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存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2802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贮存罐,由多个相接的壁板式构件形成的环形壁构成,至少有一条环形支撑带沿水平方向围绕环形壁,每个壁板式构件包括环道,支撑带从其中穿过.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平面型壁板式构件,由多个直立的凸出肋和整体式环道构成,在使用时.环道接受水平穿过的支撑带.(*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贮存罐。贮存罐通常是在原地建造,或者是安装好以后再运输到所要求的位置。特殊大的贮存罐是在原地建造,并且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贮存比较少量的各种液体、固体或粉末的贮存罐通常是安装好后再运送到设备所要求的位置供使用。一般来说,后面这种形式的贮存罐可以拆除和重新在另一处定位。然而,在原地建造的混凝土结构的贮存罐一般不能重新定位,并且重新定位的花费很大。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贮存罐,在原地建造并能很容易地拆除和重新定位。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所提出的贮存罐包括多个相交的壁板式构件所形成的环形壁,至少有一条环形支撑带水平地围绕着该环形壁,每一个壁板式构件上包括环道,环形支撑带从其内穿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出的平板型壁板式构件包括多个直立的凸出肋和整体式环道,使用时,接收水平的支撑带。现在将通过示例描述本专利技术,请参考附图,附图是: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壁板式构件的正视图。图2为图1的壁板式构件的侧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壁板式构件沿A-A线的截面图。图4为图3所示的壁板式构件的槽形凸出肋的放大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贮存罐的正视图。图6为图5所示贮存罐的支撑带的上投影图。-->在图5中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贮存罐10,由多个壁板式构件11构成。从图1中很清楚地看到,每个壁板式构件11由处在同一平面的平坦部分12和中间垂直凸出肋14以及一对侧凸出肋15组成,所有这些凸出肋在平坦部分12的平面上以向一方向凸出。凸出肋14和15分别垂直地分布在壁板式结构11的凸出肋15的第一和第二侧边15a和15b中,并且凸出肋14安排在第一和第二侧边15a和15b之间。平坦部分处在相邻的凸出肋14和15之间。凸出肋14和15是用已知的方法使壁板式构件11变形而形成的,垂直的凸出肋14和15在壁板式构件11上产生垂直刚性,而得到水平方向的易弯曲性,这种易弯曲性适合于本专利技术贮存罐10的安装。如同在图1和图3中所明确表示的那样,每个壁板式构件11由多个,例如6个凸出肋14和15组成。凸出肋14等距排列,而侧凸出肋15的距离较小。壁板式构件11的宽度为P,相邻凸出肋14之间的距离分别记为D2、D3和D4。典型地,壁板宽度与两条凸出肋的距离之比P/D2、P/D3和P/D4之值范围从3.2∶1到5∶1,最好在4∶1到4.5∶1的范围内,例如约为4.3∶1。侧凸出肋15距相邻凸出肋14的距离为D1和D5。典型地,壁板宽度与相邻的第一侧边15a的距离之比值P/D1在12.5∶1至5∶1范围内,最好在11.5∶1至10∶1范围内,例如约10.8∶1。另外,壁板宽度与在第二侧边15b的相邻凸出肋距离之比值P/D5,从3.5∶1至5∶1,最好在4∶1至5∶1范围内,例如约4.7∶1。我们设想,每个壁板式构件是宽度为1200mm,长度为2100mm-->的厚为0.6mm的金属板。在这种情况下,距离D1约为100mm,D2、D3和D4约为250mm,D5约为230mm。图4示出了图3的一个凸出肋14或15的截面图。适合于形成本专利技术的贮存罐10的凸出肋14或15的尺寸取决于贮存罐的容积和高度。例如,对于容积和高度大于本图所考虑的贮存罐,则需要更大的凸出肋14或15。不过,环形壁的强度可以用其它方法增强是人们所知的,如在下文所描述的。每条凸出肋14或15具有长度L,宽度W,脊长C,斜面宽度S,斜面角B,厚度T和曲率半径R。对于刚刚在上文所描述的特殊尺寸的壁板式构件11,凸出肋14或15可以具有如下特征。长度L约为35mm,宽度W约为20mm,脊长C约为15mm,斜面宽度S约为10mm,斜角B约为26.6°,厚度T约为0.6mm,曲率半径近似在5至7mm之间。我们设想,上文所述以外的壁板式构件11的尺寸必需采用不同特征,不同个数的凸出肋14和15。两个相邻的壁板式结构11的第一边15a的凸出肋15在使用时与相邻的壁板式构件11的第二边15b的凸出肋15搭接。我们设想,必须采用具有凸出肋14和15不同排列的壁板式结构11,使得相邻壁板构件11的凸出肋14和15的搭接多于一个。壁板式构件也包括环道,环道由沿平坦部分12排列的环道16构成,其凸出方向与凸出肋14和15的方向相反。在平坦部分12冲压出两个尺寸相同的平行狭缝形成环道16。狭缝之间的材料在相反于凸出肋14和15的方向上变形,脱离开平坦部分12,形成材料的环套16。每个壁板式构件16包括多个这种环道16,例如包括12个环道16,沿着侧边15a和15b排列。环道16的排列是一半相邻一个侧边15a或15b,而另一半相邻其它侧边。相应的环道16-->处在壁板式构件11的相同高度上。很方便地,环道16是排列成邻近每一侧边15a和15b的垂直的一列。在安装时,环道16接受多个支撑带17,如图5所示。支撑带17为长的,易弯曲的平板型金属带,在其两端各有孔17a,如图6所示。在安装时,每条支撑带17穿过每一个在同一水平线的环道16,如图5所示。支撑带17具有这样的长度,使得它们可以穿过多于一块的壁板式构件11的环道16,诸如3块壁板式构件11。因此,支撑带17列成一列边搭边,卡住几个壁板式构件11,诸互3个壁板式构件11。每块壁板式结构由相邻的外侧边15a和15b搭接,并用相应的支撑带17用螺栓18穿过搭接的支撑带17连接在一起。任意个壁板式构件11能够按这一方法连接形成一个环形贮存罐。如在图2中所特别表示的那样,在壁板式构件11整个高度上,支撑带17并不是等距的。已经发现,等间距的支撑带17会引起在其上的由于贮存罐10引起的表面力所分给的不等的负荷分布。特别是已经发现,对于由6条等间距安装的支撑带17所构成的罐10,较大的力作用在从罐底部起第二条最低的支撑带上(图5)。而在罐上方的其它支撑带所承受的负荷逐渐降低。最好是在每条支撑带17上基本上保持相同负荷。为了实现支撑带上相同的负荷,需要在罐10的下部分更密集地排列支撑带17。图2示出了为了实现基本相等的负荷分布,6条支撑带的排列方式,其中四条支撑带位于最上的和最下的支撑带17之间。在图2的排列中,最上的和最下的支撑带17上的负荷低于剩下的支撑带17。壁板式构件11的高度记为H,相邻支撑带17之间的距离记为-->H1,H2,H3,H4,H5和H6。最上面的支撑带17与壁板式构件11的最上边缘之间的距离记为H7。典型地,壁板高度与相邻支撑带17之间距离的比值对于H/H1约为21,H/H2约为9.2∶1,H/H3约为7.7∶1,H/H4约为6.2∶1,H/H5约为41∶1,H/H6约为4.1∶1,H/H7约为15.6∶1。对于高度H为2100mm的壁板式结构,支撑带17被安排成H1约为100mm,H2约为227mm,H3约为273mm,H4约为338mm,H5约为510mm,H6约为517mm,H7约为135mm。我们设想,H/H1之比值在14∶1至21∶1范围内。即设计成最低支撑带17的高度H1要向上提高约50mm。支撑带17的最佳位置主要取决于壁板式构件11的高度。因此,比值可以用来产生不同高度的贮存罐10,其支撑带上的负荷基本上均匀。然而,贮存罐10的高度和支撑带17的位置将得到相应的罐10的负荷承受能力。这是显而易见的。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贮存罐包括多个相交的壁板式构件形成的环型壁,至少一条环形支撑带水平地环绕该环型壁,每个壁板或构件包括环道,环形支撑带穿过环道。

【技术特征摘要】
1、贮存罐包括多个相交的壁板式构件形成的环型壁,至少一条环形支撑带水平地环绕该环型壁,每个壁板或构件包括环道,环型支撑带穿过环道。2、根据权项1的贮存罐,其特点是每个壁板式构件包括多个位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部分,并处在直立的凸面肋之间,凸面肋在平坦部分的平面上凸出部分取同一方向。3、根据权项2的贮存罐,其特点是每个壁板式构件包括多个环道,环道与壁板式结构的第一侧边相邻,其它的环道与第二侧边相邻,使用时,两个相邻的环道在同一高度,环形支撑带穿过这些环道。4、根据权项2或3的贮存罐,其特点是环道沿着平坦部分延伸并取与直立的凸面肋相反的方向。5、根据权项2或4中任一个的贮存罐,其特点是每个壁板式构件的直立的凸面肋向贮存罐的里面凸出,环道向贮存罐外面凸出。6、根据权项2到5中任一个贮存罐,其特点是环道与壁板式构件为一体。7、根据权项2到6中任一个贮存罐,其特点是环道和支撑带在壁板式构件上非等间距排列。8、根据权项2到7中的任一个贮存罐,其特点是壁板式构件高度为H,从壁板式构件下边缘到最低的环道的中心的距离为H1,安装最低的环道,使比值H/H1在14∶1到21∶1的范围内。9、根据权项8的贮存罐,其特点是最低的环道中心到第二个最低环道的中心的距离为H2,安装第二个最低的环道,使比值H/H2约为9.2∶1。10、根据权项8或9的贮存罐,其特点是第二个最低环道的中心到第三个最低环道的中心的距离为H3,安装第三个最低环道,使比值H/H3约为7.7∶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格雷哈姆
申请(专利权)人:英特洛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U[澳大利亚]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