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2465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所述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包括若干跨段依次连接而成,所述加固结构为阶梯形状,包括若干与所述跨段一一对应的加固段依次连接而成,每个所述加固段包括沿对应跨段的竖直肋梁板间隙分布的定位筋、位于水平肋梁板下方的受力筋、连接所述定位筋和受力筋的连接筋、包覆于所述连接筋外侧的支架模板以及灌注于所述定位筋、受力筋、连接筋和支架模板上的灌浆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体式的加固结构采用由下至上分段施工的方法,与原预应力结构粘结为一体,耐受力好、便于施工、操作方便、资源投入低、工序简化、可靠性、实施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预应力技术在很多大跨度空间,如桥梁、体育场馆等结构中具有广泛使用。在一些采用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形式看台板的体育场馆中,结构受力形式比较复杂,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结构耐久性会有所降低,需采取补强措施以提高原预应力构件的承载力。若遇意外情况出现结构受损,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时,则必须进行修复,现有针对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补强加固方法通常存在技术和施工难度大的问题:一方面若仅拆除损坏构件,则在上跨的未损坏的构件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补强结构自重不能太大,否则将增加原预应力构件的承载负担。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加固需在封闭的空间内进行,且其结构特点明显,构件受力逐层传递,构件损坏后,从中间拆除更换构件难度极大,目前,纵观结构加固工法中,碳纤维加固法和包钢加固法因材料性能限制,在大跨度预应力梁结构中无法发挥作用,仅能考虑截面扩大加固施工法,即在肋梁板下设置钢筋混凝土梁,并在原构件板上开浇灌混凝土洞口。然而该施工方法质量不易控制,施工成本较大,施工条件苛刻,主要表现在:一、叠合式肋梁板形成上盖封闭的阶梯立面,浇灌混凝土,施工难度大,必须在板上开浇灌孔洞,如此则会损伤原结构,预应力筋易遭到破坏,造成构件进一步损坏;二、大跨度结构需要加固混凝土截面大,其自重大,不利于提高原结构承载力,反而可能会增加原预应力结构负担;三、混凝土一般均采用机械浇捣,场地条件要求严格,在使用预应力肋梁板构件的建筑室内无法实施浇灌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耐受性好、技术简单、实用性广、施工方便的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所述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包括若干跨段依次连接而成,所述加固结构为阶梯形状,包括若干与所述跨段一一对应的加固段依次连接而成,每个所述加固段包括沿对应跨段的竖直肋梁板间隙分布的定位筋、位于水平肋梁板下方的受力筋、连接所述定位筋和受力筋的连接筋、包覆于所述连接筋外侧的支架模板以及灌注于所述定位筋、受力筋、连接筋和支架模板上的灌浆料。进一步的,所述水平肋梁板上还开设有若干排气孔。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的直径大小为2~4cm,相邻排气孔之间的距离为1m。进一步的,所述受力筋与水平肋梁板内的预应力筋对应。进一步的,所述加固结构的厚度为2~8cm。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加固段的连接筋高出对应的支架模板,相邻两个加固段的连接筋部分重叠且所述重叠处焊接固定。进一步的,相邻所述加固段的连接缝距离上跨段水平肋梁板底面150mm~200mm。进一步的,所述灌浆料为超高性能混凝土。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下表面进行凿毛处理,首先施工最下方的加固段;S2:在对应跨段上进行植筋,在竖直肋梁板侧面配置定位筋,在水平肋梁板下方配置受力筋,并采用连接筋连接定位筋和受力筋;S3:在定位筋和受力筋外侧安装支架模板,从支架模板上方灌注灌浆料直至充满整个支架模板;S4:重复步骤S2-S3,依次施工上方的加固段,直至完成整个加固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在对应跨段的水平肋梁板上开设若干排气孔;所述步骤S3中,从支架模板上方灌注灌浆料直至灌浆料充满每个排气孔。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相比现有加固结构,具有以下优势:1、整体式的加固结构采用由下至上分段施工的方法,与原预应力结构粘结为一体,其结构耐受力好、便于施工,具有操作方便、资源投入低、工序简化、可靠性、实施性高的优点;2、本技术的灌浆料采用轻质高强材料,以尽量减小加固结构的自重,充分考虑大跨度预应力结构特点,与加固结构协同发挥受力作用,减少加固结构的重量,可以更好地节约成本;3、本技术无需破坏原预应力结构,可充分发挥灌注施工的工艺优点,因此可更好的保护原有结构工程,也有助于提高结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具有经济综合效益;4、开设排气孔可以保证灌浆密实度,排除加固结构与原预应力结构接缝处的空气,使加固结构与原预应力结构之间粘接更加牢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及加固结构的示意图;图2-5是本技术加固结构的施工流程示意图。图中所示:10、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1、跨段;11a、第一跨段;11b、第二跨段;11c、第三跨段;110、水平肋梁板;120、竖直肋梁板;130、排气孔;20、加固结构;21a、第一加固段;21b、第二加固段;21c、第三加固段;211、定位筋;212、受力筋;213、连接筋;214、支架模板;215、灌浆料;22、连接缝;30、钢筋混凝土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的加固结构20,所述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下称原预应力结构)包括若干跨段11依次连接而成,如图1中,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第一跨段11a、第二跨段11b、第三跨段11c,每个跨段包括水平肋梁板110和竖直肋梁板120,所述加固结构20为阶梯形状,加固结构20的形状与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的下表面贴合,包括若干与所述跨段11一一对应的加固段21依次连接而成,图1中由下至上分别为第一加固段21a、第二加固段21b、第三加固段21c,每个所述加固段21包括沿对应跨段11的竖直肋梁板120间隙分布的定位筋211、位于水平肋梁板110下方的受力筋212、连接所述定位筋211和受力筋212的连接筋213、包覆于所述连接筋213外侧的支架模板214以及灌注于所述定位筋211、受力筋212、连接筋213和支架模板214上的灌浆料215。具体的,将加固结构20设于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的下表面,从而起到对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的支撑、加固作用,提高其耐久性,同时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的受损位置通常位于下表面,通过加固结构20可以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本技术中,加固结构20采用分段依次施工,在施工每个加固段21时,首先进行植筋施工,即在对应跨段11的竖直肋梁板120上间隙配置若干定位筋211,该定位筋211的一端伸入竖直肋梁板120中,另一端伸出竖直肋梁板120外;同时在水平肋梁板110的下方设置一排受力筋212,采用连接筋213连接定位筋211的外端和受力筋212,以形成一体,最后在连接筋213外设置支架模板214,支架模板214覆盖于定位筋211、受力筋212以及连接筋213的外侧,最后从支架模板214上方开始灌注灌浆料215以形成加固段21。优选的,本技术中灌浆料215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简称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为轻质高强材料,可以最大程度减小加固结构20的自重,充分考虑大跨度预应力结构特点,与加固结构20协同发挥受力作用,减少加固结构2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所述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包括若干跨段依次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结构为阶梯形状,包括若干与所述跨段一一对应的加固段依次连接而成,每个所述加固段包括沿对应跨段的竖直肋梁板间隙分布的定位筋、位于水平肋梁板下方的受力筋、连接所述定位筋和受力筋的连接筋、包覆于所述连接筋外侧的支架模板以及灌注于所述定位筋、受力筋、连接筋和支架模板上的灌浆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所述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包括若干跨段依次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结构为阶梯形状,包括若干与所述跨段一一对应的加固段依次连接而成,每个所述加固段包括沿对应跨段的竖直肋梁板间隙分布的定位筋、位于水平肋梁板下方的受力筋、连接所述定位筋和受力筋的连接筋、包覆于所述连接筋外侧的支架模板以及灌注于所述定位筋、受力筋、连接筋和支架模板上的灌浆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肋梁板上还开设有若干排气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的直径大小为2~4cm,相邻排气孔之间的距离为1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中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