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覃蒙斌专利>正文

一种能显示食管病变的三腔造影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5316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显示食管病变的三腔造影导管,包括总导管,还包括:设置在总导管内三个独立的造影管、导丝管和气囊充气管;其中,三个独立的造影管、导丝管和气囊充气管同时在总导管的尾部开支有导入口;导丝管头尾贯通总导管,造影管与气囊充气管在总导管前端两侧分别设有前出口。该三腔造影导管同时具有导丝管、气囊充气管及造影管三个独立管腔结构,用注射器从气囊充气管尾端的气囊充气入口给置于管头端的气囊充满气,气囊充满需要约19ml气体。气囊充气后将食管下端封闭,从造影管注入造影剂后将病变的食管完全显示,为食管病变的诊治提供治疗依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和高效,是一种帮助治疗食管病变的好工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显示食管病变的三腔造影导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具,尤其是用于消化道疾病治疗的导管。
技术介绍
食管病变是消化道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包括(1)黏膜变性性病变,比如食管癌、食管炎症、食管狭窄等;(2)黏膜缺损性病变,比如各种原因导致的食管气管瘘、食管纵隔瘘等。目前诊断食管病变主要依靠内镜检测,但对于食管狭窄内镜无法通过的患者,内镜检查效果不佳。目前对此类患者,食管造影是唯一的检查手段,该方法为患者口服造影剂,由食管向前推进运动及造影剂自身重力作用产生相应的影像学表现。但是此法无法完全充盈食管腔,对于微小的黏膜变性性病变诊断价值有限;也无法进入食管黏膜缺损口向下的病变(如小的瘘口等),对于判断食管瘘口的部位和大小效能不佳。对于此类患者,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内镜治疗,术前评估的难度极大,勉强进行相关治疗效果不确定。因此,寻找一种能使食管黏膜完全显影的手段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显示食管病变的三腔造影导管,能将食管黏膜完全显影,为食管病变的诊治提供新的有力的工具。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能显示食管病变的三腔造影导管,包括总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总导管内三个独立的造影管、导丝管和气囊充气管;其中,三个独立的造影管、导丝管和气囊充气管同时在总导管的尾部开支有导入口;导丝管头尾贯通总导管,造影管与气囊充气管在总导管前端两侧分别设有前出口。导丝管的直径最大,造影管与充气管的直径次之。以上结构的能显示食管病变的三腔造影导管,同时具有导丝管、气囊充气管及造影管三个独立管腔结构,在内镜的监视及引导下,将导丝体外部分的尾端插入导丝管的头端,并由管尾端引出,使导丝管沿着导丝引导通过内镜活检孔道进入上消化道预定位置。用注射器从气囊充气管尾端的气囊充气入口给置于管头端的气囊充满气,气囊充满需要约19ml气体。气囊充气后将食管下端封闭,从造影管注入造影剂后将病变的食管完全显示,为食管病变的诊治提供治疗依据。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和高效,是一种帮助治疗食管病变的好工具。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沿A-A剖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在图中,导丝入口1,气囊充气出口2,造影剂出口3,总导管4,造影管5,导丝管6,气囊充气管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一起来看,图2是图1中沿A-A剖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从图中可知,它包括总导管4,还包括:设置在总导管4内三个独立的造影管5、导丝管6和气囊充气管7;其中,三个独立的造影管5、导丝管6和气囊充气管7同时在总导管4的尾部开支有导入口;导丝管6头尾贯通总导管4,造影管5与气囊充气管7在总导管4前端两侧分别设有造影管前出口3、气囊充气管前出口2。导丝管的直径最大,造影管与充气管的直径次之。总导管4、造影管5、导丝管6和气囊充气管7均为橡胶/塑料制品。在实际需要中,总导管4直径为3.2mm,全长1.8m,同时包含有导丝管6、气囊充气管7及造影管5三个相互独立的管腔结构,三个管腔同时开支设口于导管尾部。导丝管6贯通总导管4,内径为1mm,能通过最大直径为0.9mm的导丝,并能通过交换法将导丝留置于所需消化道内。其中,导丝为一条金属制软质导丝,一般长度为450cm,作用为通过内镜活检孔道置入所需腔道内,通过导丝保持不动,内镜后退的交换法将内镜从消化道中退出,而导丝留置在消化道内。气囊充气管7内径为0.8mm,头端连接有一可充气扩大气囊,图中未画出,入气口开在气囊中部,气囊为球形,气囊在未充气前自然收缩附在该造影管腔外面,位于距总导管4头端的1cm处,充满气后最大直径为3cm。其中,气囊由可伸缩的橡胶/塑料制成,可充气扩张,抽气后能缩小贴合于管腔表面,作用是通过气囊将所在消化道腔堵塞,避免造影剂流入远端消化道。造影管5内径为0.8mm,出口设于头端距气囊充气开口3cm处,开口大小为3mm×3mm。其中,造影指的是在X线透视下,通过注入不透X线的溶液将消化道显示出来的过程。本专利技术的使用方法为:(1)在内镜的监视及引导下,将导丝送至人体上消化道预定位置并留置;(2)将体外导丝的尾端插入总导管4头端的导丝管6导丝入口1,并由导丝管6尾端引出,使导丝管6沿着导丝引导通过内镜活检孔道进入上消化道预定位置;(3)用注射器通过气囊充气管7尾端的气囊充气入口,对气囊充气管7头端的气囊充气,气囊充满需要约19ml气体,气囊满充气后将食管下端封闭;(4)通过造影管5尾端的造影剂管腔口注入造影剂,造影剂从造影剂出口3流出,附着在食管的表面上,即可显示气囊上方食管病变情况。供医生治疗参考。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造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能显示食管病变的三腔造影导管,包括总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总导管内三个独立的造影管、导丝管和气囊充气管;其中,三个独立的造影管、导丝管和气囊充气管同时在总导管的尾部开支有导入口;导丝管头尾贯通总导管,造影管与气囊充气管在总导管前端两侧分别设有前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显示食管病变的三腔造影导管,包括总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总导管内三个独立的造影管、导丝管和气囊充气管;其中,三个独立的造影管、导丝管和气囊充气管同时在总导管的尾部开支有导入口;导丝管头尾贯通总导管,造影管与气囊充气管在总导管前端两侧分别设有前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腔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导丝管的直径最大,造影管与充气管的直径次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腔造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杰安刘诗权覃蒙斌覃俭福彭鹏
申请(专利权)人:覃蒙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