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轮毂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轮毂。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降低由轮胎空气室内的气柱共鸣引起的路面噪声的轮毂,提出了多种设置有具有经由连通孔与轮胎空气室连通的副气室的亥姆霍兹共振器(副气室部件)的构造。副气室部件具备主体部,该主体部在内侧具有副气室,且沿轮毂的周向较长地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主体部的上表面侧形成有朝向下表面侧凹陷的多个上侧凸部。在主体部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多个配置在与上侧凸部对应的位置且朝向上侧凹陷的下侧凸部。对应的各上侧凸部和各下侧凸部在底部相互接合。多个上侧凸部及下侧凸部沿轮毂的周向配置有两列。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7449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由于轮毂的旋转运动而针对副气室部件作用离心力时,存在在上侧凸部及下侧凸部的结合部位产生最大应力且在该结合部位容易应力集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避免针对副气室部件的结合部的应力集中的车辆用轮毂。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轮毂将作为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副气室部件安装在凹下部的外周面,该车辆用轮毂的特征在于,所述副气室部件包括:下表面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轮毂,其将作为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副气室部件安装在凹下部的外周面,该车辆用轮毂的特征在于,所述副气室部件包括:下表面部,其配置在所述凹下部的所述外周面侧;上表面部,其与所述下表面部相比配置在径向外侧;副气室,其形成在所述上表面部与所述下表面部之间;第1缘部及第2缘部,其分别在宽度方向两侧连结所述下表面部与所述上表面部,并与所述凹下部卡合;以及多个结合部,其在沿轮毂宽度方向的所述第1缘部与所述第2缘部之间,从所述上表面部及所述下表面部向所述副气室的内部凹陷,将所述上表面部与所述下表面部局部结合,各所述结合部的结合点(C1、C2)配置在轴垂直截面上的所述副气室部件的截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16 JP 2016-0520131.一种车辆用轮毂,其将作为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副气室部件安装在凹下部的外周面,该车辆用轮毂的特征在于,所述副气室部件包括:下表面部,其配置在所述凹下部的所述外周面侧;上表面部,其与所述下表面部相比配置在径向外侧;副气室,其形成在所述上表面部与所述下表面部之间;第1缘部及第2缘部,其分别在宽度方向两侧连结所述下表面部与所述上表面部,并与所述凹下部卡合;以及多个结合部,其在沿轮毂宽度方向的所述第1缘部与所述第2缘部之间,从所述上表面部及所述下表面部向所述副气室的内部凹陷,将所述上表面部与所述下表面部局部结合,各所述结合部的结合点(C1、C2)配置在轴垂直截面上的所述副气室部件的截面主轴的强轴(PA1)上。2.一种车辆用轮毂,其将作为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副气室部件安装在凹下部的外周面,该车辆用轮毂的特征在于,所述副气室部件包括:下表面部,其配置在所述凹下部的所述外周面侧;上表面部,其与所述下表面部相比配置在径向外侧;副气室,其形成在所述上表面部与所述下表面部之间;第1缘部及第2缘部,其分别在宽度方向两侧连结所述下表面部与所述上表面部,并与所述凹下部卡合;以及多个结合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神山洋一,石井克史,朴正彦,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