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告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90545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通信领域的告警技术,其公开了一种告警装置,以纯硬件方式实现不同的状态指示,解决传统技术中实现告警需要由处理器参与而存在的占用处理器资源和可靠性低的问题。该方案可以概括如下:一种简易告警装置,包括第一至第七电阻、第一至第四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蜂鸣器以及指示灯;本方案利用三极管,电阻,电容,指示灯,蜂鸣器等分立的元器件搭建成简易的告警装置,加上系统输出的状态信号组合以纯硬件实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指示:逻辑高、逻辑低和脉冲信号,从而可以实现指示灯亮、灯灭、闪烁及蜂鸣告警指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告警装置
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的告警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告警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的电路系统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整个系统运行中对硬件链路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系统出现硬件故障后对外提供告警指示越来越重要。目前业界通信领域的各大厂商设备当需要对外提供LED、蜂鸣器告警指示时,都是由系统的处理器参与控制,该方案存在以下缺陷:1)、由处理器参与进行处理并且需要软件编码,整个告警过程都有占用处理器资源,这样处理器资源就无形的分配用于处理告警控制输出,不利于处理器资源优化。2)、当处理器出现硬件或软件故障时,无法对外输出编码后的告警控制信号,从而无法以外提供LED闪烁,蜂鸣器告警等指示,可靠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告警装置,以纯硬件方式实现不同的状态指示,解决传统技术中实现告警需要由处理器参与而存在的占用处理器资源和可靠性低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告警装置,包括第一至第七电阻、第一至第四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蜂鸣器以及指示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过第二电容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并联连接在第一电容的两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并联连接在第二电容的两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电源,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并通过第五电阻连接第一控制点,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连接第二控制点,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蜂鸣器与第七电阻串联后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地之间;所述指示灯连接在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地之间。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电源为VCC。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指示灯为LED灯。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为极性电容,第一电容的正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一电容的负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二电容的正极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二电容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小于第二电阻的阻值。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小于第四电阻的阻值。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小于第六电阻的阻值。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三极管,电阻,电容,指示灯,蜂鸣器等分立的元器件搭建成的告警装置,加上系统输出的状态信号组合以纯硬件实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指示:逻辑高、逻辑低和脉冲信号,从而可以实现指示灯亮、灯灭、闪烁及蜂鸣告警指示。由于不需要处理器参与实现告警指示,不需要占用处理器资源,也不会出现因为处理器出现软件或硬件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告警的情况,具有高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告警装置电路结构图;图中,R1~R7分别为第一至第七电阻,Q1~Q4分别为第一至第四三极管,C1、C2分别为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告警装置,以纯硬件方式实现不同的状态指示,解决传统技术中实现告警需要由处理器参与而存在的占用处理器资源和可靠性低的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告警装置,包括:第一至第七电阻R1~R7、第一至第四三极管Q1~Q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蜂鸣器以及LED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并联连接在第一电容C1的两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并联连接在第二电容C2的两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电源VCC,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并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控制点A,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控制点B,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蜂鸣器与第七电阻R7串联后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地之间;所述LED灯连接在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地之间。组成上述告警装置的各个元器件的功能说明如下:利用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的开关功能,当控制点A输入低电平时,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导通,输入高电平时,则关闭;利用电阻自身限流原理,当电流流过第三三级管Q3并经过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实现对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进行缓慢充电的功能;利用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的开关功能;快速对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放电;利用蜂鸣器,实现对外蜂鸣提示;利用LED灯对外提供灯亮,灯灭,闪烁三种状态;利用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的限流原理,在实际电路中起限流作用。上述告警装置的工作原理是:1)当把控制点A置为高电平时: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都工作在截止(OFF)状态,VCC不能通过第三三极管Q3进入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实现对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进行充电。由于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两端没有电压差,所以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工作在截止(OFF)状态。由于第一电阻R1和第七电阻R7与第一电容C1正极相连接点没有与蜂鸣器负极性体现电压差,那么蜂鸣器不工作,即不在报警状态。由于第四三极管Q4三极管工作在截止(OFF)状态,那么LED灯不能接收到任何VCC信号,因而处于关闭状态。由于Q4处于截止(OFF)状态,当控制点B输出高电平时,高电平信号经过第六电阻R6后不会流过第四三极管Q4,而是只能通过LED阴极流向阳极,实现LED点亮状态(常指系统正常工作)。如果此时把控制点B输出低电平,此时LED灯的阴极与阳极两端无压差,LED灯无电流流过,那么LED处于熄灭状态(常指系统正常不工作)。由此可见,当把控制点A置为高电平时,通过将控制点B置为高电平,可以实现LED灯点亮状态,通过将控制点B置为低电平,可以实现LED灯关闭状态。2)当把控制点A置为低电平时: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都工作在饱和状态(ON),那么VCC电源经过第三三极管Q3进入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实现对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进行充电。由于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的电气参数特性无法完全相同,假设第一三极管Q1的电流增益比第二三极管Q2高,则第一三极管Q1会比第二三极管Q2先进入饱和(ON)状态,而当第一三极管Q1饱和时,第一电容C1由VCC经第一三极管Q1的ce极、第二电阻R2放电,在第二三极管Q2的be极形成一逆向偏压,促使第二三极管Q2截止。同时第二电容C2经第四电阻R4及第一三极管Q1的be极于短时间内完成充电至VCC。当第一电容C1放电完成后,第一电容C1由VCC经第二电阻R2,第一三极管Q1的ce极反向充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告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至第七电阻(R1‑R7)、第一至第四三极管(Q1‑Q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蜂鸣器以及指示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并联连接在第一电容(C1)的两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并联连接在第二电容(C2)的两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电源(VCC),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并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第一控制点,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第二控制点,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蜂鸣器与第七电阻(R7)串联后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地之间;所述指示灯连接在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地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告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至第七电阻(R1-R7)、第一至第四三极管(Q1-Q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蜂鸣器以及指示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并联连接在第一电容(C1)的两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并联连接在第二电容(C2)的两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电源(VCC),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并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第一控制点,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第二控制点,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蜂鸣器与第七电阻(R7)串联后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地之间;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再友曹立江
申请(专利权)人: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