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流道结构和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3323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8: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液冷流道结构和电池包,用于电池包的液冷流道结构包括:筒体,筒体的外表面与电池包接触,筒体内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沿筒体的径向相邻设置,其中,筒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冷却液由第一端流入第一流道,并从第一流道流入第二流道,最后冷却液由第一端从第二流道内流出。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冷流道结构,筒体中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形成双层自回路结构,能够使液冷流道结构自身的温度更加均匀,进而能够使电池包温度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冷流道结构和电池包
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冷流道结构以及一种电池包。
技术介绍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温度影响着动力电池的性能,而液冷流道的结构直接决定了动力电池的散热效果和安全。现有技术中,单层口琴管式的液冷流道结构较为常用,但是单层口琴管长度过长,导致随着液体流动方向温度相差逐渐增加,容易导致电池包内温度不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流道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液冷流道结构的电池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液冷流道结构,用于电池包,包括:筒体,筒体的外表面与电池包接触,筒体内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沿筒体的径向相邻设置,其中,筒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冷却液由第一端流入第一流道,并从第一流道流入第二流道,最后冷却液由第一端从第二流道内流出。本方案中,筒体中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形成双层自回路结构,能够使液冷流道结构自身的温度更加均匀,进而能够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流道结构,用于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0),所述筒体(10)的外表面与所述电池包接触,所述筒体(10)内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30)和第二流道(20),所述第一流道(30)与所述第二流道(20)沿所述筒体(10)的径向相邻设置,其中,所述筒体(10)具有第一端(103)和第二端(104),冷却液由所述第一端(103)流入所述第一流道(30),并从所述第一流道(30)流入所述第二流道(20),最后冷却液由所述第一端(103)从所述第二流道(20)内流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流道结构,用于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0),所述筒体(10)的外表面与所述电池包接触,所述筒体(10)内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30)和第二流道(20),所述第一流道(30)与所述第二流道(20)沿所述筒体(10)的径向相邻设置,其中,所述筒体(10)具有第一端(103)和第二端(104),冷却液由所述第一端(103)流入所述第一流道(30),并从所述第一流道(30)流入所述第二流道(20),最后冷却液由所述第一端(103)从所述第二流道(20)内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30)包括多个第一通道(301),所述第二流道(20)包括多个第二通道(201),其中,所述第一流道(30)与所述第二流道(20)截面的形状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三角形、多边形、椭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均热板(40),设于所述筒体(10)内,所述均热板(40)将所述第一流道(30)和所述第二流道(20)隔开;多个肋板(50),所述肋板(50)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筒体(10)的内壁以及所述均热板(40)抵接,所述肋板(50)、所述均热板(40)以及所述筒体(10)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通道(301)和所述第二通道(20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通道(301)均匀排布;和/或多个所述第二通道(201)均匀排布。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冲王小龙盛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