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提供了一种芯片封装结构,该芯片封装结构包括:基板,以及芯片,还包括:固定在基板上的散热环以及覆盖在散热环上的平面热管散热器,且基板、散热环及平面热管散热器围成容纳芯片的空间,平面热管散热器朝向芯片的一面设置有第一金属薄膜层,芯片通过烧结金属层与第一金属薄膜层热耦合连接。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平面热管散热器对芯片进行散热,并且为了强芯片到平面热管散热器间的散热能力,采用在平面热管散热器的一面设置第一金属薄膜层,并将第一金属薄膜层通过烧结金属层与芯片连接,该烧结金属层具有良好的热传递效果,可以将热量快速的传递到平面热管散热器上,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芯片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芯片封装结构
本申请涉及信息
,尤其涉及一种芯片封装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芯片工艺节点的不断下降,芯片的集成度不断上升。在系统级芯片封装中多个异质芯片(逻辑芯片、内存等)及被动元器件被封装集成在一个小尺寸的系统中,封装的整体功耗以及单个芯片的功耗都在不断增加。为了保证芯片能够长期,稳定的工作,需要将管芯的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是目前系统级芯片封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目前,将芯片热量更快速传递到封装外部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引入导热率更高的材料或者优化封装结构,减小热量传递路径上的热阻。图1所示,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散热方式,其中,芯片2通过焊球4固定在基板1上面,通过热界面材料层3与具有超高热导率的平面热管5连接。通过平面热管5来替代传统的散热盖(铜)来强化热量从芯片2向封装表面6的传递。但是,上述传统热界面材料层3热阻很高,严重限制了使用平面热管所能带来的收益,成为芯片散热通道上的主要瓶颈。此外,传统封装结构仅采用被动散热的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芯片温度的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封装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芯片封装结构散热的问题。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封装结构,该芯片封装结构包括:基板,以及芯片,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基板上的散热环以及覆盖在所述散热环上的平面热管散热器,且所述基板、散热环及所述平面热管散热器围成容纳所述芯片的空间,所述芯片位于所述空间内且与所述基板固定连接,所述平面热管散热器朝向所述芯片的一面设置有第一金属薄膜层,且所述芯片通过烧结金属层与所述第一金属薄膜层热耦合连接。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平面热管散热器对芯片进行散热,并且为了强芯片到平面热管散热器间的散热能力,采用在平面热管散热器的一面设置第一金属薄膜层,并将第一金属薄膜层通过烧结金属层与芯片连接,该烧结金属层具有良好的热传递效果,可以将热量快速的传递到平面热管散热器上,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芯片的散热效果。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芯片朝向所述平面热管散热器的一面设置有第二金属薄膜层,所述烧结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薄膜层热耦合。通过在芯片上设置第二金属薄膜层进一步的提高芯片的散热效果。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烧结金属层包括多个金属颗粒以及包裹所述多个金属颗粒的填充层。该金属颗粒可以为银颗粒、铝颗粒、铜颗粒、镁颗粒或者金颗粒等。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金属颗粒与所述第一金属薄膜层及第二金属薄膜层烧结形成原子级连续相结构。进一步的提高散热的效果。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填充层为空气层或胶层。通过不同的材质形成填充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金属薄膜层通过溅射或电镀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平面热管散热器;所述第二金属薄膜层通过溅射或电镀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芯片。采用不同的工艺形成第一金属薄膜层及第二金属薄膜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芯片的个数为m个,且其中n个芯片与所述平面热管散热器之间设置有热电制冷片,且所述热电制冷片的一面与所述平面热管散热器连接,另一面通过所述烧结金属层与所述芯片热耦合连接;其中,m、n均为整数,且m≥1,m≥n。通过热电制冷片进一步的提高散热的效果。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热电制冷片为功率可调的热电制冷片。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散热要求调整热电制冷片的功率。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热电制冷片朝向所述芯片的一面设置有第三金属薄膜层。进一步的提高散热效果。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三金属薄膜层通过溅射或电镀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热电制冷片。采用不同的工艺形成第三金属薄膜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环分别与所述基板及所述平面热管散热器粘接连接。散热环与平面热管散热器采用分体的结构。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环与所述平面热管散热器为一体结构,且所述散热环与所述基板粘接连接。散热环与平面散热器采用一体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芯片封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芯片封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芯片封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芯片与平面热管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芯片封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芯片封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封装结构,该芯片封装结构包括一个基板,以及芯片,该芯片包括但不限于引线键合芯片和倒装芯片。该芯片的个数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并且在采用多个芯片时,芯片可以为不同类型的芯片,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该基板101通过焊球100可以粘接在其他的基板或者器件上。芯片的个数为两个,且两个芯片分别为逻辑芯片104和内存芯片105。该芯片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芯片,上述逻辑芯片104和内存芯片105仅仅作为一个示例。在芯片设置时,芯片固定在基板101上,并且基板101上还固定了散热环103,该散热环103为一个框形的结构,并且散热环103上还覆盖了一个平面热管散热器107,从而使得基板101、散热环103平面热管散热器107围成容纳芯片的空间,将芯片包裹起来。如图2中所示,逻辑芯片104及内存芯片105固定在基板101上。在具体连接时,芯片可以通过焊球109与基板101固定进行连接。如图2中所示,逻辑芯片104和内存芯片105分别通过焊球109与基板101焊接连接。从而使得逻辑芯片104和内存芯片105可以稳定的固定在基板101上。为了提高芯片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封装结构采用不同的方式对芯片进行散热,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1继续参考图2及图3,如图1所示,该芯片封装结构包括一个基板101,以及两个芯片,分别为逻辑芯片104和内存芯片105。芯片固定在基板101上,并且基板101上还固定了散热环103,该散热环103为一个框形的结构,并且散热环103上还覆盖了一个平面热管散热器107,从而使得基板101、散热环103平面热管散热器107围成容纳芯片的空间,将芯片包裹起来。如图2中所示,逻辑芯片104及内存芯片105固定在基板101上。在具体连接时,芯片可以通过焊球109与基板101固定进行连接。如图2中所示,逻辑芯片104和内存芯片105分别通过焊球109与基板101焊接连接。从而使得逻辑芯片104和内存芯片105可以稳定的固定在基板101上。在散热环103及平面热管散热器107具体连接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既可以散热环103与平面热管散热器107采用分体设置也可以采用一体设置。如图2所示,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散热环103和平面热管散热器107采用分体设计的方式,此时,散热环103分别与基板101及平面热管散热器107粘接连接。即散热环103的一面通过粘接胶102与基板101粘接连接,另一面通过粘接胶102与平面热管散热器107连接。如图3所示,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散热环103与平面热管散热器107采用一体结构的方式,此时,散热环103与平面热管散热器107通过模具一体制备形成一个罩体的结构,并且在芯片固定在基板101上后,该罩体盖合在基板101上,将芯片包裹起来。在采用此种结构时,散热环103与基板101之间通过粘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如散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以及芯片,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基板上的散热环以及覆盖在所述散热环上的平面热管散热器,且所述基板、散热环及所述平面热管散热器围成容纳所述芯片的空间,所述芯片位于所述空间内且与所述基板固定连接,所述平面热管散热器朝向所述芯片的一面设置有第一金属薄膜层,且所述芯片通过烧结金属层与所述第一金属薄膜层热耦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以及芯片,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基板上的散热环以及覆盖在所述散热环上的平面热管散热器,且所述基板、散热环及所述平面热管散热器围成容纳所述芯片的空间,所述芯片位于所述空间内且与所述基板固定连接,所述平面热管散热器朝向所述芯片的一面设置有第一金属薄膜层,且所述芯片通过烧结金属层与所述第一金属薄膜层热耦合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朝向所述平面热管散热器的一面设置有第二金属薄膜层,所述烧结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薄膜层热耦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结金属层包括多个金属颗粒以及包裹所述多个金属颗粒的填充层。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颗粒为银颗粒、铝颗粒、铜颗粒、镁颗粒或者金颗粒。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颗粒与所述第一金属薄膜层及第二金属薄膜层烧结形成原子级连续相结构。6.如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层为空气层或胶层。7.如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封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符会利,林志荣,张相雄,蔡树杰,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