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与复合基质绿化带组合雨水回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09018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5 09: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与复合基质绿化带组合雨水回用方法,包括依次连接的透水混凝土路面、复合基质绿化带、贮水池及回用管路;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底部通过集水管路与复合基质绿化带进水口连通;复合基质绿化带由上而下依次是:耐淹水绿化带植物、砂土层、石英砂层、沸石层、页岩层和砾石层,复合基质绿化带底部出水管与贮水池连通;贮水池上端设检查井和溢流管,溢流管就近与市政雨水井连通,贮水池底部设回用泵并与回用管路连通;回用管路上设阀门和取水口。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降雨时路面积水带来城市防洪排涝压力,而旱季市政养护等又缺少水源的问题,为消纳路面雨水并实现雨水就地回用提供了可行途径,有利于促进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与复合基质绿化带组合雨水回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与复合基质绿化带组合雨水回用方法,属于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海绵城市建设领域。
技术介绍
我国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匀,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水量也在不断上升,城市供水压力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一方面,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及城市下垫面的硬质化,城市降雨径流通过排水管外排,给市政管道带来很大压力,城市内涝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雨水资源遭到严重浪费,未能充分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新理念的提出为城市雨水管理提出了新思路,而目前国内对雨水的“渗、滞、蓄”及“排”关注较多,对“净、用”关注较少。对雨水就地消纳的同时,结合道路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对雨水进行净化,从而在径流量消纳的同时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实现“海绵城市”的重要途径。降雨过程中,雨水沿道路表面形成径流,径流中混入大量地表污染物,如有机物、重金属、氮、磷等。此时的径流直接汇入排水系统或河道,会加大排水系统负荷,导致河水污染,同时也极大地浪费了雨水资源。透水混凝土路面是具有快速削减雨期径流量、减轻城市排水设施负担和净化径流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与复合基质绿化带组合雨水回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透水混凝土路面、复合基质绿化带、贮水池及回用管路形成组合系统;所述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底部通过集水管路与复合基质绿化带进水口连通;复合基质绿化带由上而下依次是:耐淹水绿化带植物、砂土层、石英砂层、沸石层、页岩层和砾石层,复合基质绿化带底部出水管与贮水池连通;贮水池上端设检查井和溢流管,溢流管就近与市政雨水井连通,贮水池底部设回用泵并与回用管路连通;回用管路上设阀门和取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与复合基质绿化带组合雨水回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透水混凝土路面、复合基质绿化带、贮水池及回用管路形成组合系统;所述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底部通过集水管路与复合基质绿化带进水口连通;复合基质绿化带由上而下依次是:耐淹水绿化带植物、砂土层、石英砂层、沸石层、页岩层和砾石层,复合基质绿化带底部出水管与贮水池连通;贮水池上端设检查井和溢流管,溢流管就近与市政雨水井连通,贮水池底部设回用泵并与回用管路连通;回用管路上设阀门和取水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混凝土路面与复合基质绿化带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底部设置直径75~150mm耐压柔性管材集水管,集水管从非机动车道下方穿过,与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间构建的复合基质绿化带相接,净化后的雨水储存于贮水池并通过设置回用泵及回用管路系统实现回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基质绿化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基质绿化带根据绿化带深度由上而下依次包括:耐淹水绿化带植物、5~10cm砂土层、5~15cm粒径1~2mm石英砂层、10~20cm粒径4~8mm沸石层、10~20cm粒径8~20mm页岩层和5~10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西赵金辉林晨彤顾佳华王洋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