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梅花形微通道热沉冷板及其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93711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5: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仿梅花形微通道热沉冷板及其散热装置,属于微通道换热技术领域,仿梅花形微通道热沉冷板包括上下盖合、密封连接的热沉盖板和微通道热沉,所述微通道热沉内设有四个相互对称的梅花花瓣形微通道,所述梅花花瓣形微通道从外至内设置若干条仿梅花形流道,四个梅花花瓣形微通道拼合后相应的仿梅花形流道连通且在外沿形成四个凸起和四个凹陷、在中心处形成中心汇流口,所述中心汇流口与四个凸起和四个凹陷之间均设有连通仿梅花形流道的灌流道,所述灌流道从外至内呈减缩状;其中一个凹陷处设有连通最近凹陷处的流道和相邻两个凸起处的流道的注液口,注液口对侧的凹陷处设有连通最近凹陷处的流道和相邻两个凸起处的流道的出液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梅花形微通道热沉冷板及其散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通道换热
,具体涉及一种仿梅花形微通道热沉冷板及其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微通道散热器是为了满足电子工业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类结构紧凑、轻巧、高效的散热器。微电子领域遵循摩尔定律飞速发展,伴随着电子芯片发展的高度集成化,其发热功率也在成倍增加,而不良散热将导致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下降,甚至会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散热已经成为电子芯片发展的主要瓶颈。现阶段,计算机芯片的散热一直采用传统的强制风冷散热方式,强制风冷散热主要通过风扇叶片转动实现周围空气和散热肋片之间的强制对流换热,这种散热方式的明显缺点是通过空气进行导热散热,而空气的导热系数较低,空气和散热片之间对流换热带走的热量是有限的,有研究表明空气对流散热的极限热流密度不超过50W/cm2,对于高集成度计算机的CPU芯片而言,风冷散热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其散热需求。于是液冷散热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液冷散热的常用冷却液为水,水的比热容比空气大很多,使用液冷散热能够大大降低散热所需的能量,降低散热成本,达到绿色环保节能的目的。同时,液冷散热方式没有风冷散热式风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噪声,而且液冷散热方式所占的空间较小,结构紧密,不会给热源带去额外的热量负担。实际上不仅仅在电子芯片的散热领域,随着人们对系统小型化的追求,在航空航天、生物科学等领域的系统散热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新的高效散热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微通道散热器以其体积小、结构简单、散热性能优越而受到关注,因其紧凑的几何结构,芯片微通道散热器能够提供较大的换热面积和较高的对流换热系数,使散热器的散热性能大大提高。然而微结构下的换热和流动特性与非微观结构下的流动特性不同,目前,对于芯片微通道散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工质、通道槽结构以及通道材料三个方面。现有微通道散热器最大的问题是流体从注液口到出液口之间温度分布不均匀,严重影响散热性能,在专利申请号为201410253605.1,名称为一种采用脉动流及波壁微通道的强化散热装置》的专利中提出了一种波壁形通道槽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提供了一种波壁形微通道结构,在波壁形微通道结构中,其外形是方形,注液口位于通道正中心,而出液口位于通道的四个角,减少了流体从注液口到出液口距离,结构看似复杂,但冷液从内至外流动,液体流动方向固定,流体之间的扰动相对较少,温度分布由内至外分布区别明显,越靠近边缘,流体温度越高,越不利于散热,故而采用了脉动流来增强流体的扰动和相互渗混,对温度分布有所改善,但基于通道内流体流向设计以及为了保证温度分布相对均匀,该结构的注液口以及出液口均只能设置在热沉冷板的正面(该结构注液口以及出液口设置在侧壁会延长流道路径,影响流体温度分布均匀度),只能实现单热源散热,无法解决两个或多个热源相邻情况下的散热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仿梅花形微通道热沉冷板及其散热装置,以解决现有微通道散热结构无法解决两个或多个热源相邻情况下的散热需求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仿梅花形微通道热沉冷板,包括上下盖合、密封连接的热沉盖板和微通道热沉,所述微通道热沉内设有四个相互对称的梅花花瓣形微通道,所述梅花花瓣形微通道从外至内设置若干条仿梅花形流道,四个梅花花瓣形微通道拼合后相应的仿梅花形流道连通且在外沿形成四个凸起和四个凹陷、在中心处形成中心汇流口,所述中心汇流口与四个凸起和四个凹陷之间均设有连通仿梅花形流道的灌流道,所述灌流道从外至内呈减缩状;其中一个凹陷处设有连通最近凹陷处的流道和相邻两个凸起处的流道的注液口,注液口对侧的凹陷处设有连通最近凹陷处的流道和相邻两个凸起处的流道的出液口。本专利技术中,分散式注液口与出液口的设计可以保证散热均匀,同时仿梅花形流道与灌流道两种结构交错,且灌流道从外至内呈减缩状的结构设置,使得灌流道内流体产生横流动力,进而使得梅花花瓣形微通道内任意一处的流体流进路径多样,产生混流,减少了微通道热沉冷板内各处流体温度的差异;由于结构的改进,使得注液口、出液口不再位于微通道热沉冷板的上下两面,便于解决两个或多个热源相邻情况下的散热需求;形成的四个凹陷也便于热源与微通道热沉冷板的连接。作为优选地,所述热沉盖板的上表面和/或微通道热沉下表面涂有石墨烯涂料粘接层,一方面石墨烯涂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效果,可以充分吸收芯片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石墨烯涂料因其液态的特点可以填补芯片与微通道热沉冷板直接相连时的缝隙,达到充分传热的效果。一种仿梅花形微通道散热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注液口、出液口之间的脉动泵、循环液体冷却器以及连接它们的管道。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首先从注液口将该仿梅花形微通道散热冷却装置抽成真空并充注一定体积的液体工质后密封。其次脉动泵产生的脉动流通过连接微通道热沉冷板与脉动泵的管道进入微通道热沉冷板,然后芯片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被石墨烯涂层快速吸收并传给微通道热沉冷板,随后该热量被流经微通道热沉冷板的液体工质通过连接微通道热沉冷板与循环液体冷却器的管道带入循环液体冷却器中进行冷凝,最后又经连接脉动泵和循环液体冷却器的管道回到脉动泵中,形成一个封闭的液冷系统。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分散式注液口与出液口的设计可以保证散热均匀,同时仿梅花形流道与灌流道两种结构交错,使得梅花花瓣形微通道内任意一处的流体流进路径多样,产生混流,减少了微通道热沉冷板内各处流体温度的差异,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不会出现芯片局部温度过高,散热不均匀的状况;(2)由于结构的改进,使得注液口、出液口不再位于微通道热沉冷板的上下两面,在不影响温度分布均匀的前提下,也能将注液口、出液口设置在微通道热沉冷板的侧壁,便于解决两个或多个热源相邻情况下的散热需求;(3)形成的四个凹陷也便于热源与微通道热沉冷板的连接;(4)本微通道冷却装置结构紧凑,能长期稳定运行。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散热系统示意图;图2是仿梅花形微通道热沉冷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仿梅花形流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仿梅花形微通道热沉冷板的温度分布图;图5是仿梅花形微通道热沉冷板的流速分布图;图中标记:1、芯片;2、微通道热沉冷板;3、脉动泵;4、循环液体冷却器;5、连接管道;2-1、微通道热沉;2-1-1、注液口;2-1-2、仿梅花形流道;2-1-3、出液口;2-1-4、灌流道;2-1-5、中心汇流口;2-2、热沉盖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用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仿梅花形微通道结构散热冷却装置,包括仿梅花形微通道热沉冷板2、脉动泵3、循环液体冷却器4及连接它们的管道5四大部分构成。如图2和图3所示,仿梅花形微通道热沉冷板2包括上下盖合、密封连接的热沉盖板2-2和微通道热沉2-1,所述微通道热沉2-1内设有四个相互对称的梅花花瓣形微通道,所述梅花花瓣形微通道从外至内设置若干条仿梅花形流道2-1-2,四个梅花花瓣形微通道拼合后相应的仿梅花形流道2-1-2连通且在外沿形成四个凸起和四个凹陷、在中心处形成中心汇流口2-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仿梅花形微通道热沉冷板,包括上下盖合、密封连接的热沉盖板(2‑2)和微通道热沉(2‑1),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热沉(2‑1)内设有四个相互对称的梅花花瓣形微通道,所述梅花花瓣形微通道从外至内设置若干条仿梅花形流道(2‑1‑2),四个梅花花瓣形微通道拼合后相应的仿梅花形流道(2‑1‑2)连通且在外沿形成四个凸起和四个凹陷、在中心处形成中心汇流口(2‑1‑5),所述中心汇流口(2‑1‑5)与四个凸起和四个凹陷之间均设有连通仿梅花形流道(2‑1‑2)的灌流道(2‑1‑4),所述灌流道(2‑1‑4)从外至内呈减缩状;其中一个凹陷处设有连通最近凹陷处的流道和相邻两个凸起处的流道的注液口(2‑1‑1),注液口(2‑1‑1)对侧的凹陷处设有连通最近凹陷处的流道和相邻两个凸起处的流道的出液口(2‑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梅花形微通道热沉冷板,包括上下盖合、密封连接的热沉盖板(2-2)和微通道热沉(2-1),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热沉(2-1)内设有四个相互对称的梅花花瓣形微通道,所述梅花花瓣形微通道从外至内设置若干条仿梅花形流道(2-1-2),四个梅花花瓣形微通道拼合后相应的仿梅花形流道(2-1-2)连通且在外沿形成四个凸起和四个凹陷、在中心处形成中心汇流口(2-1-5),所述中心汇流口(2-1-5)与四个凸起和四个凹陷之间均设有连通仿梅花形流道(2-1-2)的灌流道(2-1-4),所述灌流道(2-1-4)从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尚龙李垚滢喻康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