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11224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涉及油气藏开发技术领域,用于为处于较低的有效驱动压差范围内的井间致密储层提供的动用性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能够获得了驱动压差为0.3Mpa‑4.8Mpa的范围内致密砂岩孔隙油相动用率变化规律,即可获知在有效驱动压差范围内,不同的驱替压差下不同孔隙空间原油动用率变化特征,可为致密砂岩储层质量差异表征及储层分类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Analysis Method of Pore Oil Phase Productivity i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for analyzing pore oil phase productivity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and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development, which is used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productivity of tight interwell reservoirs within a lower effective driving pressure difference range. By the method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the variation law of the oil phase utilization rate of tight sandstone pore in the range of driving pressure difference of 0.3 Mpa 4.8 Mpa can be obtained, an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il phase utilization rate in different pore space under different driving pressure difference can be obtained, which can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quality difference characterization and reservoir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藏开发
,特别地涉及一种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
技术介绍
致密砂岩油储量主要集中在致密孔隙中,但致密储层孔喉微细,渗流阻力大,开发动用难度大。制约致密油有效开发的关键是致密储层流体流动性认识不清,即不同孔喉结构特征致密储层,在不同驱替压差下的孔隙油相动用率变化规律尚未开展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分类及有效开发方式制定缺乏理论依据。前期针对特低渗、超低渗油藏开展过大量的储层岩石特征、流体可动用性及其渗流特征、渗流机理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为特低渗、超低渗油藏合理有效开发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建立了核磁共振、高速离心、恒速压汞、微流量驱替等比较成熟、完善的实验研究方法。但该技术在研究致密储层原油流动性方面还存在以下的缺陷:由于致密储层原油流速低、流动性差,目前室内核磁共振实验评价储层原油动用性,一般设定的驱动压差偏大(依据来自低渗透油藏和中高渗油藏实验经验),因此不适用于高渗流阻力、低有效驱动压差致密孔隙储层动用性评价分析。这种以较大驱动压差实现缩短测试时间,进而换取动用孔隙空间的模拟方法,只能为近井地带压降漏斗内的致密储层动用性评价提供借鉴,而井间致密储层多处于较低的有效驱动压差范围,难以参考该数据分析其动用性,储层分类及储量分级评价缺乏可靠的参数依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同采集参数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用于为处于较低的有效驱动压差范围内的井间致密储层提供的动用性提供有力的支撑。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同采集参数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分别开展高压压汞实验和恒速压汞实验,获得致密砂岩岩心全尺度孔喉半径分布特征;S20:根据全尺度孔喉半径分布特征,获得全尺度孔隙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特征;S30:根据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特征,获得驱动压差为0.3Mpa-4.8Mpa范围内的分孔喉区间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S40:根据分孔喉区间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获得驱动压差为0.3Mpa-4.8Mpa的范围内致密砂岩孔隙油相动用率。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压差为0.3Mpa、0.6Mpa、1.2Mpa、2.4Mpa和4.8Mpa。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S30包括以下子步骤:S31:分别开展岩心驱替实验和核磁共振实验,获得不同驱动压差下致密砂岩岩心水驱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S32:结合不同的喉道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特征,获得不同驱动压差下分孔喉区间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动流体饱和度包括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以及累积可动流体饱和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S10包括以下子步骤:S11:开展高压压汞实验,获得喉道半径大于2nm的喉道对应的孔喉体积分布特征;S12:开展恒速压汞实验,获得喉道半径大于100nm的孔隙和喉道半径分布特征;S13:对步骤S11和S12中的数据,以累计进汞饱和度相近的压力为拼接点进行合并,获得全尺度孔喉半径分布特征。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S11中,高压压汞实验的最高进汞压力为350MPa。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S11中还包括消除表皮效应的步骤。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S12中,恒速压汞实验的最高进汞压力为7MPa。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S20包括以下子步骤:S21:分别开展离心实验和核磁共振实验,获得不同离心力下致密砂岩岩心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变化规律;S21:以全尺度孔喉半径分布为基础,获得不同的喉道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特征。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离心实验所采用的压力变化区间为20psi-400psi。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获得了驱动压差为0.3Mpa-4.8Mpa的范围内致密砂岩孔隙油相动用率变化规律,即可获知在有效驱动压差范围内,不同的驱替压差下不同孔隙空间原油动用率变化特征,可为致密砂岩储层质量差异表征及储层分类评价提供有力支撑。(2)构建了全尺度孔隙-喉道结构特征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与驱替压差以及孔隙油相动用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致密砂岩储层中致密油可动孔喉区间原油动用条件及动用程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的流程图;图2-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致密砂岩岩心高压压汞实验获得的孔喉结构特征柱状图;图2-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致密砂岩岩心高压压汞实验获得的孔喉结构特征曲线图;图3-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致密砂岩岩心恒速压汞实验获得的孔隙分布特征柱状图;图3-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致密砂岩岩心恒速压汞实验获得的喉道分布特征柱状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致密砂岩储层岩心全孔喉半径分布特征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不同离心力下岩心含水饱和度变化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致密砂岩岩心不同孔喉区间控制的可动流体饱和度柱状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不同驱替压差下水驱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曲线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致密砂岩岩心不同驱动压差下分孔喉区间含油饱和度柱状图。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同采集参数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该方法是以建立致密砂岩岩心全尺度孔喉半径分布特征为基础,并建立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与驱替压差以及孔隙油相动用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为致密砂岩储层中致密油可动孔喉区间原油动用条件及动用程度提供可靠的依据。下面以红河油田长8储层为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进行具体的说明。第一步:分别开展高压压汞实验和恒速压汞实验,获得致密砂岩岩心全尺度孔喉半径分布特征。其中,致密砂岩是指孔隙度为7%-12%、空气渗透率小于1.0×10-3μm,且平均孔喉半径多小于0.5μm的砂岩。一般地,被骨架颗粒包围着并对流体储存起较大作用的相对膨大部分称为孔隙,另一些在扩大孔隙容积中所起作用不大但在沟通孔隙形成通道中却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对狭窄部分则称为孔隙喉道。一般地,孔隙喉道大小常以能通过其的最大球体的直径来衡量,用半径表示,即孔隙喉道半径(简称孔喉半径,单位为μm)。具体地,获得致密砂岩岩心全尺度孔喉半径分布特征包括以下子步骤:首先,开展高压压汞实验,获得喉道半径大于2nm的喉道对应的孔喉体积分布特征。其中,高压压汞实验的最高进汞压力为350MPa,在消除表皮效应后,可获得喉道半径大于2nm且小于1μm(1000nm)的致密砂岩岩心孔喉半径分布柱状图和曲线图,如图2-1和图2-2所示。图2-1中,横坐标为孔喉半径,单位为μm;纵坐标为汞饱和度频数;图2-2中,横坐标为孔喉半径,单位为μm;纵坐标为渗透率贡献值累计。其次,开展恒速压汞实验,获得喉道半径大于100nm的孔隙和喉道半径分布特征。其中,恒速压汞实验的最高进汞压力为7MPa。由于高压压汞实验针对的孔喉半径小于1μm,因此对于更大的孔喉半径的表征需要用恒速压汞试验获得。如图3-1和图3-2所述,图3-1和图3-2中,横坐标均为孔隙直径,单位为μm,纵坐标均为面积占比。最后,对上述图2-1和图2-2中的数据,进行数据转换,获得以孔喉半径为横坐标、以孔隙体积百分数为纵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0:分别开展高压压汞实验和恒速压汞实验,获得致密砂岩岩心全尺度孔喉半径分布特征;S20:根据全尺度孔喉半径分布特征,获得全尺度孔隙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特征;S30:根据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特征,获得驱动压差为0.3Mpa‑4.8Mpa范围内的分孔喉区间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S40:根据分孔喉区间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获得驱动压差为0.3Mpa‑4.8Mpa的范围内致密砂岩孔隙油相动用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0:分别开展高压压汞实验和恒速压汞实验,获得致密砂岩岩心全尺度孔喉半径分布特征;S20:根据全尺度孔喉半径分布特征,获得全尺度孔隙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特征;S30:根据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特征,获得驱动压差为0.3Mpa-4.8Mpa范围内的分孔喉区间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S40:根据分孔喉区间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获得驱动压差为0.3Mpa-4.8Mpa的范围内致密砂岩孔隙油相动用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压差为0.3Mpa、0.6Mpa、1.2Mpa、2.4Mpa和4.8Mpa。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0包括以下子步骤:S31:分别开展岩心驱替实验和核磁共振实验,获得不同驱动压差下致密砂岩岩心水驱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S32:结合不同的喉道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特征,获得不同驱动压差下分孔喉区间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流体饱和度包括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以及累积可动流体饱和度。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密砂岩储层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婷刘传喜孙建芳蒲军周宇邹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