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急冷混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1225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8 2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急冷混合器,包括第一进料管和第二进料管,所述第一进料管内腔中部固定插接有第二进料管,所述第一进料管内腔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卡件,所述连接卡件中通过半球件活动卡接有混流板,所述第二进料管侧壁开有出料孔所述第一进料管右端固定连接有混流喷口,所述第一进料管右端固定连接有混合室,所述混合室内腔侧壁中卡接有转动轴承,所述转动轴承中的转动内圈固定插接有纵向转轴和横向转轴,所述纵向转轴上固定插接有第二混流板,所述横向转轴上固定插接有第三混流板,所述混合室外侧壁右端固定套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上开有连接螺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急冷混合器
本技术涉及急冷设备
,具体为一种新型急冷混合器。
技术介绍
急冷混合器就是用于将热反应物与冷氢气进行混合及热量交换的场所,是加氢反应器的一种重要的内构件。急冷混合器要求有良好的混合和分布效果、较低的压力降和高度等。为了增强混合效果,急冷混合器在结构设计上一般采用节流、碰撞与旋流的机理;按整体结构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箱式结构和管式结构,都有成功的工业化应用实例。其中,箱式结构的急冷混合器类型较多,有分流对撞式、绕流旋流式、多种类型的组合式等,但在现有的急冷混合器中,往往只具有一种混合方式,不能够满足各种化工反应中的不同温度的反应原料的混合要求,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急冷混合器,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急冷混合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急冷混合器,包括第一进料管和第二进料管,所述第一进料管内腔中部固定插接有第二进料管,所述第一进料管内腔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卡件,所述连接卡件中通过半球件活动卡接有混流板,所述第二进料管侧壁开有出料孔,所述第二进料管右端固定连接有半球封堵件,所述第一进料管右端固定连接有混流喷口,所述第一进料管右端固定连接有混合室,所述混合室内腔侧壁中卡接有转动轴承,所述转动轴承包括固定外圈和转动内圈,所述固定外圈内腔开有单向槽,所述转动内圈外侧设有柔性钢片,所述转动轴承中的转动内圈固定插接有纵向转轴和横向转轴,所述纵向转轴上固定插接有第二混流板,所述横向转轴上固定插接有第三混流板,所述混合室外侧壁右端固定套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上开有连接螺纹。优选的,所述混流喷口为内径自左向右递减的锥形喷口。优选的,所述出料孔为椭圆形出料孔,所述出料孔在第二进料管外侧壁上呈环形均匀阵列。优选的,所述连接卡件设有四个,且连接卡件均匀分布在第一进料管内腔侧壁上,所述混流板的长度等于第一进料管的长度。优选的,所述第二混流板和第三混流板均设有两个,且第二混流板和第三混流板间隔布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急冷混合器,通过设置第一进料管和第二进料管的结构,达到了在不同温度的反应原料在接触前就通过管壁进行一定的热量交换的效果,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急冷效果;通过设置出料孔和混流板的结构,达到了第二进料管中的原料能够在混流板的扰动下更为均匀的与第一进料管中的原料相互混合的效果;通过设置混流喷口的结构,达到了提高混合料的流速的效果,使得混合料能够在混合室中能够获得更好的紊流状态,进行更为高效的热量交换;通过设置第二混流板和第三混流板的结构,达到了全面无死角的对两种混合料进行搅拌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侧剖图;图2为本技术转动轴承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转动轴承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进料管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连接卡件的细部构造图。图中:1第一进料管、11混流喷口、2第二进料管、21出料孔、22半球封堵件、3混合室、31连接环、32连接螺纹、4第二混流板、41第三混流板、5纵向转轴、51横向转轴、6混流板、61连接卡件、62半球件、7转动轴承、71固定外圈、72单向槽、73转动内圈、74柔性钢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急冷混合器,包括第一进料管1和第二进料管2,所述第一进料管1内腔中部固定插接有第二进料管2,上述结构达到了在不同温度的反应原料在接触前就通过管壁进行一定的热量交换的效果,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急冷效果,所述第一进料管1内腔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卡件61,所述连接卡件61中通过半球件62活动卡接有混流板6,所述连接卡件61设有四个,且连接卡件61均匀分布在第一进料管1内腔侧壁上,所述混流板6的长度等于第一进料管1的长度,所述第二进料管2侧壁开有出料孔21,所述出料孔21为椭圆形出料孔21,所述出料孔21在第二进料管2外侧壁上呈环形均匀阵列,上述结构达到了第二进料管2中的原料能够在混流板6的扰动下更为均匀的与第一进料管1中的原料相互混合的效果,所述第二进料管2右端固定连接有半球封堵件22,所述第一进料管1右端固定连接有混流喷口11,所述混流喷口11为内径自左向右递减的锥形喷口,上述结构达到了提高混合料的流速的效果,使得混合料能够在混合室3中能够获得更好的紊流状态,进行更为高效的热量交换,所述第一进料管1右端固定连接有混合室3,所述混合室3内腔侧壁中卡接有转动轴承7,所述转动轴承7包括固定外圈71和转动内圈73,所述固定外圈71内腔开有单向槽72,所述转动内圈73外侧设有柔性钢片74,上述结构达到了使得纵向转轴5和横向转轴51只能够朝一个方向转动的效果,不会在紊流中出现转动停止的现象,确保了热量交换的效率,所述转动轴承7中的转动内圈73固定插接有纵向转轴5和横向转轴51,所述纵向转轴5上固定插接有第二混流板4,所述横向转轴51上固定插接有第三混流板41,所述第二混流板4和第三混流板41均设有两个,且第二混流板4和第三混流板41间隔布置,所述混合室3外侧壁右端固定套接有连接环31,所述连接环31上开有连接螺纹32。工作原理:首先,将两种需要进行急冷混合的原材料分别通入第一进料管1和第二进料管2;然后,在压力的作用下第二进料管2中的原材料将会从出料孔21中喷出,并在混流板6的左右下完成第一次热量交换;然后,混合料通过混流喷口11进入混合室3,在混流喷口11的加速作用下撞击在第二混流板4和第三混流板41上,完成第二次的热量交换。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急冷混合器,包括第一进料管(1)和第二进料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料管(1)内腔中部固定插接有第二进料管(2),所述第一进料管(1)内腔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卡件(61),所述连接卡件(61)中通过半球件(62)活动卡接有混流板(6),所述第二进料管(2)侧壁开有出料孔(21),所述第二进料管(2)右端固定连接有半球封堵件(22),所述第一进料管(1)右端固定连接有混流喷口(11),所述第一进料管(1)右端固定连接有混合室(3),所述混合室(3)内腔侧壁中卡接有转动轴承(7),所述转动轴承(7)包括固定外圈(71)和转动内圈(73),所述固定外圈(71)内腔开有单向槽(72),所述转动内圈(73)外侧设有柔性钢片(74),所述转动轴承(7)中的转动内圈(73)固定插接有纵向转轴(5)和横向转轴(51),所述纵向转轴(5)上固定插接有第二混流板(4),所述横向转轴(51)上固定插接有第三混流板(41),所述混合室(3)外侧壁右端固定套接有连接环(31),所述连接环(31)上开有连接螺纹(3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急冷混合器,包括第一进料管(1)和第二进料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料管(1)内腔中部固定插接有第二进料管(2),所述第一进料管(1)内腔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卡件(61),所述连接卡件(61)中通过半球件(62)活动卡接有混流板(6),所述第二进料管(2)侧壁开有出料孔(21),所述第二进料管(2)右端固定连接有半球封堵件(22),所述第一进料管(1)右端固定连接有混流喷口(11),所述第一进料管(1)右端固定连接有混合室(3),所述混合室(3)内腔侧壁中卡接有转动轴承(7),所述转动轴承(7)包括固定外圈(71)和转动内圈(73),所述固定外圈(71)内腔开有单向槽(72),所述转动内圈(73)外侧设有柔性钢片(74),所述转动轴承(7)中的转动内圈(73)固定插接有纵向转轴(5)和横向转轴(51),所述纵向转轴(5)上固定插接有第二混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俊汪兆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摩克润滑油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