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式多功能柱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5927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脚手架的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顶板、柱身、梁托和两个带手把的螺母组成,其每个组件均可拆开和重新组合,不仅可用作早拆柱头,还可以用作托撑,调节立柱及花篮螺杆等,上螺母可调节梁托平面与顶板的距离以适应各种厚度的模板需要,下螺母用作调节柱身实际使用长度,可改变顶板到底面的距离,以适应不同楼层高度的作用,梁托的两翼有若干种安放横梁的形式,可适合各种横梁使用,便于施工单位有选择的灵活性。(*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用脚手架的组件,特别涉及一种早拆柱头。早拆体系在建筑施工业中已推广多年,为缩短建筑施工周期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各种早拆柱头陆续问世,大多数是从增加功能,方便使用,易于制造和降低成本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也有从结构上作了改进,但其基本结构还是沿袭早期的柱头形式,没有从根本上有所变革,因此,它们的功能还是比较单调的,如本申请人所有的CN93243338.3多功能早拆柱头即是,除作柱头使用外别无它用,常有被搁置的现象出现,在使用时还要与相应的横梁、模板相配套。本技术的目的在于1、提供一种柱头,其所有的组件均是可装卸的,根据需要,可组装成早拆柱头,也可由其中若干组件组装成托撑、调节立柱,花兰螺杆等。2、提供一种柱头,其梁托可架设各种横梁,例如园管,方钢便于施工者就地取材与之配套。3、提供一种柱头,既可随模板厚度不同随意调整梁托与顶板的间距,又可随楼层高度不同无级调节柱头顶板至底面距离,使施工者获得极大的灵活性。本技术由柱身、梁托、顶板及调节螺母组成,其特征在于柱头整体是由顶板、柱身(螺杆)、梁托和螺母组装而成,上述各种部件均可相互拆离和组装。顶板与柱身的组合是顶板插入柱头的上端,藉开口销插入二者的销孔连接固定。梁托由上宽下狭的两块主板、中间焊以钢管,两侧端各焊以侧板组成,钢管和侧板间各有若干加强筋,主板上缘两边各有二个半园凹槽,可挂各种结构的横梁,梁托中间的钢管套在柱身上由上螺母托住,旋转上螺母便可使梁托上下移动,使梁托上端与顶板的间隔任意调节,以适合架设各种厚度的模板。柱身下端是插入立柱上端管中使整个支撑杆与层高相同,下螺母底端座落在立柱管的上端,旋转下螺母,可改变柱身插入立柱管的长度,用以调节顶板与底面的高度以适应不同楼层高度的需要。本技术的顶板换成托撑头,拆除梁托和上螺母则可作为模板的托撑,当顶板换成底座并上下倒个,上端插入立柱管由上螺母托住,旋转上螺母,可作为一调节立柱使用;本技术还可配以其它附件以扩大其应用范围,如作花兰螺杆脚手架、横撑等。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如下1、本技术是由各部件组装而成,可根据不同的施工要求拆换组装成多种用途的部件。2、梁托上平面和顶板的间距及柱身的实际有效长度均可渐变,适合各种厚度的模板和不同高度楼层的使用,而且可以精确调节。3、梁托可以安挂不同形式的模板梁。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组装剖视图图2为顶板1的正视图图3为顶板1的侧视图图4为柱身2的正视图图5为梁托3的正视图图6为梁托3的俯视图图7为侧板13的正视图图8为螺母4的正视图图9为螺母4的俯视图图10为用作支撑楼板模板和梁底模板的托撑正视图图11为托撑头16的正视图图12为托撑头16的侧视图图13为用作调节立柱的正视图图14为底板19正视图图15为底板19俯视图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的组装图,柱头插在立柱管内作为建筑施工早拆体系的落头,柱头由柱身2、顶板1、梁托3、二个带手把的螺母4组装而成,各个部件都可根据需要相互折离或重新组装,故本技术可有多种变化组合以适应多种用途。顶板1(图2.3)由一正方形或长方形平板8和钢管9焊接而成,钢管9上开有销孔10;柱身2(图4)是用钢棒或钢管加工成外螺纹的螺杆或螺管,顶部有一小段无螺纹处开有与顶板相同的销孔10,柱身2的下部设有一限位孔7;梁托3(图5.6)由上宽下狭的两主板11、焊在其中的钢管12,焊在两侧的凸形侧板13(图7)及若干个焊于钢管12与侧板13间的加强筋14所组成,侧板的上端突出于梁托上平面之上,加强筋14可较大地提高梁托3强度,以增强其承受力,主板11上缘的平面上,在钢管12两边各有二个半园凹槽,凹槽间及其两边各有一小间距;柱身2上旋有二个带手把的螺母4(图8.9)。柱身2的上端插入顶板1的钢管9,其各自的销孔10对准并插入开口销5折弯开口销5的尖端,即可将柱身2和顶板1固定组装成一体;梁托3套在柱身2上,并用上螺母4(图8.9)旋转顶住。螺母4的旋转转换成梁托2沿柱身2作上下渐移,可精确地将梁托3的上平面与顶板1的间距调节到所需尺寸,以保证梁托3上安放的横梁和模板与顶板1取齐;梁托3两侧的侧板13上突部分用以挂模板梁,主板2上的二个半园形凹槽可灵活地架设园管形横梁,一个园管形横梁可架在近柱身2处的半园凹槽内,也可架在远柱身2处的半园凹槽,重负荷时可架双管横梁,另由于半园凹槽的两边均有一段水平间距,故在梁托3上还可直接安放方钢管或方木以铺模板,故本技术的梁托3可安放多种形式的梁,便于各施工单位自由选择和就地取材,节约施工成本;下螺母4旋入柱身2后,柱身2插入立柱管6直至下螺母4座落在立柱管6上,旋转下螺母4,柱身2在立柱管6内的长度在逐渐变化,这就可以根据楼层高度的不同,调节顶板1与底部的距离,柱身2下部的定位孔7,控制柱身2在立柱管6内所含的距离,到了定位孔7,柱身再不能向上,这是一种安全措施。本技术的实施例之二当本技术拆开后,用柱身2及一个螺母4,并配以托撑头16(图11.12),即将托撑头16替代顶板1,同样用开口销5相连接固定,下螺母4座落在立柱管6的上端,可用作楼板和梁底模板托撑(图10)。旋转螺母4使提高或降底托撑16高度,根据实际情况顶住模板。实施例之三当本技术的实施拆开后,用柱身2及一个螺母4,并配以底板19(图14.15)将柱身2倒置并用底板19替代顶板1,同样用开口销5相连接固定,螺母4作为上螺母顶住立柱管6的下端,旋转螺母4可使立柱管6作上下移动,即可作调节立柱(图15)使用。除此以外,还有关于若干种变形组合形成各异的组件,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权利要求1.一种组装式多功能柱头,由柱身、顶板、梁托及螺母组成,其特征在于(1)柱头整体是由顶板(1)、柱身(2)、梁托(3)和二个螺母(4)组装而成,每个部件均可相互拆开;(2)顶板(1)是由钢板(8)与钢管(9)焊接而成,钢管(9)上开有销孔(10);(3)柱身(2)是一螺杆,顶端开有销孔(10),柱身(2)的下部设有一定位孔(7),柱身(2)的顶部插入顶板(1)的钢管(9),用开口销(5)插入与顶板(1)相连接固定,柱身(2)的下端插入立柱管(6)中;(4)梁托(3)由两块上宽下狭的主板(11)、焊在中间的钢管(12),焊在两侧的侧板(13)组成,梁托(3)的钢管(12)套在柱身(2)中,由上螺母(4)托住,旋转螺母(4),梁托(3)可沿柱身(2)上下移动;(5)螺母(4)分上下两个,上螺母在梁托(3)下面托住梁托(3),旋转螺母(4),梁托(3)可沿柱身(2)上下移动,下螺母的下端座落在立柱管(6)上,旋转下螺母(4),调节柱身(2)插入立柱管(6)的距离,使柱头与地面的距离相对地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式多功能柱头,其特征在于顶板(1)可以是正方形的,也可以是长方形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式多功能柱头,其特征在于柱身(2),可由钢捧或钢管加工成螺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式多功能柱头,其特征在于梁托(3)的钢管(12)与两侧板(13)间可焊有若干加强筋(1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式多功能柱头,其特征在于梁托(3)的侧板(13)呈凸形,小端突出于梁托(3)上平面之上。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装式多功能柱头,由柱身、顶板、梁托及螺母组成,其特征在于:(1)柱头整体是由顶板(1)、柱身(2)、梁托(3)和二个螺母(4)组装而成,每个部件均可相互拆开;(2)顶板(1)是由钢板(8)与钢管(9)焊接而成,钢管(9)上开有 销孔(10);(3)柱身(2)是一螺杆,顶端开有销孔(10),柱身(2)的下部设有一定位孔(7),柱身(2)的顶部插入顶板(1)的钢管(9),用开口销(5)插入与顶板(1)相连接固定,柱身(2)的下端插入立柱管(6)中;(4)梁托( 3)由两块上宽下狭的主板(11)、焊在中间的钢管(12),焊在两侧的侧板(13)组成,梁托(3)的钢管(12)套在柱身(2)中,由上螺母(4)托住,旋转螺母(4),梁托(3)可沿柱身(2)上下移动;(5)螺母(4)分上下两个,上螺母在梁 托(3)下面托住梁托(3),旋转螺母(4),梁托(3)可沿柱身(2)上下移动,下螺母的下端座落在立柱管(6)上,旋转下螺母(4),调节柱身(2)插入立柱管(6)的距离,使柱头与地面的距离相对地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仇铭华戴红妹李小和张洪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比尔特施工新技术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