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具带动杆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11560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锁具带动杆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在一杆材的二端分别形成一结合板及一带动板,以将一垫圈限制于该结合板及带动板之间的锁具带动杆的制造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锁具带动杆的制造方法中,该垫圈相对带动杆易于脱落的问题而发明专利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锁具带动杆的制造方法,其包含下列步骤:在一杆材的一端形成一结合板;将一垫圈由该杆材的另一端套入该杆材,该垫圈设有一轴孔;在该杆材的另一端形成一带动板,且该带动板的宽度相对大于该垫圈的轴孔的内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锁具带动杆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将垫圈限制于所述结合板及带动板之间,进而避免所述垫圈自该带动板脱落,借此可相对提高生产效率及组装便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其涉及在一杆材的二端分别形成一结合板及一带动板,以将一垫圈限制于该结合板及带动板之间的。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常用,如台湾公告453383号“锁具带动板构造”新型专利所述,其包含一带动杆91,该带动杆91由一圆杆910制成,且该带动杆91的二端分别设有一结合部911及一带动板912。该结合部911与一锁心组93结合。该带动板912的剖面呈非正圆状,且该带动板912套设有一垫圈92,再穿设通过一锁闩的一带动轮〔未绘示〕。上述如下〔1〕、先将该圆杆910的二端分别冲压形成该结合部911及带动板912;〔2〕、再将一垫圈92自该带动板912套入,该垫圈92的内径d1相对大于该带动板912的宽度w0及圆杆910的外径d2,以便该垫圈92顺利套入该带动杆91;〔3〕、利用一帽盖94将该带动杆91及垫圈92结合于该锁心组93。但是,在制造过程中,当该垫圈92套设于该带动杆91之后,进一步将结合后的该带动杆91及垫圈92输送至下一制造步骤,以便与该帽盖94及锁心组93进行组装。但是该垫圈92在输送途中容易产生相对于该带动杆91脱落的情形,因而需要重复将该垫圈92套设于该带动杆91的程序,以致相对降低生产的整体效率;此外,若未察觉该垫圈92已相对于该带动杆91脱落,而直接将该带动杆91与锁心组93结合,将导致该锁具无法正常动作,因而相对降低生产的良品率。因此,确实有必要进一步改良上述常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其将一垫圈设置于一带动杆的一结合板及一带动板之间,并借由尺寸差将该垫圈限制于该结合板与带动板之间,使本专利技术具有避免该垫圈相对该带动杆脱落的功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其包含下列步骤在一杆材的一端形成一结合板;将一垫圈由该杆材的另一端套入该杆材,该垫圈设有一轴孔;在该杆材的另一端形成一带动板,且该带动板的宽度相对大于该垫圈的轴孔的内径。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述,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将垫圈限制于所述结合板及带动板之间,进而避免所述垫圈自该带动板脱落,借此可提高生产的良品率、生产效率及组装便利性。附图说明图1为常用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的流程方块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锁具带动杆的杆材的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锁具带动杆的杆材及结合板的侧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锁具带动杆的杆材、结合板及垫圈的侧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锁具带动杆的带动杆及垫圈的侧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锁具带动杆的立体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锁具带动杆的组合剖示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沿第8图的9-9线的剖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锁具带动杆的垫圈与带动杆结合前的立体分解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的垫圈与带动杆结合后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确地被了解,下文将特举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至图4所示,其揭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的第一步骤,其在一杆材10的一端形成一结合板11。该杆材10通常由一金属线材〔未绘示〕按照适当长度切割而成,且该杆材10呈圆杆状。该杆材10的一端可选择以冲压或锻造的方式形成该结合板11,且该结合板11由该杆材10的外周缘径向延伸形成一扁平板状,即该结合板11的外径相对大于该杆材10的外径,以对应结合一锁心组3〔如图7所示〕。此外,所述结合板11具有一周缘〔未标示〕,该周缘设有一缺角110〔如图7所示〕,该缺角110较佳大于180°,以便与该锁心组3的一拨杆31〔如图7所示〕结合,使该拨杆31选择带动该结合板11或形成空转。如图2及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的第二步骤是将一垫圈2由该杆材10的另一端套入该杆材10,该垫圈2设有一轴孔21。该垫圈2的轴孔21的内径D1相对大于该杆材10的外径D2,以便顺利套入该杆材10。同时,该垫圈2位于靠近该结合板11的一侧。此外,该垫圈2的外周缘凹设一容置凹部22〔如图7所示〕,以供该锁心组3的拨杆31容置结合,借此该垫圈2与锁心组3形成连动。如图2、图6及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的第三步骤是在该杆材10的另一端形成一带动板12,且该带动板12的宽度W1相对大于该垫圈2的轴孔21的内径D1。该杆材10的另一端,即远离该结合板11的一端,可选择以冲压或锻造的方式形成该带动板12。该带动板12的断面呈非正圆状〔如图7所示〕,以供结合及带动一锁闩组的一带动轮〔未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带动板12呈长板状,且该带动板12的断面呈矩形。该结合板11与带动板12之间形成一颈部13,即该杆材10未经冲压或锻造加工的部位,且该垫圈2可转动的套设于该颈部13。该结合板11、颈部13及带动板12共同形成一带动杆1。此外,该带动板12的宽度W1相对大于该垫圈2的轴孔21的内径D1,借此该垫圈2可限制于该结合板11与带动板12之间,进而避免该垫圈2在制程中相对该带动杆1脱落。如图7至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制得的带动杆1及垫圈2的组合体可进一步借由一帽盖4结合于该锁心组3。该帽盖4具有一中孔40,以供该带动杆1的带动板12穿设通过。该帽盖4的内周缘对应该锁心组3的外周缘设置螺纹〔未标示〕,以供螺设结合,进而将该带动杆1的结合板11及垫圈2夹设于该锁心组3及帽盖4之间。借此该带动杆1与锁心组3形成连动关系。如图10及图11所示,其揭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先在该杆材10〔如图3所示〕的二端分别形成一结合板11’及一带动板12’。接着,再预制一垫圈2’,该垫圈2’设有一开放缺口20’及一轴孔21’,该垫圈2’可由该开放缺口20’扣入一带动杆1’的一颈部13’。该垫圈2’扣入该带动杆1’的部位较佳位于该带动板12’与颈部13’之间。该带动板12’的宽度〔未标示〕相对大于该垫圈2’的轴孔21’的内径〔未标示〕,该垫圈2’的开放缺口20’的宽度W2相对小于该带动板12’的厚度t1,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利用该垫圈2’本身的弹性变形裕度,将该垫圈2’的开放缺口 20’由该带动杆1’的带动板12’及颈部13’之间强迫扣入,以将该垫圈2’套设于该结合板11’与带动板12’之间。此外,本专利技术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的带动板12、12’可根据需要选自各种形状,以供结合各种形状的锁闩的带动轮〔未绘示〕。例如,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带动板12’选择呈双叉形。另外,该垫圈2’的开放缺口20’的二外开口缘分别形成一容置凹缘22’,以供容置结合该锁心组3的拨杆31,借此该垫圈2’与锁心组3形成连动。如上所述,相较于图1所示的常用,其先在该圆杆910的二端分别形成该结合部911及带动板912,再将该垫圈92由该带动板912套入该带动杆91,因而造成该垫圈92相对于该带动杆91容易脱离,以致产生降低生产效率等缺点,图2所示的本专利技术借由先在该杆材10的一端形成该结合板11;再将该垫圈2套入该杆材10的另一端;接着,在该杆材10的另一端形成该带动板12,且该带动板12的宽度W1相对大于该垫圈2的内径D1,以将该垫圈2限制于该结合板11与带动板12之间,其确实可避免该垫圈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锁具带动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含下述步骤:一杆材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形成一结合板;将一垫圈由该杆材的第二端套入该杆材,该垫圈设有一轴孔;及在该杆材的第二端形成一带动板,且该带动板的宽度相对大于该垫圈的轴孔的内径,以将该垫圈限制于该结合板与带动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江林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福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