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料运送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4136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下料运送线,包括上料区、下料区、位于上料区处并用于将工件从载料盘移出的上料机械手、位于下料区处并用于将工件放置于载料盘上的下料机械手、用于将载料盘从上料区移送至下料区的运送机械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上下料运送线,通过采用上料区、下料区、上料机械手、下料机械手、运送机械手的结合设计,可利用运送机械手将载料盘从上料区移送至下料区,从而无需人工将载料盘从上料区送至下料区,可减少操作人员的参与,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并可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合理设置取放机构,还可适用于不同尺寸的载料盘。

Loading and unloading lin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eeding and unloading conveying line, which comprises a feeding area, a feeding area, a feeding manipulator located at the feeding area and used for removing the workpiece from the feeding tray, a feeding manipulator located at the feeding area and for placing the workpiece on the feeding tray, and a feeding manipulator used for transferring the feeding tray from the feeding area to the feeding area.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eeding and unloading conveying line. By adopting the combined design of the feeding area, the unloading area, the feeding manipulator, the unloading manipulator and the conveying manipulator, the loading tray can be transferred from the loading area to the unloading area by the conveying manipulator, so that the loading tray need not be manually sent from the loading area to the unloading area, thus reduc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operator and reducing the workload of the operator.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sizes of loading trays by reasonably setting up the take-and-place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上下料运送线
本技术涉及一种上下料运送线。
技术介绍
在玻璃等工件的加工场所中一般设置有上料区、下料区、位于上料区与下料区之间的加工区,并通过在上料区处设置有用于将工件从载料盘移出的上料机械手,在下料区处设置有用于将加工完成后的工件放置于载料盘上的下料机械手。但目前,常需操作人员从上料区步行至下料区,以将载料盘从上料区送至下料区,从而造成操作人员的工作量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下料运送线,其通过采用上料区、下料区、上料机械手、下料机械手、运送机械手的结合设计,可利用运送机械手将载料盘从上料区移送至下料区,从而可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本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下料运送线,包括上料区、下料区、位于上料区处并用于将工件从载料盘移出的上料机械手、位于下料区处并用于将工件放置于载料盘上的下料机械手、用于将载料盘从上料区移送至下料区的运送机械手。所述运送机械手包括持盘组件、用于带动持盘组件水平移动的平移驱动机构;所述持盘组件包括升降座、用于带动升降座升降的升降驱动机构、设置在升降座上并用于取放载料盘的取放机构。所述平移驱动机构包括支撑座、枢接在支撑座上的第一主动轮、枢接在支撑座上的第一从动轮、绕设于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上的第一传送带、与第一传送带连接的移动座、用于带动第一主动轮转动的第一动力装置;所述升降驱动机构设置在移动座上。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主动轮连接;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沿着支撑座的长度方向排布。升降驱动机构包括枢接在移动座上的第二主动轮、枢接在移动座上的第二从动轮、绕设于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上的第二传送带、用于带动第二主动轮转动并设置在移动座上的第二动力装置;所述升降座与第二传送带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沿着支撑座的高度方向排布。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包括机体固定在移动座上的第二电机。所述取放机构包括连接在升降座上的连接座、固定在连接座上的吸盘。所述连接座包括连接在升降座上的主座体、固定在主座体上且前后相对设置的两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呈水平设置,且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开设在支撑杆上并沿支撑杆长度方向延伸的调节槽、设有螺纹孔的调节块、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抵顶于支撑杆上的抵顶端头部、与调节块的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螺纹部、位于抵顶端头部与螺纹部之间并穿设于调节槽内的穿插部;各调节块上均固定有吸盘。所述吸盘与外界的抽真空装置连接。所述下料区位于上料区的一侧。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上下料运送线,通过采用上料区、下料区、上料机械手、下料机械手、运送机械手的结合设计,可利用运送机械手将载料盘从上料区移送至下料区,从而无需人工将载料盘从上料区送至下料区,可减少操作人员的参与,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并可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合理设置取放机构,还可适用于不同尺寸的载料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运送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平移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升降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10、上料区;120、下料区;130、上料机械手;140、下料机械手;200、运送机械手;210、持盘组件;211、升降座;220、升降驱动机构;221、第二主动轮;222、第二从动轮;223、第二传送带;224、第二动力装置;230、取放机构;232、吸盘;233、主座体;234、支撑杆;235、调节块;236、调节槽;237、连接件;240、平移驱动机构;241、支撑座;242、第一主动轮;243、第一从动轮;244、第一传送带;245、移动座;246、第一动力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上下料运送线,包括上料区110、下料区120、位于上料区110处并用于将工件从载料盘移出的上料机械手130、位于下料区120处并用于将工件放置于载料盘上的下料机械手140、用于将载料盘从上料区110移送至下料区120的运送机械手200。在使用时,而待载料盘放置上料区110后,可通过上料机械手130将工件从载料盘移出,然后通过运送机械手200将载料盘从上料区110移送至下料区120,而待工件加工完成后,再通过下料机械手140将工件放置于载料盘上,因而,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上下料运送线,通过采用上料区110、下料区120、上料机械手130、下料机械手140、运送机械手200的结合设计,可利用运送机械手200将载料盘从上料区110移送至下料区120,从而无需人工将载料盘从上料区110送至下料区120,可减少操作人员的参与,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并可提高效率。所述运送机械手200包括持盘组件210、用于带动持盘组件210水平移动的平移驱动机构240;所述持盘组件210包括升降座211、用于带动升降座211升降的升降驱动机构220、设置在升降座211上并用于取放载料盘的取放机构230。而在使用时,通过升降驱动机构220带动升降座211、连同取放机构230下移并利用取放机构230从上料区110提取载料盘,之后,升降驱动机构220带动升降座211上升,以带动取放机构230连同载料盘上移,然后通过平移驱动机构240带动持盘组件210连同载料盘水平移动至对应下料区120的位置,并利用升降驱动机构220带动升降座211、连同取放机构230下移,然后利用取放机构230释放载料盘,如此,便可将载料盘移送至下料区120。所述平移驱动机构240包括支撑座241、枢接在支撑座241上的第一主动轮242、枢接在支撑座241上的第一从动轮243、绕设于第一主动轮242和第一从动轮243上的第一传送带244、与第一传送带244连接的移动座245、用于带动第一主动轮242转动的第一动力装置246;所述升降驱动机构220设置在移动座245上。而在使用时,第一动力装置246工作,带动第一主动轮242转动,从而可带动第一传送带244传动,以带动移动座245连同升降驱动机构220移动。而通过将平移驱动机构240采用上述结构,可方便于安装。具体的,所述支撑座241上设置有第一导轨,所述移动座245上设置有活动套装在第一导轨上的第一滑块,从而可提高移动座245移动的平稳性。所述第一动力装置246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主动轮242连接,从而通过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直接带动第一主动轮242转动。具体的,第一主动轮242、第一从动轮243沿着支撑座241的长度方向排布。升降驱动机构220包括枢接在移动座245上的第二主动轮221、枢接在移动座245上的第二从动轮222、绕设于第二主动轮221和第二从动轮222上的第二传送带223、用于带动第二主动轮221转动并设置在移动座245上的第二动力装置224;所述升降座211与第二传送带223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轮22l、第二从动轮222沿着支撑座241的高度方向排布。而在使用时,第二动力装置224工作,带动第二主动轮221转动,从而可带动第二传送带223传动,以带动升降座211升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上下料运送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区、下料区、位于上料区处并用于将工件从载料盘移出的上料机械手、位于下料区处并用于将工件放置于载料盘上的下料机械手、用于将载料盘从上料区移送至下料区的运送机械手。

【技术特征摘要】
1.上下料运送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区、下料区、位于上料区处并用于将工件从载料盘移出的上料机械手、位于下料区处并用于将工件放置于载料盘上的下料机械手、用于将载料盘从上料区移送至下料区的运送机械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料运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运送机械手包括持盘组件、用于带动持盘组件水平移动的平移驱动机构;所述持盘组件包括升降座、用于带动升降座升降的升降驱动机构、设置在升降座上并用于取放载料盘的取放机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下料运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驱动机构包括支撑座、枢接在支撑座上的第一主动轮、枢接在支撑座上的第一从动轮、绕设于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上的第一传送带、与第一传送带连接的移动座、用于带动第一主动轮转动的第一动力装置;所述升降驱动机构设置在移动座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下料运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主动轮连接;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沿着支撑座的长度方向排布。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下料运送线,其特征在于:升降驱动机构包括枢接在移动座上的第二主动轮、枢接在移动座上的第二从动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万春张钦炎朱文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大宇精雕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