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构件、以及使用该光学构件的背光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87737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7: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实现具有高亮度、优异的色相及高显色性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学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学构件依次具有第1阻隔层、第1波长转换层、第2波长转换层及第2阻隔层。第1波长转换层包含基质及第1波长转换材料,该第1波长转换材料分散于基质中且具有规定的发光中心波长。第2波长转换层包含基质及第2波长转换材料,该第2波长转换材料分散于基质中且具有与第1波长转换材料不同的发光中心波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光学构件、以及使用该光学构件的背光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构件、背光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更详细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两个波长转换层的光学构件、以及使用该光学构件的背光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上述两个波长转换层分别于不同的波长带具有发光中心波长。
技术介绍
作为低耗电且省空间的图像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的普及非常惊人。伴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普及,还持续要求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大型化及高精细。此外,近年来对液晶显示装置的高显色化(广色域化)的需求正在增强。作为以高显色化为目标的技术,例如可列举:使用红(R)、绿(G)、蓝(B)三色的LED光源的技术;将蓝色或紫外LED与波长转换材料加以组合的技术。例如,有人提出使用组合包含两个以上的波长转换材料的波长转换层来调整显色的颜色(日文:色味)的技术。关于该技术,由于通常粒子形态的波长转换材料的凝聚或沈淀、且各波长转换材料的发光光谱于期望的发光波长区域相抵消等原因,有时产生亮度降低及颜色不对等问题。为解决这种问题,有人提出使波长转换材料偏置的技术(专利文献1)。然而,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波长转换材料的配置的控制极为困难,离工业上实用性相当远。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25950号小册子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而完成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具有高亮度、优异的色相及高显色性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学构件。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构件依次具有第1阻隔层、第1波长转换层、第2波长转换层及第2阻隔层,该第1波长转换层包含基质及第1波长转换材料,该第1波长转换材料分散于该基质中且具有规定的发光中心波长,该第2波长转换层包含基质及第2波长转换材料,该第2波长转换材料分散于该基质中且具有与该第1波长转换材料不同的发光中心波长。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波长转换材料及上述第2波长转换材料中的一者于515nm~550nm范围的波长带中具有发光中心波长,另一者于605nm~650nm范围的波长带中具有发光中心波长。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波长转换材料及上述第2波长转换材料为量子点。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构件于上述第1波长转换层与上述第2波长转换层之间还具有第3阻隔层。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波长转换层及上述第2波长转换层分别包含经有机化处理的层状硅酸盐。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波长转换层及上述第2波长转换层的换算成厚度50μm的水蒸气透过率为100g/(m2.天)以下。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波长转换层及上述第2波长转换层的基质为粘合剂。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粘合剂包含选自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异丁烯系聚合物及其组合的橡胶系聚合物。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构件于上述第1阻隔层或上述第2阻隔层的外侧还具有反射型偏振片。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构件于上述反射型偏振片与上述第1阻隔层或上述第2阻隔层之间还具有折射率为1.30以下的低折射率层。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构件于上述反射型偏振片与上述第1阻隔层或上述第2阻隔层之间还具有至少一个棱镜片。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构件于上述反射型偏振片的与上述第1阻隔层或上述第2阻隔层相反一侧,还具有包含吸收型偏振片的偏振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态样,提供一种背光单元。该背光单元具有光源及上述的光学构件,该光学构件配置在该光源的视觉辨认侧。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光源发出蓝色~紫外区域的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态样,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液晶单元;视觉辨认侧偏振板,其配置于该液晶单元的视觉辨认侧;背面侧偏振板,其配置于该液晶单元的与视觉辨认侧相反一侧;及上述的光学构件,其配置于该背面侧偏振板的外侧。基于另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液晶单元;偏振板,其配置于该液晶单元的视觉辨认侧;及上述的光学构件,其配置于该液晶单元的与视觉辨认侧相反一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于具有阻隔层与波长转换层的光学构件中,通过形成两个波长转换层作为波长转换层,并分别导入具有不同发光中心波长的波长转换材料,而可获得能够实现具有高亮度、优异色相及高显色性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学构件。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构件的概略剖面图。图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构件的概略剖面图。图3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构件的概略剖面图。图4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构件的概略剖面图。图5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构件的概略剖面图。图6是可用于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构件的反射型偏振片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图7是比较自实施例1及比较例1的光学构件提取的光的光谱并示出的图。具体实施方式A.光学构件的整体构成首先,关于光学构件的整体构成,参照附图说明代表性的实施方式。于各附图中,相同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符号,省略重复说明。另外,为了容易观看,附图中各层的厚度比例与实际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光学构件的构成要素,于B项~G项中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构件的概略剖面图。光学构件100依次具有第1阻隔层21、第1波长转换层11、第2波长转换层12及第2阻隔层22。根据需要,亦可如图示例般在第1波长转换层11与第2波长转换层12之间设置第3阻隔层23。第1波长转换层11代表性地包含基质与分散于该基质中的第1波长转换材料。同样地,第2波长转换层12代表性地包含基质与分散于该基质中的第2波长转换材料。第1波长转换材料及第2波长转换材料分别具有不同的发光中心波长。例如,第1波长转换材料及第2波长转换材料中的一者优选于515nm~550nm范围的波长带中具有发光中心波长,另一者优选于605nm~650nm范围的波长带中具有发光中心波长。即,一者可被激发光(于本专利技术中,为来自背光光源的光)激发,发出绿色光,另一者可发出红色光。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第1波长转换层11亦可包含可发出绿色光的波长转换材料、第2波长转换层12亦可包含可发出红色光的波长转换材料;第1波长转换层11亦可包含可发出红色光的波长转换材料、第2波长转换层12亦可包含可发出绿色光的波长转换材料。如此,通过设置两个以上的波长转换层,并分别导入具有不同发光中心波长的波长转换材料,从而可获得:能够实现防止红色光与绿色光、及绿色光与蓝色光的混色的、具有非常优异的颜色及高显色性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学构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1波长转换层,除了第1波长转换材料外,亦可还包含其他波长转换材料。同样地,关于第2波长转换层,除了第2波长转换材料外,亦可还包含其他波长转换材料。其他波长转换材料的种类、发光中心波长、数量、组合等,可根据目的、所期望的特性等而适当地设定。作为波长转换材料,可采用任意适当的构成。例如,波长转换材料可为量子点亦可为荧光体。于一实施方式中,第1波长转换材料及第2波长转换材料可均为量子点。于另一实施方式中,第1波长转换材料或第2波长转换材料中的一者可为量子点、另一者可为荧光体。例如,第1波长转换材料可为量子点,第2波长转换材料可为荧光体。于又一实施方式中,第1波长转换材料及第2波长转换材料可均为荧光体。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基质为树脂膜。于另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基质为粘合剂。在基质为粘合剂的情况下,第1阻隔层21或第2阻隔层22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构件,依次具有第1阻隔层、第1波长转换层、第2波长转换层及第2阻隔层,该第1波长转换层包含基质及第1波长转换材料,该第1波长转换材料分散于该基质中且具有规定的发光中心波长,该第2波长转换层包含基质及第2波长转换材料,该第2波长转换材料分散于该基质中且具有与该第1波长转换材料不同的发光中心波长。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18 JP 2016-0561771.一种光学构件,依次具有第1阻隔层、第1波长转换层、第2波长转换层及第2阻隔层,该第1波长转换层包含基质及第1波长转换材料,该第1波长转换材料分散于该基质中且具有规定的发光中心波长,该第2波长转换层包含基质及第2波长转换材料,该第2波长转换材料分散于该基质中且具有与该第1波长转换材料不同的发光中心波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构件,其中,所述第1波长转换材料及所述第2波长转换材料中的一者于515nm~550nm范围的波长带中具有发光中心波长,另一者于605nm~650nm范围的波长带中具有发光中心波长。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构件,其中,所述第1波长转换材料及所述第2波长转换材料为量子点。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构件,其于所述第1波长转换层与所述第2波长转换层之间还具有第3阻隔层。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构件,其中,所述第1波长转换层及所述第2波长转换层分别包含经有机化处理的层状硅酸盐。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构件,其中,所述第1波长转换层及所述第2波长转换层的换算成厚度50μm的水蒸气透过率为100g/(m2.天)以下。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构件,其中,所述第1波长转换层及所述第2波长转换层的基质为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恒三吉川贵博细川和人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