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光结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2331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6 0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偏光结构,包括:相位补偿膜,包括入光面和与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偏光膜,设于相位补偿膜的出光面上;光学补偿膜,设于偏光膜上且位于偏光结构的顶层,光学补偿膜具有第一折射率,第一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率,光学补偿膜与空气接触的一面形成有多个凹槽,各凹槽的宽度小于或接近入射光的波长。通过在顶层设置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率的光学补偿膜,且在光学补偿膜上表面形成凹槽,该凹槽相当于一衍射光栅,可以使垂直入射至显示面板的光线发生衍射,提高侧视角画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另一种偏光结构及一种包含偏光结构的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偏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偏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装置因具有高画质、省电、机身薄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这种电子产品中,其中,画质的好坏是影响消费者体验的最主要的因素。显示装置一般由背光模组和置于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构成,背光模组为显示面板提供入射光,该入射光通常是集中垂直入射至显示面板,因此在正视方向观看显示屏时,能获取较好的显示画质,但是在侧视方向观看显示屏时,画质较差,色偏比较严重,使得正常显示的视角较小。目前,在VA液晶(VerticalAlignmentliquidcrystal,垂直排列液晶)显示器中采用将滤光片中的子像素再次划分为多个次像素的手段来改善侧视角的画质,从而扩大显示视角。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更多的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元件来驱动次像素,如此势必为增加面板内部的金属走线,造成可透光的区域变小,影响面板的透光率,影响画质。而若为了保证光亮度,则需提高背光模组的性能,使其产生更高亮度的入射光,如此又会增加背光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显示装置显示视角小、侧视画质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偏光结构及显示装置。一种偏光结构,依次包括:相位补偿膜,包括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偏光膜,设于所述相位补偿膜的出光面上;光学补偿膜,设于所述偏光膜上且位于所述偏光结构的顶层,所述光学补偿膜具有第一折射率,所述第一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率,所述光学补偿膜与空气接触的一面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宽度小于或接近入射光的波长。由于在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产生的大部分光线是垂直入射至显示面板,在传统技术中,显示面板中的偏光结构各层膜表面平整且与垂直入射光方向垂直,因此大部分入射光垂直入射至显示面板时仍然垂直射出,导致显示面板正视角画质较好而侧视角画质较差。在本方案中,由于设有光学补偿膜,光学补偿膜位于偏光结构的顶层且具有第一折射率,第一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率,即光穿透光学补偿膜进入空气时,是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的过程,结合光学补偿膜上形成有凹槽,各凹槽的宽度小于或接近入射光的波长,当入射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该凹槽相当于一光栅,入射至凹槽处的光线会发生衍射,从而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使垂直入射光发散到侧视角,提高侧视角的画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00nm,且小于或等于1000n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为长条形凹槽,且所述长条形凹槽并排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呈二维矩阵阵列排列,且所述凹槽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或接近入射光的波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凹槽的中心间距小于或等于10μ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补偿膜为单光轴C-补偿膜,所述第一折射率为所述C-补偿膜的正常折射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补偿膜内掺杂有抗炫功能的树酯颗粒。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补偿膜为单光轴A-补偿膜,所述第一折射率为所述A-补偿膜的反常折射率。一种偏光结构,依次包括:相位补偿膜,包括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偏光膜,设于所述相位补偿膜的出光面上;光学补偿膜,设于所述偏光膜上且位于所述偏光结构的顶层,所述光学补偿膜具有第一折射率,所述第一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率,所述光学补偿膜与空气接触的一面形成有多个凹槽,各所述凹槽的宽度小于或接近入射光的波长,所述凹槽的中心间距小于或等于单个像素的开口宽度,所述光学补偿膜内掺杂有抗炫功能的树酯颗粒。上述偏光结构,可以使大部分垂直入射至显示面板的光线向侧视角偏转,将正视角能量分配到侧视角,从而提高侧视角的画质。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用于提供光源;显示面板,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一侧,用于显示画面;所述显示面板包含上述偏光结构。上述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包含有偏光结构,可以使背光模组垂直入射至显示面板的光线向侧视角偏转,将正视角能量分配到侧视角,从而提高侧视角的画质。附图说明图1为偏光结构爆炸图;图2为偏光结构对入射光的衍射示意图;图3A为一实施例中光学补偿膜的立体结构图;图3B为另一实施例中光学补偿膜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一实施例中偏光结构局部剖视图;图5为一实施例中偏光结构剖视图;图6为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结构示意图;图7为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法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偏光结构包括依次叠设的相位补偿膜100、偏光膜200、光学补偿膜300,其中,相位补偿膜100包括入光面100A和出光面100B,入光面为接收入射光的一面,光线从入射面进入相位补偿膜100进行相位补偿后从出光面射出,由于光线经过液晶后会出现相位延迟的现象,通过相位补偿膜,可以对光线相位进行修正。在一实施例中,相位补偿膜可为A-板或C-板或A-板和C-板的组合。经过相位补偿的光线进入偏光膜200,偏光膜200用于对光线进行偏振处理以形成线性偏振光,只有电场方向与偏光膜的穿透轴平行的光线可穿透偏光膜,即从偏光膜200射出的光线的电场方向与偏光膜的穿透轴平行。偏光膜200可为聚乙烯醇膜,聚乙烯醇膜具有高透明、高延展性能并且对光线具有偏振作用。光学补偿膜300叠设于偏光结构的顶层,且与空气接触的一面形成有多个凹槽301,光学补偿膜具有第一折射率,该第一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率,当光穿透光学补偿膜300进入空气时,是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的过程。同时,由于凹槽301的宽度小于或接近波长,该凹槽相当于一光栅,光线在该凹槽处可发生衍射。在显示装置中,由于绝大部分光线是垂直入射至偏光板中,即绝大部分光线垂直于入光面,本方案通过在顶层设置光学补偿膜并在光学补偿膜与空气接触的一面形成凹槽,该凹槽形成光栅,且光学补偿膜的第一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率,入射光穿透光学补偿膜时,会在凹槽处发生衍射,改变垂直入射光的传播路径,使光线发生偏转,从而使正视角光型能量分配到大视角,提高侧视角的画质。结合图2所示,凹槽的宽度为X,X的取值范围可为300nm≤X≤1000nm,当光线垂直穿透光学补偿膜300进入空气时,在凹槽301处发生衍射,即光线传播路径发生改变,光线偏离原来垂直入射方向,向侧边发散,因此会有更多的光线射入侧边,提高侧视角度的画质。可以理解的,第一折射率n1与空气折射率n2的差异越大,衍射现象越明显,越容易将正视光型能量分配到大视角。在一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偏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位补偿膜,包括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偏光膜,设于所述相位补偿膜的出光面上;光学补偿膜,设于所述偏光膜上且位于所述偏光结构的顶层,所述光学补偿膜具有第一折射率,所述第一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率,所述光学补偿膜与空气接触的一面形成有多个凹槽,各所述凹槽的宽度小于或接近入射光的波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偏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位补偿膜,包括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偏光膜,设于所述相位补偿膜的出光面上;光学补偿膜,设于所述偏光膜上且位于所述偏光结构的顶层,所述光学补偿膜具有第一折射率,所述第一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率,所述光学补偿膜与空气接触的一面形成有多个凹槽,各所述凹槽的宽度小于或接近入射光的波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00nm,且小于或等于1000n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长条形凹槽,且所述长条形凹槽并排设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呈二维矩阵阵列排列,且所述凹槽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或接近入射光的波长。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凹槽的中心间距小于或等于10μ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补偿膜为单光轴C-补偿膜,所述第一折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志聪
申请(专利权)人:惠科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