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通道周围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07185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4 2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通道周围神经导管,包括外套管和设于外套管内的具有多通道结构的填充物,多通道由水凝胶条带间隔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多通道周围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多通道周围神经导管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和生物3D打印技术构建,其中,纳米纤维具有定向分布信号,可引导轴突延伸,以及神经生长因子按照纳米纤维的空间信号分布,能促进受损的周围神经有效再生。

A multi-channel peripheral nerve conduit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ulti-channel peripheral nerve conduit, which comprises an outer cannula and a filler with a multi-channel structure in the outer cannula. The multi-channel is separated by hydrogel strips. The invention also discloses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a multi-channel peripheral nerve conduit. The multi-channel peripheral nerve conduit of the invention is constructed by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 and bio-3D printing technology. Among them, nanofibers have directional distribution signals, can guide axon extension,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can distribute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signal of nanofibers, and can promote the effective regeneration of damaged peripheral nerv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通道周围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周围神经再生
,尤其是一种多通道周围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据统计,我国现有2000万以上周围神经损伤后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其中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周围神经损伤后基本无法自我修复。目前,神经缺损治疗的“金标准”是切取自身细小的感觉神经(如腓肠神经)在神经断端之间桥接,但因供体有限且供体与损伤部位的匹配度低,无法满足神经修复的需求。制造不同结构的用以桥接断裂神经的人工神经,以促进周围伸建立有效的信号连接成为临床医生和材料学家重要研究方向。已经商品化或临床研究的的人工神经主要包括一是异体神经(同种来源比如美国AxoGen公司的AvanceTM和我国中山大学的神桥TM或者处于研究阶段的异种来源神经),这类产品来源有限、价格昂贵、还有潜在的免疫原性的可能;另一类是组织工程神经,通过工程手段将天然或合成的大分子材料加工成周围神经支架更具应用前景。目前,商品化的产品包括美国Integra公司和我国天新福公司的胶原管(collagen)、美国Synovis公司的聚乙醇酸管(PGA)、荷兰Polygani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通道周围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围神经导管包括外套管和设于所述外套管内的具有多通道结构的填充物,所述多通道由水凝胶条带间隔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通道周围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围神经导管包括外套管和设于所述外套管内的具有多通道结构的填充物,所述多通道由水凝胶条带间隔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周围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为卷曲的静电纺丝薄膜,所述静电纺丝薄膜上定向分布有纳米纤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周围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纺丝薄膜中设有相互平行的水凝胶条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周围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凝胶条带与纳米纤维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周围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纺丝薄膜的卷曲方向与所述水凝胶条带的方向一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周围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为纳米纤维管。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周围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纺丝薄膜或/和外套管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备,制备原料为PLG、PLLA、PCL、PTMC、明胶、壳聚糖中的至少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周围神经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涛朱庆棠全大萍刘小林吴泽佳闫立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