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裂解性噬藻体MACPNOA1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微生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裂解性噬藻体MACPNOA1及其在蓝藻水华控制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随着湖泊流域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的营养盐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国际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将这种“水体中由于营养盐的增加而导致藻类和水生植物生产力的增加、水质下降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使水的用途受到影响”的现象定义为富营养化。与富营养化相伴随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许多浮游植物,尤其是那些具有浮力或运动能力的藻类,通常会过度生长,形成藻华,释放毒素,从而导致水质的下降及一系列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如微囊藻(Microcystis)水华在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均有大量的报道,在中国,其在包括湖泊、水库、池塘等水生环境中爆发,常常引起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死亡。多种水华蓝藻能释放毒素,如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rruginosa)能够产生很强的藻毒素,这种毒素能专一性的抑制真核生物的蛋白磷酸酶2A(PP2A)的活性而引起肝癌。蓝藻水华治理是一个难题。常用的治理方法分为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虽控藻见效快,但是需要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裂解性噬藻体MACPNOA1,该噬藻体于2016年10月24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299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裂解性噬藻体MACPNOA1,该噬藻体于2016年10月24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No.12996。2.权利要求1所述的裂解性噬藻体MACPNOA1,该噬藻体具有如下生物学特征:分类上属于长尾科(Siphoviridae),是一种新的长尾噬藻体(cyanosiphoviruse);具有呈圆球形的头部和细长的不可伸缩的尾部,头部直径约40nm,尾部长约380nm;MACPNOA1在藻平板上可以形成大小形状均一的透明的噬藻斑,噬藻斑周围无晕环,边缘清晰规则;该噬藻体核酸能被DnaseI,而不能被RnaseA酶和S1Nuclease酶消化。3.权利要求2所述的裂解性噬藻体MACPNOA1,其基因组为双链DNA,大小为42473bp。4.权利要求1所述的裂解性噬藻体MACPNOA1,该噬藻体具有如下生物学特征:对于高温处理,在40℃水浴处理1h后,感染活性保持不变;在50水浴处理1h后,感染活性明显下降;在超过60℃条件下则失活;对于酸处理,MACPNOA1在pH5.37环境下,保持溶藻活性;在强酸pH3.2环境下,溶藻活性丧失;MACPNOA1在光照和光、黑交替条件下,保持溶藻活性;在纯黑暗条件下,溶藻能力不明显;MACPNOA1对紫外和氯仿敏感。5.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裂解噬藻体MACPNOA1的分离纯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噬藻体的初步分离由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南门水沟采集表层水样,10000×g离心30min,将上清经0.8μm和0.45μm滤膜过滤,将滤过液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FACHB-469)按体积比1∶2的比例混合;同时,将BG11藻培养基按同样比例加入到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作为对照;将混合液于光照强度为2000lx,温度为25℃,光暗周期为12h:12h条件下培养,获得黄化的培养液,并用显微镜观察藻液,确认藻的裂解;将发生黄化的培养液10000×g离心30min,将上清经0.8μm和0.45μm滤膜过滤,将滤过液与铜绿微囊藻藻液再次按照体积比1∶2的比例混合、培养;如此,进行连续传代感染,直至保持稳定噬藻性,得到噬藻体感染液;(2)噬藻体的分离纯化将噬藻体感染液做10倍梯度系列稀释,稀释度分别为10-1,10-2,10-3,10-4,10-5,10-6,10-7,取各稀释液分别与浓度为108~109cell/mL的铜绿微囊藻藻液按体积比1∶9的比例混合后,于摇床上室温培养30min,使噬藻体和藻体充分吸附,然后倒入冷却至42℃的含质量体积比为0.7%琼脂的BG-11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后倒入底层含质量体积比为1.5%琼脂的BG-11培养基平板的培养皿中,待其凝固,倒置,于2000lx,25℃,光照周期为12h:12h的培养箱中培养,每日观察培养情况,7~10天后,刮取所形成的单个噬藻斑;(3)噬藻体的进一步纯化将上述步骤(2)得到的噬藻斑悬浮于BG-11培养基中,于4℃涡旋过夜,10,000×g离心20分钟后取上清作为噬藻体感染液,取此感染液进行上述步骤(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叶华,李登峰,严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