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3513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包括上压板、丝杆一、左丝杆、下底座、夹持板一、右丝杆、丝杆二以及夹持板二,所述夹持板二通过滑块以及横向滑槽滑动连接在上压板内上端,所述夹持板一通过滑块以及横向滑槽滑动连接在下底座内下端,所述丝杆一上端穿过上压板,所述丝杆一通过轴承连接在下底座上端上,所述左丝杆设置在下底座左侧,所述右丝杆设置在下底座右侧,所述左丝杆以及右丝杆分别通过轴承与夹持板一左侧以及夹持板一右侧相连接,所述丝杆二分别设置在上压板左右两侧,且丝杆二均通过轴承与夹持板二外侧面相连接,所述上压板设置在下底座上侧,该设计提高了压合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方便,实现了快速夹持固定。

A Pressing Device for Automotive Metal Plastic Parts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ressing device for automobile metal plastic parts, which comprises an upper pressure plate, a screw rod, a left screw rod, a lower base, a clamping plate, a right screw rod, a screw rod and a clamping plate. The clamping plate 2 is slidingly connected to the upper end of the upper pressure plate through a slider and a transverse chute, and the clamping plate 1 is slidingly connected to the lower end of the lower base through a slider and a transverse chute. The upper end of the screw rod passes through the upper pressure plate, the screw rod is connected to the upper end of the lower base through a bearing, the left screw rod is arranged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lower base, the right screw rod is arrang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lower base, the left screw rod and the right screw rod are connected with the left side of the clamping plate and the right side of the clamping plate respectively through a bearing, and the two screw rods are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upper pressure plate, and the screw rods are both equal. The bearing is connected with the two outer sides of the clamping plate, and the upper pressure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upper side of the lower base. The design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pressing, and the utility model is convenient to use and achieves fast clamping and fix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
本技术是一种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属于汽车工件加工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在进行压合操作时,通常是单独对金属件以及塑胶件进行固定,然后直接进行压合操作,导致金属件与塑胶件对位不准,进而造成压合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使用方便,便于操作,实现了快速夹持固定,对位较准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包括上压板、丝杆一、左丝杆、下底座、夹持板一、右丝杆、丝杆二以及夹持板二,所述夹持板二通过滑块以及横向滑槽滑动连接在上压板内上端,所述夹持板一通过滑块以及横向滑槽滑动连接在下底座内下端,所述丝杆一上端穿过上压板,所述丝杆一通过轴承连接在下底座上端上,所述左丝杆设置在下底座左侧,所述右丝杆设置在下底座右侧,所述左丝杆以及右丝杆分别通过轴承与夹持板一左侧以及夹持板一右侧相连接,所述丝杆二分别设置在上压板左右两侧,且丝杆二均通过轴承与夹持板二外侧面相连接,所述上压板设置在下底座上侧。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板一上加工有通孔,且通孔内部固定有U型指示针,所述夹持板二前后两侧面均加工有刻度线,且刻度线设置在U型指示针内侧面。进一步地,所述左丝杆以及右丝杆均通过滚珠螺母副与下底座相连接,所述丝杆一通过滚珠螺母副与上压板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丝杆一下端与电动机输出轴相固定,且电动机镶嵌在下底座内下端,且电动机通过导线与外接电源相连接,且导线上安装有开关,且电动机为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电动机。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板一以及夹持板二均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夹持板一对称设置在下底座内下端,两个所述夹持板二对称设置在上压板内上侧,所述夹持板一以及夹持板二内侧面均粘贴有防滑橡胶垫。进一步地,所述左丝杆左端、右丝杆右端以及丝杆二左右两端均固定有把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本技术通过添加上压板、丝杆一、左丝杆、下底座、夹持板一、右丝杆、丝杆二以及夹持板二,该设计实现了对不同规格的金属件以及塑胶件进行夹持固定,而且也可进行精准对位,进而提高了压合效果,操作简单,解决了现有的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在进行压合操作时,通常是单独对金属件以及塑胶件进行固定,然后直接进行压合操作,导致金属件与塑胶件对位不准,进而造成压合效果较差的问题。因添加通孔、U型指示针以及刻度线,该设计提高了对位的精准度,因添加滚珠螺母副,该设计实现了将转动运行变为直线运行,因添加电动机,该设计便于带动丝杆一进行转动,因添加防滑橡胶垫,该设计则提高了夹持稳固性,因添加把手,该设计便于转动左丝杆、右丝杆以及丝杆二,本技术使用方便,便于操作,实现了快速夹持固定,对位较准确。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的右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压板、2-丝杆一、3-左丝杆、4-下底座、5-夹持板一、6-右丝杆、7-丝杆二、8-夹持板二、9-U型指示针。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包括上压板1、丝杆一2、左丝杆3、下底座4、夹持板一5、右丝杆6、丝杆二7以及夹持板二8,夹持板二8通过T形滑块以及横向滑槽滑动连接在上压板1内上端,夹持板一5通过T形滑块以及横向滑槽滑动连接在下底座4内下端,丝杆一2上端穿过上压板1,丝杆一2通过轴承连接在下底座4上端上,左丝杆3设置在下底座4左侧,右丝杆6设置在下底座4右侧,左丝杆3以及右丝杆6分别通过轴承与夹持板一5左侧以及夹持板一5右侧相连接,丝杆二7分别设置在上压板1左右两侧,且丝杆二7均通过轴承与夹持板二8外侧面相连接,上压板1设置在下底座4上侧,该设计提高了压合的准确性。夹持板一5的前端面加工有通孔,且通孔内部竖直固定有U型指示针9,夹持板二8前后两侧端面均加工有刻度线,且刻度线设置在U型指示针9内侧面,夹持板一5移动可带动U型指示针9移动,进而实现U型指示针9对刻度线进行指示,左丝杆3以及右丝杆6均通过滚珠螺母副与下底座4相连接,丝杆一2通过滚珠螺母副与上压板1相连接,滚珠螺母副的设计则便于将转动运行变为直线运行,丝杆一2下端与电动机输出轴相固定,且电动机镶嵌在下底座4内下端,且电动机通过导线与外接电源相连接,且导线上安装有开关,且电动机为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电动机,电动机可带动丝杆一2转动,外接电源可对电动机进行供能,夹持板一5以及夹持板二8均设有两个,两个夹持板一5对称设置在下底座4内下端,两个夹持板二8对称设置在上压板1内上侧,夹持板一5以及夹持板二8内侧面均粘贴有防滑橡胶垫,防滑橡胶垫的设计则提高了夹持的稳固性,左丝杆3左端、右丝杆6右端以及丝杆二7左右两端均固定有把手,把手转动可分别带动左丝杆3、右丝杆6以及丝杆二7进行转动。具体实施方式:在进行使用时,使用人员先将塑胶件放置在两个夹持板二8之间,然后使用人员握住把手并进行转动,从而带动丝杆二7进行转动,进而带动两个夹持板二8沿着上压板1内上端向内移动,从而对塑胶件进行夹紧,然后使用人员转动左丝杆3,然后左丝杆3在滚珠螺母副的作用下转动并向右移动,从而带动左侧夹持板一5向右移动,进而带动U型指示针9向右移动,在U型指示针9向右移动到夹持板二8上的指定刻度时,停止转动左丝杆3,然后使用人员将金属件放置在两个夹持板一5之间,然后使用人员转动右丝杆6,进而带动右侧夹持板一5向左移动,从而对金属件进行夹紧,进而实现塑胶件与金属件进行准确对位,然后使用人员打开开关,从而实现电动机与外接电源之间的电路接通,从而导致电动机运行,然后电动机工作带动丝杆一2转动,进而带动上压板1沿着丝杆一2向下移动,上压板1向下移动同时带动丝杆二7、夹持板二8以及塑胶件向下移动,进而实现塑胶件压合在金属件上端,在需要进行拆卸时,只需要对电动机进行反转控制,从而实现彼此的拆卸,在压合完成后,使用人员依次反转丝杆二7、左丝杆3以及右丝杆6,从而实现夹持板二8与塑胶件分离,夹持板一5与金属件分离,从而实现对金属塑胶件的快速拆卸。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包括上压板(1)、丝杆一(2)、左丝杆(3)、下底座(4)、夹持板一(5)、右丝杆(6)、丝杆二(7)以及夹持板二(8),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二(8)通过滑块以及横向滑槽滑动连接在上压板(1)内上端,所述夹持板一(5)通过滑块以及横向滑槽滑动连接在下底座(4)内下端,所述丝杆一(2)上端穿过上压板(1),所述丝杆一(2)通过轴承连接在下底座(4)上端上,所述左丝杆(3)设置在下底座(4)左侧,所述右丝杆(6)设置在下底座(4)右侧,所述左丝杆(3)以及右丝杆(6)分别通过轴承与夹持板一(5)左侧以及夹持板一(5)右侧相连接,所述丝杆二(7)分别设置在上压板(1)左右两侧,且丝杆二(7)均通过轴承与夹持板二(8)外侧面相连接,所述上压板(1)设置在下底座(4)上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包括上压板(1)、丝杆一(2)、左丝杆(3)、下底座(4)、夹持板一(5)、右丝杆(6)、丝杆二(7)以及夹持板二(8),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二(8)通过滑块以及横向滑槽滑动连接在上压板(1)内上端,所述夹持板一(5)通过滑块以及横向滑槽滑动连接在下底座(4)内下端,所述丝杆一(2)上端穿过上压板(1),所述丝杆一(2)通过轴承连接在下底座(4)上端上,所述左丝杆(3)设置在下底座(4)左侧,所述右丝杆(6)设置在下底座(4)右侧,所述左丝杆(3)以及右丝杆(6)分别通过轴承与夹持板一(5)左侧以及夹持板一(5)右侧相连接,所述丝杆二(7)分别设置在上压板(1)左右两侧,且丝杆二(7)均通过轴承与夹持板二(8)外侧面相连接,所述上压板(1)设置在下底座(4)上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金属塑胶件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一(5)上加工有通孔,且通孔内部固定有U型指示针,所述夹持板二(8)前后两侧面均加工有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拔宁刘维祖梁博文董国联吴洪黄华杰张建奎
申请(专利权)人:锦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