性好,但纯IC卡/TM卡电脑门锁可靠性远远低于机械门锁,推广难度较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脑控制机械电子混合门锁,它既可使用电子钥匙开启,又可使用机械密码和机械钥匙组合开启,在保留传统门锁可靠性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门锁的安全性和智能性,以满足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脑控制机械电子混合门锁,包括IC卡(或TM卡)读写头、电控离合器、外把手、机械密码弹子组合锁头、电脑板、外壳体盖7、外壳体、锁芯、把手转轴、内把手、内壳体和内壳体盖;所述外壳体盖与外壳体、内壳体与内壳体盖对应扣合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转轴的外端穿过外壳体盖通过所述的电控离合器与外把手相连接,所述把手转轴的内端穿过所述内壳体盖与所述内把手相连接,把手转轴的中部穿过所述锁芯并与锁芯中的传动机构相联接,在把手转轴上设有拨叉,在锁体上与拨叉对应的位置设有检测开关;在所述外把手的内侧装有复位弹簧,在所述内把手的内侧装有复位弹簧;所述机械密码弹子组合锁头通过拨杆与所述锁芯中的传动机构相连接;所述读写头设于外壳体上;所述读写头和检测开关通过线路与电脑板相连接。本专利技术电脑控制机械电子混合门锁的优点是采用模块化结构,将机械密码弹子锁头和电子锁头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实现了具有独立结构的机械电子混合锁,机械密码弹子锁头供主人应急时使用,电子锁头供平时及他人使用,这样既发挥了机械锁可靠性高及电子锁安全性好使用方便的优点,又克服了纯弹子锁易盗、易堵及电子锁可靠性不足的缺点,大大提高了门锁的安全性和智能性。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脑控制机械电子混合门锁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混合门锁的外侧正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机械密码弹子组合锁头5一个实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锁头的正面示意图;图5为密码拨盘正面图;图6为密码拨盘剖面图;图7为内、外挡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内、外挡环的剖面图;图9为拨环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拨环侧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中锁芯9的一个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的双控锁芯去掉方舌组件905、天地舌906、导向柱907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壳体901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A向局部视图;图15为图13中B向局部视图;图16为方舌组件905正视图;图17为方舌组件905侧视图;图18为传动滑板909正视图;图19为传动滑板909侧视图;图20为上拨叉910主视图;图21为上拨叉910俯视图;图22为下拨叉908主视图23为下拨叉908俯视图;图24为斜舌组件904主视图;图25为斜舌组件904俯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电脑控制机械电子混合门锁实施例,包括IC卡(或TM卡)读写头1、电控离合器2、外把手4、机械密码弹子组合锁头5、电脑板6、外壳体盖7、外壳体8、锁芯9、把手转轴15、内把手17、内壳体19和内壳体盖20;其中外壳体盖7与外壳体8、内壳体19与内壳体盖20对应扣合连接;把手转轴15的外端穿过外壳体盖7通过电控离合器2与外把手4相连接,把手转轴15的内端穿过内壳体盖20与内把手17相连接,把手转轴15的中部穿过锁芯9并与锁芯9中的传动机构相联接,在把手转轴15上设有拨叉14,在锁体上与拨叉14对应的位置设有检测开关18;外把手4的内侧装有复位弹簧3,内把手17的内侧装有复位弹簧16;读写头1设于外壳体8上;机械密码弹子组合锁头5通过拨杆10与所述锁芯9中的传动机构相连接;读写头1和检测开关18通过线路与电脑板6相连接。本实施例中,拨杆10的端部伸入内壳体19与内壳体盖20之间,并在其端部设有拨叉11,同时在内壳体盖20上设有与拨叉11对应的检测开关12。电脑板6设于外壳体8与外壳体盖7之间;在内壳体19与内壳体盖20之间设有电源装置13;电源装置13与电脑板6之间以导线相连接。将IC卡(或TM卡)插入(或靠近)读写头1,电脑板6读取卡中的信息,如合法则将电控离合器2通电闭合,此时转动外把手4,可带动转轴15转动。将锁芯9的锁舌拉入和拉出,即开锁和上锁,把手转动拨叉14与转轴一起转动,拨动把手开关18,把手开关18将信息送至电脑板6,电脑板6给电控离合器2断电脱开,此时,若松开外把手4,则外把手4在复位弹簧3的作用下恢复到初始位置,再转动外把手,转轴15不能转动,不能将锁芯9的锁舌拉入、拉出,即开锁、上锁,如未使用IC卡(或TM卡)或卡不合法,电脑板6不给电控离合器2通电,电控离合器2不闭合,则转动外把手4,不能带动转轴15转动,也就无法将锁芯9的锁舌拉出、拉入,即不能开锁、上锁。拨动锁头5的密码装置,将锁头5的密码调到正确位置,锁头5的锁匙孔21开启,此时插入合法钥匙并转动,则拨杆10一起转动,将锁芯9的锁舌拉入、拉出,即开锁、上锁。钥匙拨叉11一起转动,拨动钥匙检测开关12,检测开关12将信息送到电脑板6,电脑板6据此进行相应的操作(如记开锁记录等)。如密码不正确或钥匙不合法,则不能插入钥匙转动拨杆10,也就不能将锁芯9的锁舌拉入、拉出,即不能开锁、上锁。电源装置(可以为干电池)13为电脑板6提供电源。转动内把手17则可直接转动转轴15,将锁芯9的锁舌拉入、拉出,即开锁、上锁,放开内把手17后,复位弹簧16将内把手17复位至初始位置。本专利技术电脑控制机械电子混合门锁的工作原理如下从门锁外侧,可使用合法的IC卡(或TM卡)电子钥匙或机械密码结合钥匙开锁、上锁。从门锁内侧不需要任何钥匙即可开锁、上锁。本专利技术混合门锁包容了电子锁、机械锁的共同优点。图3至图10给出了本专利技术中机械密码弹子组合锁头5的一个实例,它包括内锁胆510、外锁胆508、密码拨盘512、外挡环511、内挡环505、挡圈506、拨环504、拨杆10和弹簧517;外锁胆508套在内锁胆510上,两锁胆偏心设置;密码拨盘512、外挡环511、内挡环505和拨环504从外至里依次可转动地套在与它们同心的外锁胆508上;挡圈506位于在外挡环511与内挡环505之间并固定在外锁胆508上;在内锁胆510的轴心线上设有锁匙孔21,在内锁胆510中还设有与锁匙孔21连通并垂直的弹子孔509’,在该弹子孔509’中置有顶端呈钝锥形的弹子509;在外锁胆508中设有与弹子孔509’对应的弹子孔507’,在该弹子孔507’中置有弹子507;弹子507的顶端中部通过压簧517与挡圈506相连接,弹子507顶端两侧分别与设在外挡环511和内挡环505内侧的内槽515(见图7和图8)相对应,弹子507底端中部设有与弹子孔509’对应的凸起507”;拨杆10与内锁胆510的内端部固定连接;在密码拨盘512上设有指向内、外挡环方向的拨叉516(见图5和图6),在内、外挡环的外圆周上设有若干与所述拨叉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脑控制机械电子混合门锁,包括IC卡(或TM卡)读写头(1)、电控离合器(2)、外把手(4)、机械密码弹子组合锁头(5)、电脑板(6)、外壳体盖(7)、外壳体(8)、锁芯(9)、把手转轴(15)、内把手(17)、内壳体(19)和内壳体盖(20);所述外壳体盖(7)与外壳体(8)、内壳体(19)与内壳体盖(20)对应扣合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转轴(15)的外端穿过外壳体盖(7)通过所述的电控离合器(2)与外把手(4)相连接,把手转轴(15)的内端穿过内壳体盖(20)与内把手(17)相连接,把手转轴(15)的中部穿过所述锁芯(9)并与锁芯(9)中的传动机构相联接,在把手转轴(15)上设有拨叉(14),在锁体上与拨叉(14)对应的位置设有检测开关(18);所述外把手(4)的内侧装有复位弹簧(3),内把手(17)的内侧装有复位弹簧(16);所述读写头(1)设于外壳体(8)上;所述机械密码弹子组合锁头(5)通过拨杆(10)与所述锁芯(9)中的传动机构相连接;所述读写头(1)和检测开关(18)通过线路与电脑板(6)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爱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兆凯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