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智能电控锁,属锁具制造业。它提出了自动调制器和自动离合机构两个装置来解决“自碰锁”与“新型电控锁”的弊病;它设计新颖、结构合理,制造也容易。电力系统工作可靠;噪音低、具有防撬、安全性能极高,运行稳定。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大锁壳、控制舌等部件,其特征是在小锁壳里连接自动调节器,在大锁壳里连接自动离合机构;所述的自动调节器由支架、滚轮、托盘、弹簧、定位板及斜腰槽组成,自动离合机构曲传动齿轮4、锁舌定位片拨动杆、传动齿轮5和连接轴46组成,传动齿轮5的轴孔为扁圆孔,连结轴上有扁圆轴端,传动齿轮5的扁圆孔连接在连接轴的扁圆轴端上,传动齿轮4连接在传动齿轮5平面上,锁舌定位片拨动杆连接在传动齿轮4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电子与机械相结合的锁具,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电控锁,属机电一体化的锁具之一。技术背景传统电控锁——主要是用于楼宇对讲防盗系统防盗门上的锁,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它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易于操作,便成为了楼宇对讲系统防盗门的主要锁具,应用较广。但是传统电控锁虽实用,仍存在以下的缺点(1)、由于机构的原因,开锁后必须重新关门才能锁上,否则永远保持开锁状态,导致安全防范性能下降;(2)、传统电控锁靠弹簧储能开启锁舌,关门需要很大的力,才能压缩储能弹簧,因此需要关闭力较大的闭门器;(3)、由于用了关闭力较大的闭门器,使关门的声响很大,扰乱住户的安宁;(4)、由于结构的原因,传统电控锁的开锁结构是轻触式的,这样容易造成稍大的门扇震动引起误开锁,安全性能不够;(5)、传统电控锁的开门出发采用电磁铁,电磁铁的工作电流大到4A以上,这一点,不但增大了控制电路的驱动要求,同时引起控制继电器触点的电弧增大,会造成继电器触点粘黏而无法切断电源,使电磁铁长期通电而烧毁电磁铁。由于传统电控锁有上述的缺点,于是人们尝试用其他类型的电力锁具取代传统电控锁。如用磁力锁,它能解决传统电控锁的关门噪音问题和工作电流太大的问题,但是磁力锁需要长期通电,一断电就开锁,能耗大。2000年面市的静音锁虽然解决了关门噪音的问题和电磁铁绕组烧毁问题,但最主要的问题是安装要求高,使用的局限性大,还有静音锁的锁止机构不合理,容易使用简单的方法开启,安全性不够,同时还存在锁舌容易受损的弊病,另外静音锁的瞬间工作电流远比传统电控锁大,不但控制电路要求高,而且容易损坏。总结以上的尝试,始终无法完美的解决传统电控锁的缺点。专利技术人经过研究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参考现市面上销售量较大的“自碰锁”和“新型电控锁”的设计理念。而“自碰锁”工作原理,主要是靠控制舌与小锁壳或门框碰撞力为触发点的。控制舌在受到小锁壳或门框的反向碰撞力后,迫使控制舌向大锁壳内缩回。并同时触发了锁舌弹簧的反向上锁机制,所以锁舌就能轻易的被推出大锁壳而直接插入小锁壳内,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简单而实用的上锁过程。但它这种上锁过程仍欠缺完整性,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无论是开锁或上锁大锁舌都会随着门扇的推开或关闭而弹出来。(如果用户是上锁就可以正常工作)但当用户开锁时就不能正常工作了,大锁舌也会弹出来,这样就影响了用户下次关门的连惯性了(连贯性指的是一般用户都是开门后就顺手关门),但“自碰锁”不能使用户完成顺手关门,而需用户手动把大锁舌缩回大锁壳内才能完成上锁关门这一功能,这样便增添了用户的不必要的麻烦。而“新型电控锁”也存在“缺点”就是锁舌的弹出完全是依靠电机作为动力源。如果脱离了电的情况下,它就不能正常工作了。这样又要麻烦用户手动把锁舌收回到大锁壳内,无疑给用户增添了重复的麻烦。本专利技术参考“自碰锁”和“新型电控锁”的设计理念,并解决它们所存在的“缺点”(1)、解决“自碰锁”锁舌随着门扇的打开而弹出的问题;(2)、解决市面上“新型电控锁”,脱离了电的情况下就不能正常工作的问题,因而应运而生了本“智能电控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使“传统电控锁”能成为一把机电一体化的——“智能电控锁”,它提出两个方案来完美地处理已有技术——“自碰锁”和“新型电控锁”所存在的不足之处。(1)、以一个“自动调节器”装置来处理“自碰锁”——当用户开锁并推开门时,大锁舌会同时随着门扇的推开而弹出来的缺点;(2)、以一个“自动离合机构”的组合部件来处理“新型电控锁”——脱离了电的情况下就不能正常工作的缺点。本“智能电控锁”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本专利技术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就是“自碰锁”的锁舌随着门扇的打开而自动弹出来的“缺点”,解决的方案是在控制舌的前端,即在小锁壳内安装一个自动调节器。所谓自动调节器,它是由一个“U”形的自动调节器支架,两个并列的圆柱体形滚轮、调节滚轮托盘、调节滚轮托盘弹簧、调节滚轮托盘定位板和两对斜腰槽组成。滚轮两端的立轴端是连接在两对斜腰槽里,调节滚轮能够在斜腰槽里自由滑动。(在这里,专利技术人要解释两个名词。(1)“外推力”从门外推开门扇,门扇脱离门框向内展开,称之为对门扇施加“外推力”。(2)“内关力”从门内把门扇关闭,门扇碰撞门框往外关,称之为对门扇施加“内关力”)。把在本专利技术安装在门扇和门框上后,如果是开门,即是对门扇施加“外推力”。在运作过程中,控制舌会压迫调节滚轮,使调节滚轮向斜腰槽的底部下滑,因此控制舌就能顺利通过门框完成开门工作。如果是关门,即对门扇施加的是“内关力”。在运作过程中,控制舌会碰撞调节滚轮,而调节滚轮不会象上述的“开门”式——向斜腰槽的底部下滑。相反,是在原位置运动(是因为这斜腰槽的作用),这样控制舌在受到调节滚轮的反向作用力下,自然地便向大锁壳内缩回,从而触发了其它零部件运动,顺利完成开锁任务。本专利技术包括大锁壳、控制舌、控制舌复位弹簧、控制舌定位板、控制舌伸缩杆、锁舌定位片、锁舌延时拨动片、锁舌定位钩、锁舌弹出传动弹簧、锁舌拨动杆、锁舌伸缩连接板“凵”形槽、锁舌伸缩连接板、锁舌、小锁壳、锁舌拨动杆定位柱;电路控制板、电机、锁顶板、大锁壳外壳、手动开锁旋钮、红外线发射和接收器、电子监控器及锁芯胆槽,并在小锁壳里的下端安装一个自动调节器。自动调动器由“凵”形调节器支架、两个调节器滚轮、长碟形的调节器托盘、调节器托盘弹簧、调节器托盘定位板及斜腰槽组成;在“凵”形调节器支架的内底面竖直连接托盘弹簧,托盘弹簧的上端连接托盘,在托盘放置两个圆柱体形的滚轮,滚轮两端的立轴端则连接在调节器支架两侧的斜腰槽里;两块托盘定位板连接在“凵”形调节器支架两端的下部,它的作用是限制连接托盘向下倾斜(移动)的距离,两个滚轮的正前方则接触在控制舌上,不管是开门或者是关门,控制舌都要碰撞到滚轮,引起一系列动作。下面阐述自动调节器的开锁和上锁工作原理(1)开锁——外推力方式。当本专利技术开启后,当用户用手推开门扇时,控制舌就会借助门扇的“外推力”把其中一个调节滚轮往斜腰槽的底部推,并带动调节滚轮托盘向一侧倾斜(移动),当调节滚轮托盘往底部运动到调节滚轮托盘定位板上端时,定位板即阻止了托盘继续下移,调节滚轮就停止运动,而让控制舌顺利地通过调节滚轮,对控制舌没有产生反向作用力,这样就避开了控制舌和其后端的控制舌伸缩杆往大锁壳内缩回,从而触发传动弹簧的反向上锁机制(在这里要指明控制舌弹簧的弹力要求比调节器滚轮托盘弹簧强)这样就能完美地处理了“自碰锁”的缺点——当用户开锁并推开门扇时,锁舌会同时随着门扇的推开而弹出来的“问题”。(2)、上锁——内关力方式。就是当用户在室内用手把门扇关上时,控制舌经过门框再与调节滚轮相碰撞,由于调节滚轮受到的是外加“内关力”,调节滚轮在原位置运动,不会做下滑运动,此时控制舌受到一个很强的反弹力,控制舌连同它后端连接的控制舌伸缩杆一起向大锁壳内作缩回运动,接着控制舌伸缩杆会碰撞锁舌定位片,使锁舌定位片从锁舌伸缩连接板上的锁舌定位钩脱离出来,同时触发锁舌弹出传动弹簧的反向上锁机制,即推动传动齿轮旋转,从而使锁舌拨动杆推动锁舌伸缩连接板“凵”形槽,使锁舌伸出大锁舌之外,而进入门框上的小锁壳,从而实现上锁功能。(二)解决已有技术——“新型电控锁”——存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电控锁,包括大锁壳(1)、控制舌(3)、控制舌复位弹簧(9)、控制舌定位板(10)、控制舌伸缩杆(11)、锁舌定位片(12)、锁舌延时拨动片(12-1)、锁舌定位钩(13)、锁舌弹出传动弹簧(14)、锁舌拨动杆(15)、锁舌伸缩连接板“凵”形槽(16)、锁舌伸缩连接板(17),锁舌(19)、小锁壳(20)、锁舌拨动杆定位柱(21)、电路控制板(22)、电机(23)、锁顶板(36)、大锁壳外壳(43)、手动开锁旋钮(44)、红外线发射和接收器(34)、电子监控器(35)及锁芯胆槽(48),其特征是在小锁壳(20)里连接自动调节器(Ⅰ);在大锁壳(1)里连接自动离合机构(Ⅱ); 所述的自动调节器(Ⅰ)由“凵”形调节器支架(4)、调节器滚轮(5)节器托盘(6)、调节器托盘弹簧(7)、调节器托盘定位板( 8)及斜腰槽(49)组成;“凵”形调节器支架(4)内底面上连接托盘弹簧(7),托盘弹簧(7)的上端连接托盘(6)、托盘(6)的上端连接圆柱体形滚轮(5),滚轮(5)通过滚轮立轴(50)连接在调节器支架(4)两侧的斜腰槽(49)里,托盘定位板(8)连接在“凵”形调节器支架(4)两端的下部;滚轮(5)的前端连接控制舌(3);所述的自动离合机构(Ⅱ)由传动齿轮4(27)、锁舌定位片拨动杆(38)、传动齿轮5(29)和连接轴(46)组成;传动齿轮5(29)的轴孔为扁圆孔(29 -1);在连接轴(46)有一个扁圆轴端(46-1);传动齿轮(29)的扁圆孔(29-1)连接在连接轴(46)上的扁圆轴端(46-1)上;传动齿轮4(27)重叠连接在传动齿轮5(29)平面上,锁舌定位片拨动杆(28)连接在传动齿轮4(27)的平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罗光,钟坚波,
申请(专利权)人:钟坚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