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多用途光纤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1494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多用途光纤传感器属于光纤传感器技术领域。其主要结构有泵浦源(1)、光波分复用器(2)、掺铒光纤(3)等,本发明专利技术用正弦信号作为调制信号,不会产生高频干扰,具有工作更可靠、传感精度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用途光纤传感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光纤传感器的
,特别涉及一种多用途光纤传感器。
技术介绍
布拉格光纤光栅(FBG)因具有抗电磁干扰、耐化学腐蚀、传输损耗小、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传感
尤其在微应力检测、恶劣环境的温度探测等方面,光纤传感器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温度或应力的非常微小的变化,布拉格光纤光栅均能敏感地探测出来,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另一方面在恶劣环境如潮湿、强电磁干扰条件下,布拉格光纤光栅不易损坏,工作性能不受影响,且信号传输不受干扰。这些优点使得布拉格光纤光栅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桥梁、隧道以及建筑物结构的微应力变化监测、矿井温度安全监测等重要安全生产场所。与本专利技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大连理工大学李宏的硕士学位论文《分布式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解调技术的研究》,该文献提供了一种基于非平衡马赫泽德尔干涉法解调技术的布拉格光纤光栅应力传感系统(参见该文献的第5页图1.4),该光纤传感系统采用马赫泽德尔干涉原理,在干涉仪两臂中的其中一臂上利用压电陶瓷(PZT)提供的调制信号改变该臂的长度,从而改变干涉仪输出光强,干涉仪输出光强随PZT调制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用途光纤传感器,其结构有,泵浦源(1)与光波分复用器(2)的980nm端相连,光波分复用器(2)的1550nm端与缠绕在第一压电陶瓷(12)上的光纤的一端相连,缠绕在第一压电陶瓷(11)上的光纤的另一端与第一光隔离器(10)的输入端相连,第一压电陶瓷(11)的控制端与第一PZT驱动电路(12)的输出端口相连,第一PZT驱动电路(12)的输入端与数模转换电路(13)的输出端口相连,数模转换电路(13)的输入端口与单片机(18)相连;第一光隔离器(10)的输出端与光滤波器(9)的光输入端相连,光滤波器(9)的电控制端与单片机(18)相连,光滤波器(9)的光输出端与光环形器(7)的第一端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用途光纤传感器,其结构有,泵浦源(1)与光波分复用器(2)的980nm端相连,光波分复用器(2)的1550nm端与缠绕在第一压电陶瓷(12)上的光纤的一端相连,缠绕在第一压电陶瓷(11)上的光纤的另一端与第一光隔离器(10)的输入端相连,第一压电陶瓷(11)的控制端与第一PZT驱动电路(12)的输出端口相连,第一PZT驱动电路(12)的输入端与数模转换电路(13)的输出端口相连,数模转换电路(13)的输入端口与单片机(18)相连;第一光隔离器(10)的输出端与光滤波器(9)的光输入端相连,光滤波器(9)的电控制端与单片机(18)相连,光滤波器(9)的光输出端与光环形器(7)的第一端口相连,光环形器(7)的第二端口与布拉格光栅组(8)的一端相连,光环形器(7)的第三端口与第一光耦合器(5)的输入端相连,第一光耦合器(5)的90%输出端与第二光隔离器(4)的输入端相连,第二光隔离器(4)的输出端与掺铒光纤(3)的一端相连,掺铒光纤(3)的另一端与光波分复用器(2)的公共端相连;第一光耦合器(5)的10%输出端输出与第二光耦合器(6)的输入端相连,第二光耦合器(6)的一个输出端与第三光耦合器(24)的一个输入端相连,第二光耦合器(6)的另一个输出端与缠绕在第二压电陶瓷(23)上的光纤的一端相连,缠绕在第二压电陶瓷(23)上的光纤的另一端与第三光耦合器(24)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第三光耦合器(24)的输出端与光电转换电路(25)的输入端相连;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光电转换电路(25)的输出端与函数变换电路(26)的输入端相连,函数变换电路(26)的输出端与自适应幅度归一电路(27)的一个输入端相连,基准电压电路(29)的输出端与自适应幅度归一电路(27)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自适应幅度归一电路(27)的输出端与相位比较电路(28)的一个输入端相连;可控频率源(21)的频率输出端与单片机(18)相连,信号输出端与相位比较电路(28)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还与第二PZT驱动电路(22)的输入端相连,相位比较电路(28)的输出端与单片机(18)相连,第二PZT驱动电路(22)的输出端与第二压电陶瓷(23)的控制端相连;恒流源电路(15)的输出端与热敏电阻(16)相连,热敏电阻(16)与模数转换电路(17)的输入端相连,模数转换电路(17)的输出端与单片机(18)相连;单片机(18)还分别与输入按键(14)、串口通信模块(19)、显示屏(20)相连;所述的函数变换电路(26)的结构为,电容C3的一端与三角函数转换器U1的管脚12及电阻R2的一端相连,电容C3的另一端作为函数变换电路(26)的输入端,记为端口ACOS_in,与光电转换电路(25)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三角函数转换器U1的管脚2、3、4、5、8、11、13接地,管脚9、10与电容C2的一端及-12V电源相连,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三角函数转换器U1的管脚6与管脚7相连,管脚16与+12V电源及电容C1的一端相连,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三角函数转换器U1的管脚1与滑动变阻器W1的滑动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1的一端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角函数转换器U1的管脚14相连,滑动变阻器W1的滑动端作为函数变换电路(26)的输出端,记为端口ACOS_out,与自适应幅度归一电路(27)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的三角函数转换器U1的型号为AD639;所述的自适应幅度归一电路(27)的结构为,电容C11的一端与电阻R21的一端及芯片U2的管脚3相连,电阻R21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1的另一端作为自适应幅度归一电路(27)的输入端,记为端口ADAPT_in,与函数变换电路(26)的端口ACOS_out相连;芯片U2的管脚1、管脚7、管脚8、管脚14均接地,管脚2与管脚4均与+5V电源相连,管脚11与管脚12相连并与电容C5的一端及+5V电源相连,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2的管脚13与电容C4的一端相连,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2的管脚9与电容C6的一端相连,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2的管脚5与电阻R20及电阻R19的一端相连,电阻R20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9的另一端与运放U8的输出端及电阻R17的一端相连,运放U8的正电源端接+5V电源,负电源端接地;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电阻R15的一端及电阻R16的一端相连,并接到运放U8的反相输入端;运放U8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18的一端相连,电阻R18的另一端与+2.5V电源相连;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电容C10的一端相连,并接到运放U7的输出端;运放U7的正电源端接+5V电源,负电源端接地;电容C10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W3的一端及滑动端相连,并接到运放U7的反相输入端;运放U7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14的一端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与+2.5V电源相连;滑动变阻器W3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W2的滑动端及运放U6的输出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2的一端与电阻R11的一端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相连,并接到运放U6的反相输入端;运放U6的正电源端接+5V电源,负电源端接地;运放U6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12的一端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2.5V电源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另一端及电阻R7的一端相连,并接到运放U5的输出端;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汝玉星杨忠岗孙茂强于广安毕琳旭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