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85579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基板层;光源层,位于基板之上,光源层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mini LED;混光层,位于光源层远离基板层的一侧,混光层包括第一混光层,第一混光层包括多个混光结构,每个mini LED对应多个混光结构;其中,混光结构包括靠近光源层一侧的第一表面和远离光源层一侧的第二表面,在混光结构中,第一表面向远离光源层的方向凸起,和/或第二表面向靠近光源层的方向凸起。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背光整面亮度的均匀度,从而能够改善背光模组满天星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迷你LED(miniLightEmittingDiode,迷你发光二极管,即miniLED)是一种小尺寸的LED。近年来,由于可实现局部背光驱动功能,并具有高对比度、高亮等优势,得到各大厂商积极开发。miniLED应用在背光模组中可做面光源使用,无需导光板、反射片等结构,有利于背光模组厚度的减薄。miniLED作为面光源使用时,由于制作成本和工艺的限制,在相邻的miniLED之间会存在间隙。miniLED发光时,miniLED正面光强较强,呈亮区,而相邻的miniLED之间的间隙由于没有发光体,光强较弱,会呈现暗区。导致miniLED面光源实际显示时存在亮暗相间的满天星问题,影响背光模组整面均匀白画面显示效果。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显示效果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解决了提高显示效果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基板层;光源层,位于基板之上,光源层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miniLED;混光层,位于光源层远离基板层的一侧,混光层包括第一混光层,第一混光层包括多个混光结构,每个miniLED对应多个混光结构;其中,混光结构包括靠近光源层一侧的第一表面和远离光源层一侧的第二表面,在混光结构中,第一表面向远离光源层的方向凸起,和/或第二表面向靠近光源层的方向凸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任意一种背光模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在光源层之上设置混光层,混光层包括第一混光层,第一混光层包括多个混光结构,每个miniLED对应多个混光结构。混光结构能够增大miniLED的发光角度,每个miniLED对应多个混光结构,则一个miniLED发出的光线经多个混光结构后出射,增大发光角度的同时,保证光线在多个方向的出射和混光,使得出射的光线更加均匀。本专利技术的设计能够增大光源中miniLED的发光角度,从而减小miniLED的混光距离,提高光线出射后背光整面亮度的均匀度,从而能够改善背光模组满天星的问题,提高背光模组整面均匀白画面显示效果。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俯视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光线穿透第一混光层的简化光路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混光结构简化截面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微扩散结构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微扩散结构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微扩散结构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图11为图10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混光结构和凸透镜结构在基板层投影示意图图12为图10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中光线穿透混光层的光路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混光结构在基板层的正投影形状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膜层结构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膜层结构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膜层结构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膜层结构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膜层结构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膜层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如
技术介绍
中介绍,miniLED应用在背光模组中做面光源使用时,相邻的miniLED之间具有间隙,单个miniLED均作为独立的发光体,相当于背光由多个光源点构成。多个光源点发出光线后需要进行混光才能实现均匀的面光源,也即需要一定的混光距离。而为了满足现有的显示装置薄型化要求,背光结构也做的比较薄,miniLED发出的光线只能经较短距离的混光后出射。多个miniLED发出的光线没有完成均匀的混光,导致了背光出现亮暗相间的满天星问题。基于此,专利技术人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通过在背光模组中设置混光层,以减小miniLED的混光距离,改善满天星问题。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俯视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背光模组包括:基板层101、光源层102和混光层103。光源层102位于基板层101之上,光源层102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miniLED1021,可参考图4所示;混光层103,位于光源层102远离基板层101的一侧,混光层103包括第一混光层1031,第一混光层1031包括多个混光结构H,每个miniLED1021对应多个混光结构H,可参考图4中示意性的表示;其中,混光结构H包括靠近光源层102一侧的第一表面M1和远离光源层102一侧的第二表面M2,在混光结构H中,第一表面M1向远离光源层102的方向凸起,和/或第二表面M2向靠近光源层102的方向凸起。本专利技术中混光结构至少包括三种情况:图1示出了混光结构H的两个表面均凸起的情况;图2示出了混光结构H中第一表面M1向远离光源层102的方向凸起的情况;图3示出了混光结构H中第二表面M2向靠近光源层102的方向凸起的情况。在第一混光层1031中,各个混光结构H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混光结构H与凹透镜结构类似,混光结构H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继续参考图1所示,光线经过两次折射后从远离光源的第二表面M2出射时,呈发散出射,相当于增大了miniLED1021的发光角度。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光线穿透第一混光层的简化光路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不设置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层;光源层,位于所述基板层之上,所述光源层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miniLED;混光层,位于所述光源层远离所述基板层的一侧,所述混光层包括第一混光层,所述第一混光层包括多个混光结构,每个所述mini LED对应多个所述混光结构;其中,所述混光结构包括靠近所述光源层一侧的第一表面和远离所述光源层一侧的第二表面,在所述混光结构中,所述第一表面向远离所述光源层的方向凸起,和/或所述第二表面向靠近所述光源层的方向凸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层;光源层,位于所述基板层之上,所述光源层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miniLED;混光层,位于所述光源层远离所述基板层的一侧,所述混光层包括第一混光层,所述第一混光层包括多个混光结构,每个所述miniLED对应多个所述混光结构;其中,所述混光结构包括靠近所述光源层一侧的第一表面和远离所述光源层一侧的第二表面,在所述混光结构中,所述第一表面向远离所述光源层的方向凸起,和/或所述第二表面向靠近所述光源层的方向凸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微扩散结构,所述微扩散结构位于所述混光结构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扩散结构为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的凹凸结构,所述微扩散结构与所述混光结构采用相同材料制作。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涂布有散射粒子,所述散射粒子为所述微扩散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层还包括第二混光层,所述第二混光层位于所述第一混光层远离所述光源层的一侧,所述第二混光层包括多个凸透镜结构,在垂直于所述基板层的方向上,所述凸透镜结构与所述混光结构交叠设置,每一所述凸透镜结构在所述基板层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每一所述混光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宗伟郑泽源张军周荣生郑剑平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