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再循环系统及发动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89944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及发动机。该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在EGR汽缸的第一排气道与尾气排放装置之间流体连通的排气管道、在EGR汽缸的第二排气道与进气管道之间流体连通的循环管道以及设置在所述循环管道内的EGR阀,所述EGR阀在开启时允许所述循环管道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所述EGR阀在关闭时阻止所述循环管道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废气再循环系统,不但能够解决发动机在不同负荷工况下燃烧不稳定的技术问题,还能够解决在发动机在负荷变换过程中燃烧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废气再循环系统及发动机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往复式内燃机为了提高热效率通常采用较高的压缩比,从而导致了大负荷工况的爆震问题,而EGR(ExhaustGasReturn,废气再循环)系统能较好抑制爆震。现有的废气再循环系统通常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采用发动机的一个汽缸作为EGR缸,实现了固定的废气再循环率。这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在小负荷及怠速工况时会由于废气再循环率保持不变而产生燃烧不稳定问题。另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采用第一、第二气门调节系统实现废气再循环与非废气再循环的切换。但是这种方案对于发动机运转工况从大负荷快速降低至小负荷的瞬态过程,由于EGR管中的废气还会陆续进入进气管,容易造成EGR率过高引起燃烧不稳定。还有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高压及低压两种情况,高压废气再循环系统从涡轮上游取气,废气进入到进气歧管。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从涡轮下游取气,废气进入到增压器压气机上游。这种废气再循环系统也会出现某些工况废气再循环率不足而导致燃烧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存在的燃烧不稳定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及发动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在EGR汽缸的第一排气道与尾气排放装置之间流体连通的排气管道;在EGR汽缸的第二排气道与进气管道之间流体连通的循环管道;设置在所述循环管道内的EGR阀,所述EGR阀在开启时允许所述循环管道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所述EGR阀在关闭时阻止所述循环管道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可选地,所述进气管道包括进气管及连接在所述进气管的一端的进气歧管,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循环管道流体连通,所述进气歧管与所述EGR汽缸相连。可选地,所述进气管与所述进气歧管相连的一端设置有节气门。可选地,所述循环管道上还设置有冷却器,所述冷却器位于所述EGR阀与所述第二排气道之间。另一方面,本技术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再一方面,本技术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驱动机构、配气机构及上述的废气再循环系统,所述配气机构包括排气凸轮轴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道上的第一排气门,所述排气凸轮轴包括支撑轴及套设在所述支撑轴上的移位凸轮,所述移位凸轮跟随所述支撑轴转动,所述移位凸轮可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所述支撑轴的轴线方向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所述移位凸轮在所述第一位置时可控制所述第一排气门的开启与关闭,所述移位凸轮在所述第二位置时关闭所述第一排气门。可选地,所述EGR阀在所述移位凸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打开,所述EGR阀在所述移位凸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关闭。可选地,所述配气机构还包括排气摇臂本体及转动支撑在所述排气摇臂本体中部的滚子轴承,所述滚子轴承与所述移位凸轮滚动接触,所述排气摇臂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门的上端相连,所述排气摇臂本体的另一端连接有一液压挺柱。可选地,所述移位凸轮包括凸轮及固定在所述凸轮的轴向一侧的基圆轮,所述基圆轮的直径与所述凸轮的基圆直径相等,所述基圆轮与所述支撑轴同轴设置;在所述移位凸轮的第一位置,所述凸轮与所述滚子轴承接触,在所述移位凸轮的第二位置,所述基圆轮与所述滚子轴承接触。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磁阀、固定在所述电磁阀的阀体上的销钉及固定在所述基圆轮背离所述凸轮的轴向一侧的驱动轮,所述驱动轮花键连接在所述支撑轴上,所述驱动轮上设置有环绕其外周面一圈的弧形槽,所述销钉在所述电磁阀通电时可插入所述弧形槽,以使所述驱动轮随所述支撑轴的旋转而沿所述支撑轴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所述销钉在所述电磁阀断电时可脱离所述弧形槽。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废气再循环系统,所述EGR阀在开启时允许所述循环管道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所述EGR阀在关闭时阻止所述循环管道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当发动机处于怠速或小负荷工况时,关闭所述EGR阀,所述循环管道内的废气无法进入所述进气管道,即废气再循环关闭,如图2所示,此时的EGR率为0,避免了小负荷工况时废气再循环导致的燃烧不稳定的问题。在中负荷及大负荷工况时,打开所述EGR阀,所述循环管道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如图3所示,即打开废气再循环,这样,所述EGR汽缸能够提供恒定的满足需要的EGR率,从而可以提高热效率以及抑制大负荷工况下的爆震,提高扭矩。当发动机由大负荷工况向小负荷工况转变的过程中,关闭废气再循环,从而抑制多余的废气进入进气管道,以快速减小EGR率,避免发动机在负荷减小的过程中EGR率过高导致的燃烧不稳定的技术问题。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废气再循环系统,不但能够解决发动机在不同负荷工况下燃烧不稳定的技术问题,还能够解决在发动机在负荷变换过程中燃烧不稳定的技术问题,从而使得包括本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发动机在任意工况下都能够燃烧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关闭废气再循环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开启废气再循环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其配气机构在关闭废气再循环状态下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其配气机构在开启废气再循环状态下的示意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EGR汽缸;11、第一排气道;12、第二排气道;2、排气管道;3、进气管道;31、进气管;32、进气歧管;33、节气门;4、循环管道;41、冷却器;5、EGR阀;6、驱动机构;61、电磁阀;62、销钉;63、驱动轮;631、弧形槽;7、配气机构;71、排气凸轮轴;711、支撑轴;712、移位凸轮;7121、凸轮;7122、基圆轮;72、第一排气门;73、排气摇臂本体;74、第二排气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驱动机构、配气机构、废气再循环系统及多个汽缸,多个汽缸中的一个为EGR汽缸1,所述EGR汽缸1上设置有相互隔开的第一排气道11及第二排气道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在EGR汽缸1的第一排气道11与尾气排放装置(图中未示出)之间流体连通的排气管道2、在EGR汽缸1的第二排气道12与进气管道3之间流体连通的循环管道4以及设置在所述循环管道4内的EGR阀5,所述EGR阀5在开启时允许所述循环管道4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3,所述EGR阀5在关闭时阻止所述循环管道4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3,所述进气管道3与多个所述汽缸相连。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及发动机,所述EGR阀5在开启时允许所述循环管道4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3,所述EGR阀5在关闭时阻止所述循环管道4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3。当发动机处于怠速或小负荷工况时,关闭所述EGR阀5,所述循环管道4内的废气无法进入所述进气管道3,即废气再循环关闭,如图2所示,此时的EGR率为0,避免了小负荷工况时废气再循环导致的燃烧不稳定的问题。在中负荷及大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在EGR汽缸的第一排气道与尾气排放装置之间流体连通的排气管道;在EGR汽缸的第二排气道与进气管道之间流体连通的循环管道;设置在所述循环管道内的EGR阀,所述EGR阀在开启时允许所述循环管道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所述EGR阀在关闭时阻止所述循环管道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在EGR汽缸的第一排气道与尾气排放装置之间流体连通的排气管道;在EGR汽缸的第二排气道与进气管道之间流体连通的循环管道;设置在所述循环管道内的EGR阀,所述EGR阀在开启时允许所述循环管道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所述EGR阀在关闭时阻止所述循环管道内的废气进入所述进气管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包括进气管及连接在所述进气管的一端的进气歧管,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循环管道流体连通,所述进气歧管与所述EGR汽缸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与所述进气歧管相连的一端设置有节气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道上还设置有冷却器,所述冷却器位于所述EGR阀与所述第二排气道之间。5.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废气再循环系统。6.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机构、配气机构及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废气再循环系统,所述配气机构包括排气凸轮轴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道上的第一排气门,所述排气凸轮轴包括支撑轴及套设在所述支撑轴上的移位凸轮,所述移位凸轮跟随所述支撑轴转动,所述移位凸轮可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所述支撑轴的轴线方向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所述移位凸轮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思聪李钰怀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