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凤起专利>正文

一种管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9758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廊,包括顶面、底面以及位于顶面和底面之间的管片,所述管片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和结合柱;所述结合柱被夹设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该管廊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片和管廊的整体强度和管廊的整体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廊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管廊。
技术介绍
管廊是管道铺设的主要场所,通常位于地下,管廊侧壁称为管片,通常是预制的墙体,在墙体的上方为现场浇注的顶板,下方为现浇底板。现有的管廊管片通常包括两片间隔排列的墙体,两片墙体之间排布有横纵交错的多道钢筋,然后用混凝土浇筑成完整的预制管廊管片。现浇的顶板、底板以及管片组成完整的管廊单元,多个连续拼接的管廊单元最终构成完整的管廊。但是,现有的这种预制管廊存在如下缺陷:1、管片墙体结构的强度较差;2、由于浇筑材料本身的问题或是施工工艺的问题,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泡,不易被排出,浇筑完成后会形成许多凹坑,影响预制管片成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度高的管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廊,包括顶面、底面以及位于顶面和底面之间的管片,所述管片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和结合柱;所述结合柱被夹设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数量至少为两条,各结合柱之间相互平行地呈间隔排布。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数量至少为三条。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数量为三条,三条结合柱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沿着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宽度方向平行排布,其中两条结合柱分别位于所述空间的两端,一条结合柱位于所述空间的中间。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下端具有用于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气泡和将墙体下部连成整体的导流结构。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两个自结合柱下端沿着结合柱斜向上延伸形成的导流面,两个导流面的底端衔接且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下边缘留有距离,以供混凝土通过。可选地或优选地,两个所述导流面按照固定的斜率沿着结合柱向上延伸,两个导流面的底端以尖锐的方式衔接,从而形成V型导流结构,或者两个所述导流面按照变化的斜率沿着结合柱向上延伸,两个导流面的底端以平滑的方式衔接,从而形成U型导流结构。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底端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下边缘均留有距离。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边缘均设有用于和其他墙体对接的缺口。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底面上方设有用于灌浆和/或排气的通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廊,包括顶面、底面和位于顶面和底面之间的管片,所述管片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和结合柱;所述结合柱被夹设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在浇筑后,结合柱、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和钢筋被结合在一起,结合柱可以给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提供支撑,提高了管廊的整体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管廊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管廊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管廊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所提供的一种管廊的主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所提供的一种管廊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所提供的一种管廊的侧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所提供的一种管廊的主视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3所提供的一种管廊的俯视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3所提供的一种管廊的侧视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管廊边缘缺口的示意图。图中:1-第一墙体;2-第二墙体;3-结合柱;4-导流面;5-缺口;6-现浇墙区域;7-现浇顶面;8-预制顶面;9-底面;10-通孔;11-刚性防水层;12-现浇梁;13-现浇柱;14-管片;15-预制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请参考图1-3,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管廊,包括顶面、底面9以及位于顶面和底面9之间的管片14。其中顶面包括预制顶面8和现浇顶面7,底面9也为现场浇筑而成。管片14为预制而成。在底面9上方设有通孔10,用于排出气泡以及用于灌浆。管廊的上下预制板具有八字结构,能起到更好的受力效果。管片14包括两片墙体,即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设有横纵交错的钢筋。横向的钢筋自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2体的两端伸出(由于图1位浇注完的状态,因此图中的钢筋均未示出),用于和邻近的管廊管片的横向钢筋绑扎结合。管片14还包括结合柱3,结合柱3被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夹设在两者之间。即结合柱3的一面与第一墙体1的内表面贴合,相对的另一面与第二墙体2的内表面贴合。横向的钢筋也穿过结合柱。在浇筑时,混凝土填满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形成的现浇墙区域6,使得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结合柱3和钢筋形成整体结构。由于结合柱3对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支撑作用,可以提高墙体的整体强度。第二墙体2(位于内侧的墙体)的高度低于第一墙体1的高度,以形成台阶结构,供现浇顶板搭接在上面。结合柱3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宽度以及对强度的要求灵活调整,优选地选用两条结合柱,平行地排布在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更为优选地是采用至少三条结合柱,强度更高,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的空间内平行地排布三条结合柱3,排布的方向是沿着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宽度方向进行排列。其中两条结合柱位于所述空间的两端,一条结合柱位于空间的正中间,这样在墙体的两端和中部均形成了支撑,强度高且受力均匀。由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片在浇筑施工时是需要竖直放置的,因此将竖直的边称为墙体的“高”,水平的边称为“宽”,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形成的空间距离称为该空间的“厚”。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会因为材料本身的缺陷,或是浇筑工艺的缺陷的原因产生气泡,这些气泡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在残留在混凝土表面,少量的气泡会影响墙体的美观,大量的气泡会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此外混凝土也需要在浇筑后使得墙体形成整体结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地,结合柱3的下端具有导流结构,用于排出混凝土中的气泡并促进混凝土在结合柱两侧自由流动,使得墙体下部能够形成整体结构。导流结构可以是多种的,例如,所述导流结构可以包括两个导流面,该两个导流面自结合柱3的底端分别斜向上延伸形成,这样可以从结合柱3的两侧将气泡排出,排气泡效率高且气泡流动均匀。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导流面4以固定的斜率自结合柱3底端斜向上延伸,且导流面4的底端以尖锐的方式过渡,形成折线型过渡线,即从整体上,两个导流面4构成了V字型结构,这样排气泡的效果更好。此外,导流面也可以按照变化的斜率在结合柱3两侧向上延伸的,形成平滑的斜面,两个导流面衔接的位置也是平滑的,即形成U字型结构,但是导流效果不如V型结构好。当采用多条结合柱时,这些结合柱与横向的钢筋一起在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内形成了类似“H”型的结构,而导流面4又形成了“V”型结构,因此在这种实施方式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廊又可以称为“H-V型管片管廊”或者“H-V体系”。当导流面形成了U型结构时,则可称为“H-U型管片管廊”。整个管廊也可以称为HUV体系。将结合柱放置在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后,进行浇筑时混凝土料会在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空间内流动,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结合柱的底端与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下边缘均保留有一定的距离d,这是为了保证浇注料可以从该距离d形成的空间处在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廊,包括顶面、底面以及位于顶面和底面之间的管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片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和结合柱;所述结合柱被夹设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廊,包括顶面、底面以及位于顶面和底面之间的管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片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和结合柱;所述结合柱被夹设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柱的数量至少为两条,各结合柱之间相互平行地呈间隔排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柱的数量至少为三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柱的数量为三条,三条结合柱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沿着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宽度方向平行排布,其中两条结合柱分别位于所述空间的两端,一条结合柱位于所述空间的中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柱的下端具有用于排出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气泡和将墙体下部连成整体的导流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廊,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凤起
申请(专利权)人:朱凤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