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扬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92329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交通安全警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包括空心立柱、升降杆、竖向圆弧形围栏、行人红绿灯柱、旋转式单向门、栅栏;空心立柱上部设置升降杆;升降杆内侧依次设置竖向圆弧形围栏、旋转式单向门、栅栏,栅栏与旋转式单向门交叉错位设置;栅栏与空心立柱的外侧边缘均设置限制行人通行的绿化分隔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信号灯亮时该系统会对行人进行安全警示和阻拦,可以提高行人的安全意识,保证行人的安全,提高机动车的运行效率,使行人无法肆意闯红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
本技术属于交通安全警示
,尤其是涉及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
技术介绍
在一些大城市的信号控制交叉口,我们有时会看到这种现象: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迎着闪烁的红灯,一群群行人跨过斑马线,与正在通行的机动车产生冲突。行人闯红灯已经成为交通违法中最普遍、最明显、数量最多的一种交通违法行为,这种行为既给行人安全带来隐患,又会影响机动车的运行效率,也是发生交通事故的诱因。为了解决行人过斑马线时闯红灯的问题,交通部门在一些交叉口处设置了一系列措施,如:罚款、行人闯红灯自动识别抓拍系统、红外线探头检测语音报警器、警示灯等,来警示行人不要闯红灯。然而这些措施的作用十分有限,难以长期执行并存在如下问题:1.只有协警在斑马线附近指挥行人过马路时,必然需要协警投入大量精力,但是当行人流量过大时,协警的精力有限和部分行人的不配合,仍会产生行人穿红灯的现象;2.罚款措施极易造成警民矛盾;3.红外线探头检测语音报警器、警示灯等仅能起到警告效果,对肆意闯红灯的行人无法约束,导致很多措施的施行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现在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在信号灯亮时该系统会对行人进行安全警示和阻拦,可以提高行人的安全意识,保证行人的安全,提高机动车的运行效率,使行人无法肆意闯红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包括空心立柱、升降杆、竖向圆弧形围栏、行人红绿灯柱、旋转式单向门、栅栏;空心立柱上部设置升降杆;升降杆内侧依次设置竖向圆弧形围栏、旋转式单向门、栅栏,栅栏与旋转式单向门交叉错位设置;栅栏与空心立柱的外侧边缘均设置限制行人通行的绿化分隔带。优选的,所述空心立柱设置在道路两侧的斑马线起点;空心立柱为圆管,空心立柱内部装有电力驱动装置、信号控制板、指令识别器,信号控制板与交通信号灯相连接,信号控制板与指令识别器相连接,指令识别器与电力驱动装置相连接,电力驱动装置驱动连接升降杆,电力驱动装置为正反转电机。优选的,所述竖向圆弧形围栏包括若干个立柱和若干个弧形横柱,若干个立柱周向设置,若干个立柱上自上而下设置若干个弧形横柱,弧形横柱与立柱垂直设置,弧形横柱的外端位于斑马线起点处。优选的,所述旋转式单向门包括旋转立柱、以及旋转立柱上自上而下设置的若干个推杆组,推杆组包括径向均匀设置的3个推杆,旋转立柱与竖向圆弧形围栏同圆心设置。优选的,所述栅栏包括栅栏立柱、以及栅栏立柱上自上而下设置的若干个栅栏横柱;栅栏立柱与所述旋转式单向门的旋转立柱平齐设置;栅栏横柱位于对应的相邻推杆组之间;栅栏立柱与单向门旋转立柱之间的宽度应稍大于单向门推杆的长度。优选的,所述栅栏的立柱作为行人红绿灯柱。优选的,当所述升降杆水平设置时,升降杆的内侧端部与竖向圆弧形围栏之间留有15mm的间隙。优选的,所述空心立柱外侧的绿化分隔带处设有语音警报器,语音警报器与交通信号灯相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在于:(1)在道路两侧靠近斑马线起点处依次设置空心立柱、竖向圆弧形围栏、旋转式单向门、栅栏,行人红绿灯柱亦作为栅栏立柱,用于连接并固定栅栏上的横柱。行人红绿灯柱与空心立柱的外侧边缘均为限制行人通行的绿化分隔带,栅栏由一条立柱和多条横柱组成,竖向圆弧形围栏设置在空心立柱和旋转式单向门之间,由多条立柱和弯曲型横柱连接形成,其圆心为旋转式单向门的旋转立柱竖向圆弧形围栏横柱的一侧位于斑马线起点处。将旋转式单向门设置在竖向圆弧形围栏和横向栅栏之间。单向门的旋转立柱和行人红绿灯柱的位置齐平。空心立柱为圆管,内部装有电力驱动装置、信号控制板、指令识别器,在空心立柱的外部还装有升降杆。空心立柱外侧的绿化分隔带处还设有语音警报器,同时语音警报器可根据需要调大、调小声音的分贝数。旋转式单向门为三翼式手动推杆单向门,旋转式单向门的另一侧为固定栅栏,可以使斑马线上的行人、非机动车手动推杆离开斑马线,无论何时,斑马线外的行人、非机动车不能通过该门进入斑马线。旋转式单向门的任意两个推杆之间的角度为120°,各个推杆的长度可以保证非机动车的通行。升降杆在落下后,升降杆的边缘与竖向圆弧形围栏之间留有15mm的距离,以免因碰撞而损坏。(2)在红灯亮时,空心立柱上的升降杆落下,空心立柱和竖向圆弧形围栏之间因升降杆的阻拦作用限制行人通行,可有效阻止行人闯红灯过斑马线;只有当绿灯亮时,升降杆升起,过街行人方可通过斑马线,可以保证行人通行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机动车的运行效率。(3)当信号灯为绿色灯光交替闪烁时,语音警报器会发出语音警报,提醒行人升降杆即将落下,未过斑马线的行人应等待下次升降杆升起时再通行,可以警示行人注意安全,避免被杆砸到,有利于加强行人的安全意识。(4)考虑到红灯亮时,斑马线上仍存在行人,故设置旋转式单向门和栅栏,斑马线上的行人、非机动车可以手动推杆离开斑马线,无论何时,斑马线外的行人、非机动车不能通过该门进入斑马线。可以保证即使红灯亮,也能使斑马线上的行人回到人行道上,保证了行人安全,阻拦了斑马线外的行人闯红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的交叉口分布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的立面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的平面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的左视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的右视图;图中:1空心立柱、2升降杆、3竖向圆弧形围栏、4旋转式单向门、5栅栏、6行人红绿灯柱、7绿化分隔带、9阻拦警示系统。具体实施方式容易理解,依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的实质精神的情况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想象出本技术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的多种实施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或限定。结合附图,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如下:1、升降装置阻拦系统如图1-图5所示,将空心立柱1设置在道路两侧的斑马线起点附近,其外侧边缘为绿化分隔带7,在空心立柱1的另一侧设置竖向圆弧形围栏3,空心立柱1与竖向圆弧形围栏3之间的间距主要供行人、非机动车双向通行,竖向圆弧形围栏3有五条弯曲型横柱和四条立柱连接而成,竖向圆弧形围栏3横柱的外缘在斑马线起点上,考虑到竖向圆弧形围栏3在斑马线方向上具有一定长度,所以在实际应用时,空心立柱1的起点与竖向圆弧形围栏3的起点无需对齐,可与竖向圆弧形围栏3的横柱的任一点对齐,但要确保以下两个条件:空心立柱1外缘距绿化分隔带7的距离不得供行人通行,以防止行人借机闯红灯,升降杆2在落下后应与竖向圆弧形围栏3有一定的间距但不得超过15mm,既可防止间距过小杆件在降落时因碰撞而损坏,又可避免间距过大行人借机闯红灯,可以提高实际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阻拦警示系统包括空心立柱(1)、升降杆(2)、竖向圆弧形围栏(3)、行人红绿灯柱(6)、旋转式单向门(4)、栅栏(5);空心立柱(1)上部设置升降杆(2);升降杆(2)内侧依次设置竖向圆弧形围栏(3)、旋转式单向门(4)、栅栏(5),栅栏(5)与旋转式单向门(4)交叉错位设置;栅栏(5)与空心立柱(1)的外侧边缘均设置限制行人通行的绿化分隔带(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阻拦警示系统包括空心立柱(1)、升降杆(2)、竖向圆弧形围栏(3)、行人红绿灯柱(6)、旋转式单向门(4)、栅栏(5);空心立柱(1)上部设置升降杆(2);升降杆(2)内侧依次设置竖向圆弧形围栏(3)、旋转式单向门(4)、栅栏(5),栅栏(5)与旋转式单向门(4)交叉错位设置;栅栏(5)与空心立柱(1)的外侧边缘均设置限制行人通行的绿化分隔带(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立柱(1)设置在道路两侧的斑马线起点;空心立柱(1)为圆管,空心立柱(1)内部装有电力驱动装置、信号控制板、指令识别器,信号控制板与交通信号灯相连接,信号控制板与指令识别器相连接,指令识别器与电力驱动装置相连接,电力驱动装置驱动连接升降杆(2),电力驱动装置为正反转电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防行人闯红灯越过斑马线的阻拦警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圆弧形围栏(3)包括若干个立柱和若干个弧形横柱,若干个立柱周向设置,若干个立柱上自上而下设置若干个弧形横柱,弧形横柱与立柱垂直设置,弧形横柱的外端位于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家军王笑笑曹淑黄雪强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