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鱼类养殖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的种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97207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4 22:46
一种利用鱼类养殖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的种养殖系统,涉及一种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的种养殖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水利改良措施存在工程规模大和操作繁杂的问题。种养殖系统由面积相同的盐碱地和池塘构成;盐碱地由若干个盐碱地单元构成,盐碱地单元的四周设置有堤坝,盐碱地内设置有沟渠,土壤层中铺设有集水支管,沟渠内铺设有集水主管,集水主管的出水口设置盐碱地外部的于集水池内;进水泵的进水端设置于池塘内,进水泵的出水端设置于盐碱地单元内;回水泵的进水端设置于集水池内,集水池内的出水端设置于池塘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工程规模小和操作简单。实现了池塘底泥的修复、消耗盐碱地的碱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

A Seed and Culture System for Improving Carbonate Saline-alkali Land by Fish Cultur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kind of breeding system for improving carbonate saline-alkali land by using fish culture, and relates to a kind of breeding system for improving carbonate saline-alkali land.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problems of large scale and complicated operation of existing water conservancy improvement measures. The seed culture system consists of saline-alkali land and ponds with the same area; saline-alkali land consists of several saline-alkali land units, with dams around the saline-alkali land unit, ditches in the saline-alkali land unit, branch pipes in the soil layer, catchment chiefs in the ditch, outlets of the catchment chiefs outside the saline-alkali land in the catchment pond; the intake end of the intake pump is set in the pond. Inside, the outlet end of the intake pump is set in the saline-alkali soil unit, the intake end of the return pump is set in the catchment pool, and the outlet end of the catchment pool is set in the pond. The utility model has small engineering scale and simple operation. Rehabilitation of pond sediment and alkalinity consumption of saline-alkali land were realized. The utility model is suitable for improving carbonate saline-alkali l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鱼类养殖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的种养殖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的种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盐碱土地主要是有盐土、碱土以及不同程度的盐化土壤或碱化的土壤,盐碱土含有较多盐碱成分,理化性质较差,大多数植物都无法在盐碱土表面正常生长。我国有各类盐碱地约3600万hm2,且盐碱化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松嫩平原西部即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我国盐碱地五大分布区之一,也是碳酸盐型盐碱地最大集中分布区,面积高达342万hm2。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拥有为国家增产千亿斤粮食能力的后备土地资源,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土地开发的重点。目前对碳酸盐型盐碱地的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水利改良、物理与农业改良以及化学与生物改良等措施,现有水利改良措施存在工程规模大、操作繁杂,投入费用高和改良效果不易维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水利改良措施存在工程规模大和操作繁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鱼类养殖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的种养殖系统。本技术利用鱼类养殖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的种养殖系统由面积相同的盐碱地和池塘构成;所述盐碱地由若干个盐碱地单元构成,盐碱地单元的四周设置有堤坝,堤坝四周设置有沟渠,盐碱地单元内的土壤层中铺设有集水支管,沟渠内铺设有集水主管,集水支管的出水口与集水主管连通,集水主管的出水口设置盐碱地外部的于集水池内;所述进水泵的进水端设置于池塘内,进水泵的出水端设置于盐碱地单元内;回水泵的进水端设置于集水池内,回水泵的出水端设置于池塘内;所述集水主管的设置深度大于集水支管的设置深度;其中,集水主管的设置深度大于集水支管的设置深度的目的是便于渗透水向集水主管汇集;所述每个盐碱地单元的面积为1~2亩;所述沟渠的深度为60~80cm,宽度为70~90cm;所述堤坝的高度为30~50cm,宽度为70~90cm;所述相邻的集水支管的间距为15~25m;所述集水支管设置于土壤表面以下1.5~2.5m处;所述池塘的水深为1.8m~2.2m。本技术利用鱼类养殖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的种养殖系统的运行过程为:在每个盐碱地单元内种植牧草、玉米或大豆;在池塘内养殖大鳞鲃鱼、鲢鱼和鳙鱼,大鳞鲃鱼、鲢鱼和鳙鱼的生物量比例为(15~17):(2~4):1;在7月20日~25日、8月10日~15日和8月30日~9月4日,将池塘内的水利用进水泵抽至每个盐碱地单元内进行土壤浇灌和淋洗,每次抽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30%~40%,土壤浇灌和淋洗后渗透水依次汇集至集水支管、集水主管和集水池,然后利用回水泵将集水池内的水抽回至池塘,损失的水量通过地下水或河湖水进行补充。本技术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一、本技术首先利用池塘水对每个盐碱地单元内进行土壤浇灌和淋洗,通过埋设暗管形式设置集水支管和集水主管收集浇灌和淋洗盐碱耕地后的渗透高盐碱水,渗透高盐碱水用于耐盐碱鱼类的池塘生态养殖;池塘生态养殖后得到的改良后的低碱度、富营养水体再次淋洗和灌溉高盐碱的土壤,因此本技术工程规模小和操作简单。本技术方法综合了生物絮团水质调控技术、科学增氧技术和科学投喂技术,实现了池塘底泥的修复、消耗盐碱地的碱度、改良池塘水质环境、降低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使不能耕种或耕种效果较差的盐碱土地得以高效开发利用,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池塘生态养殖效率。并且本技术方法只在养殖前清塘使用了漂白精,在池塘养殖过程中未使用任何杀菌消毒类药物,水质保持较好。二、本技术生物絮团水质调控技术是指微生物利用水体中的悬浮物作为“絮凝核”,形成对有机质、浮游生物、原生动物等有较强吸附力的疏水性团状物质。大小在数微米至数毫米之间,生物絮团内活的生物体占10~90%,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由于其较高的蛋白含量,适合杂食性和滤食性鱼类摄食。在养殖水体零换水基础上,当水体氨氮含量高时,通过人为添加糖蜜作为碳源调节水体碳氮比,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大量繁殖,利用细菌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氨氮、亚硝氮等有害氮源转化成菌体蛋白,并通过细菌将水体中的藻类、原生动物、轮虫及有机质絮凝成颗粒物质,形成“生物絮团”,最终被养殖动物摄食,起到调控水质、促进营养物质循环再利用、提高养殖动物成活率、降低饲料投喂的作用,并且异养细菌的大量繁殖促进对池塘底泥过剩的营养物质进行有效利用,实现对池塘底泥的修复。本技术生物絮团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养殖过程中零换水,可达到节水减排的目的;2、采用生态方法调控水质,同时预防病害,养殖期间没有使用杀菌消毒类抗生素药物,达到绿色养殖的目的;3、将水体氨氮、亚硝氮等有害氮源转化为鱼体可食的菌体蛋白,有效改善水质、提高饲料利用率,可达到高效养殖的目的;生物絮团中的异养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以有机碳为能源,氨为氮源的理论计算式如下:NH4++1.18C6H12O6+HCO3-+2.06O2→C5H7O2N+6.06H2O+3.07CO2根据上式,异养细菌每同化1g氨态氮,需要消耗15.17g碳水化合物,3.57g总碱度,4.17g溶解氧;同时,能够产生8.07g异养细菌菌体和9.65g二氧化碳。三、在一个种养周期内,与未采用本技术方法处理的对照地相比,盐碱地土壤的碳酸根离子含量降低了88.6%;碳酸氢根离子含量降低了48.7%;总碱度降低了81.3%;总盐度降低了11.1%;pH值降低了7.4%;总氮含量升高了4.7%;硝酸态氮含量升高了2.9%;有机质含量升高了1.5%。同时,有效增加了盐碱地土壤的肥力,达到了对盐碱地生态修复的目的,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利用鱼类养殖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的种养殖系统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土壤深度-碳酸根离子含量柱形图,图中A对应对比实验,B对应实施例1;图3为实施例1中土壤深度-碳酸氢根离子含量柱形图,图中A对应对比实验,B对应实施例1;图4为实施例1中土壤深度-总碱度柱形图,图中A对应对比实验,B对应实施例1;图5为实施例1中土壤深度-总盐度柱形图,图中A对应对比实验,B对应实施例1;图6为实施例1中土壤深度-pH值柱形图,图中A对应对比实验,B对应实施例1;图7为实施例1中土壤深度-总氮含量柱形图,图中A对应对比实验,B对应实施例1;图8为实施例1中土壤深度-硝酸态氮含量柱形图,图中A对应对比实验,B对应实施例1;图9为实施例1中土壤深度-有机质含量柱形图,图中A对应对比实验,B对应实施例1。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合理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利用鱼类养殖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的种养殖系统由面积相同的盐碱地和池塘7构成;所述盐碱地由若干个盐碱地单元1构成,盐碱地单元1的四周设置有堤坝2,堤坝2四周设置有沟渠3,盐碱地单元1内的土壤层中铺设有集水支管4,沟渠3内铺设有集水主管5,集水支管4的出水口与集水主管5连通,集水主管5的出水口设置盐碱地外部的于集水池6内;所述进水泵8的进水端设置于池塘7内,进水泵8的出水端设置于盐碱地单元1内;回水泵9的进水端设置于集水池6内,回水泵9的出水端设置于池塘7内;所述集水主管5的设置深度大于集水支管4的设置深度。本实施方式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一、本实施方式首先池塘水对每个盐碱地单元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鱼类养殖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的种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种养殖系统由面积相同的盐碱地和池塘(7)构成;所述盐碱地由若干个盐碱地单元(1)构成,盐碱地单元(1)的四周设置有堤坝(2),堤坝(2)四周设置有沟渠(3),盐碱地单元(1)内的土壤层中铺设有集水支管(4),沟渠(3)内铺设有集水主管(5),集水支管(4)的出水口与集水主管(5)连通,集水主管(5)的出水口设置盐碱地外部的于集水池(6)内;进水泵(8)的进水端设置于池塘(7)内,进水泵(8)的出水端设置于盐碱地单元(1)内;回水泵(9)的进水端设置于集水池(6)内,回水泵(9)的出水端设置于池塘(7)内;所述集水主管(5)的设置深度大于集水支管(4)的设置深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鱼类养殖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的种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种养殖系统由面积相同的盐碱地和池塘(7)构成;所述盐碱地由若干个盐碱地单元(1)构成,盐碱地单元(1)的四周设置有堤坝(2),堤坝(2)四周设置有沟渠(3),盐碱地单元(1)内的土壤层中铺设有集水支管(4),沟渠(3)内铺设有集水主管(5),集水支管(4)的出水口与集水主管(5)连通,集水主管(5)的出水口设置盐碱地外部的于集水池(6)内;进水泵(8)的进水端设置于池塘(7)内,进水泵(8)的出水端设置于盐碱地单元(1)内;回水泵(9)的进水端设置于集水池(6)内,回水泵(9)的出水端设置于池塘(7)内;所述集水主管(5)的设置深度大于集水支管(4)的设置深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鱼类养殖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的种养殖系统,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志刚徐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