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防止不可移动文物表面憎水性化学保护层起壳剥落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93357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防止不可移动文物表面憎水性化学保护层起壳剥落的方法,根据化学材料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的性质,包括亲水-憎水性、渗透能力、加固和防护的能力、耐老化性、可逆性,结合被保护文物本体材料材质构成的情况,使用从亲水到憎水的逐级梯度变化的多层化学材料保护;运用渗透性较强、有一定亲水性的化学材料作为基础保护层;运用憎水性较强、耐老化性较好的化学材料作为表面保护层;或采用过渡保护层衔接基础保护层和表面保护层。施工时,先渗透基础层材料,再渗透过渡层材料,最后渗透表面层材料。可以明显降低化学保护部分和文物基材之间的界面应力,减小化学保护层的起壳剥落的危害;有一定的可逆性,基本不改变文物的外观,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耐侯性,可满足不可移动文物表层防护和加固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文物保护
具体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止不可移动文物表面憎水性化学保护层起壳剥落的方法
技术介绍
根据最小干预和不影响文物原貌的原则,最好的保护方式是改善文物的存放环境。显然,对于多数由土、石、砖等材质构成的不可移动文物而言,很难在较短的时期内完成环境的变更。为了挽救濒危的不可移动文物,最简便的作法是在文物本体表面使用化学防护或化学加固材料进行化学保护。目前,常用的保护材料是憎水性有机聚合物,其中有机硅和有机氟等化合物由于防水性和耐候性等方面的优越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们能够在基本不改变文物外貌的前提下渗入文物本体一定深度,起到明显的表层防水和加固作用。例如,中国专利中申请号为87105255.5、200410060831.4和200610007879.8等都使用了有机硅类化合物;申请号为200410041244.0、200610060382.2和200610060383.7等都使用了有机氟类化合物。但是,已经发现憎水性化学保护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多雨潮湿地区。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往往个体较大,且与大地相连。化学材料很难将文物本体完全渗透,由此形成了表面化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止不可移动文物表面憎水性化学保护层起壳剥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化学材料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的性质,包括亲水-憎水性、渗透能力、加固和防护的能力、耐老化性、可逆性,结合被保护文物本体材料材质构成的情况,使用从亲水到憎水的逐级梯度变化的多层化学材料保护;运用渗透性较强、有一定亲水性的化学材料作为基础保护层;运用憎水性较强、耐老化性较好的化学材料作为表面保护层;或采用过渡保护层衔接基础保护层和表面保护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不可移动文物表面憎水性化学保护层起壳剥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化学材料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的性质,包括亲水-憎水性、渗透能力、加固和防护的能力、耐老化性、可逆性,结合被保护文物本体材料材质构成的情况,使用从亲水到憎水的逐级梯度变化的多层化学材料保护;运用渗透性较强、有一定亲水性的化学材料作为基础保护层;运用憎水性较强、耐老化性较好的化学材料作为表面保护层;或采用过渡保护层衔接基础保护层和表面保护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不可移动文物表面憎水性化学保护层起壳剥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础保护层的化学材料选取含亲水性基团---羟基的聚丙烯酸树脂,包括羟基丙烯酸微乳液或溶剂型羟基丙烯酸树脂,所述羟基丙烯酸树脂中含羟基的单体占单体总量的5~35%,根据亲水性的要求调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的防止不可移动文物表面憎水性化学保护层起壳剥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羟基丙烯酸微乳液,是由羟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脂,丙烯酸丁脂和异丁脂单体,在表面活性剂和引发剂的作用下,通过乳液聚合而成的固含量为2~25%的水性透明微乳液,乳液颗粒粒径小于100n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不可移动文物表面憎水性化学保护层起壳剥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溶剂型羟基丙烯酸树脂,是由羟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脂,丙烯酸丁脂和异丁脂单体,在有机溶剂中通过引发剂进行自由基聚合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秉坚铁景沪刘婷曾余瑶王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