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81399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水系统,包括:背压汽轮机,具有进汽口和排汽口;给水泵,具有第一进水端和第一出水端,背压汽轮机驱动给水泵;电动给水泵,具有第二进水端和第二出水端,第二出水端和第一出水端同锅炉的进水口连通,第一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端连通;换热器,包括相互进行换热的汽路和水路,从背压汽轮机排汽口排出的汽体进入汽路,通过换热器冷凝形成的凝结水水通过疏水泵进入水路,并从水路流至第一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端。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汽水系统运行经济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水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煤化工热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水系统。
技术介绍
一般发电厂都采用凝汽式机组,只生产电能向用户供电。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用热则由特设的工业锅炉及采暖锅炉房单独供应。这种能量生产方式称为热、电分产。从能源利用效果考虑,热电分产对能源使用很不合理:一方面热功转换过程(凝汽式机组发电)必然产生低品位热能损失(汽机排汽在冷源中放热),另一方面让高品位热能(锅炉提供的蒸汽热量)贬值地用于低品位供热。在热电厂中则采用供热式机组,除了供应电能以外,同时还利用作过功(即发了电)的汽轮机抽汽或排汽来满足生产和生活上所需热量,这种能量生产方式称为热电联产。各自备热电厂大多采用母管制系统,各压力等级蒸汽管网级数较多,基本都有4.2、1.1、0.5MPa等各等级蒸汽管网,配备相应的抽汽汽轮发电机组和各压力等级减温减压器向各等级蒸汽管网供汽,满足各等级蒸汽用汽设备需求。由于系统容量和抽汽汽轮机配置问题,各热电厂4.2、1.1MPa蒸汽基本是机组抽汽供应,蒸汽梯级利用充分,运行经济性较好,但0.5MPa等级蒸汽梯级利用不充分,运行经济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大部分热电厂0.5MPa蒸汽通过1.1/0.5减温减温器生产,运行经济性差,其经济性提高空间巨大;少部分热电厂0.5MPa蒸汽通过汽动透平和1.1/0.5减温减温器协调配合生产,经济性相对于单独采用1.1/0.5减温减温器的供汽方式有很大提高。冬季时,0.5MPa蒸汽参与供热,但夏季时由于不需要进行供热,0.5MPa等级蒸汽负荷(需求量)明显下降,尤其是北方供暖地区,相关汽动透平设备受排汽负荷限制无法运行,因此运行经济性明显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汽水系统运行经济性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水系统,包括:背压汽轮机,具有进汽口和排汽口;汽动给水泵,具有第一进水端和第一出水端,背压汽轮机驱动汽动给水泵;电动给水泵,具有第二进水端和第二出水端,第二出水端和第一出水端同锅炉的进水口连通,第一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端连通;换热器,包括相互进行换热的汽路和水路,从排汽口排出的汽体进入汽路,经过换热器冷凝形成的水进入水路,并从水路流至第一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端。进一步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以及第二换热器,汽路包括位于第一换热器内的第一汽路以及位于第二换热器内的第二汽路,水路包括位于第一换热器内的第一水路以及位于第二换热器内的第二水路,从排汽口排出的蒸汽一部分进入第一汽路,另一部分进入第二汽路,汽路还包括位于第二换热器内第三汽路,从第一汽路排出的高温凝结水排入第三汽路内,经过第二汽路以及第三汽路冷凝形成的水通过疏水泵进入第二水路以及第一水路流向汽动给水泵和电动给水泵。进一步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一管道,第一管道的第一端和第二汽路与第三汽路的出口连通;补水管,与第二水路的进口连通以向第二水路补充除盐水,第一管道的第二端与补水管连通。进一步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管道,连通第一水路与第二水路;第三管道,连通第一水路与汽动给水泵和电动给水泵;第一进汽管,包括第一主管以及与第一主管连通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排汽口与第一主管连通,第一支管与第一汽路连通,第二支管与第二汽路连通。进一步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三支管,第三支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管道连通,第三支管的第二端与第三管道连通,第三支管上设置有第一关断阀,第三支管的第一端与第一水路的进口之间的第二管道上,第三支管的第二端与第一水路的出口之间的第三管道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关断阀;第四支管,第四支管的第一端与补水管连通,第四支管的第二端与第二管道连通,第四支管上设置有第三关断阀,第四支管的第一端与第一管道的第二端之间的补水管上设置有第四关断阀和止回阀,第二水路的出口与第四支管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五关断阀。进一步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六关断阀,设置在第一支管上;第七关断阀,设置在第二支管上。进一步地,汽水系统还包括:高压除氧器,第三管道被高压除氧器分隔为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通过高压除氧器的水路连通。进一步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进汽管,第二进汽管内汽体压力大于第一进汽管内汽体压力,第二进汽管包括第二主管以及与第二主管连通的第五支管和第六支管,第五支管与高压除氧器的汽路连通,第六支管与背压汽轮机的进汽口连通。进一步地,汽水系统还包括:疏水扩容器以及疏水箱,疏水扩容器、疏水箱以及疏水泵依次连通并设置在第一管道上,疏水扩容器靠近第一管道的第一端。进一步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七支管,第七支管的第一端与第一管道连通,且位于疏水泵以及第一管道的第二端之间,第七支管的第二端与高压除氧器的水路连通。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汽水系统包括换热器,换热器包括相互进行换热的汽路和水路,经过汽路冷凝形成的水进入水路,并从水路流至第一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端。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换热器能够将蒸汽凝结成水,输送至给水泵和电动给水泵,最终进入锅炉,因此,当夏季时,可以将背压汽轮机排出的蒸汽送至换热器中,从而使得背压汽轮机排出的蒸汽能够得到利用。故,相关的汽动给水泵由于不再受排汽负荷限制而能够运行,从而大大提高运行的经济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汽水系统运行经济性差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水系统的实施例的流程图;图2示出了图1的汽水系统的A处的放大图;图3示出了图1的汽水系统的B处的放大图;图4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汽水系统的流程图;以及图5示出了图4的汽水系统的增加汽动给水泵后的流程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锅炉;10、背压汽轮机;11、进汽口;12、排汽口;20、汽动给水泵;21、第一进水端;22、第一出水端;30、电动给水泵;31、第二进水端;32、。第二出水端;40、换热器;41、第一换热器;411、第一汽路;412、第一水路;42、第二换热器;421、第二汽路;422、第二水路;423、第三汽路;50、第一管道;60、补水管;70、第二管道;80、第三管道;81、第一管段;82、第二管段;90、第一进汽管;91、第一主管;92、第一支管;93、第二支管;100、第三支管;110、第一关断阀;120、第二关断阀;130、第四支管;140、第三关断阀;150、第四关断阀;160、第六关断阀;170、第七关断阀;180、高压除氧器;190、第二进汽管;191、第二主管;192、第五支管;193、第六支管;200、疏水扩容器;230、疏水箱;240、疏水泵;250、第七支管;260、第五关断阀。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汽水系统包括:背压汽轮机10、汽动给水泵20、电动给水泵30以及换热器40。其中,背压汽轮机10具有进汽口11和排汽口12。汽动给水泵20具有第一进水端21和第一出水端22,背压汽轮机10驱动汽动给水泵20。电动给水泵30具有第二进水端31和第二出水端32,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水系统,包括:背压汽轮机(10),具有进汽口(11)和排汽口(12);汽动给水泵(20),具有第一进水端(21)和第一出水端(22),所述背压汽轮机(10)驱动所述汽动给水泵(20);电动给水泵(30),具有第二进水端(31)和第二出水端(32),所述第二出水端(32)和所述第一出水端(22)同锅炉(1)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端(21)和所述第二进水端(31)连通;换热器(40),包括相互进行换热的汽路和水路,从所述排汽口(12)排出的汽体进入所述汽路,经过所述换热器(40)冷凝形成的水进入所述水路,并从所述水路流至所述第一进水端(21)和所述第二进水端(3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水系统,包括:背压汽轮机(10),具有进汽口(11)和排汽口(12);汽动给水泵(20),具有第一进水端(21)和第一出水端(22),所述背压汽轮机(10)驱动所述汽动给水泵(20);电动给水泵(30),具有第二进水端(31)和第二出水端(32),所述第二出水端(32)和所述第一出水端(22)同锅炉(1)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端(21)和所述第二进水端(31)连通;换热器(40),包括相互进行换热的汽路和水路,从所述排汽口(12)排出的汽体进入所述汽路,经过所述换热器(40)冷凝形成的水进入所述水路,并从所述水路流至所述第一进水端(21)和所述第二进水端(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40)包括第一换热器(41)以及第二换热器(42),所述汽路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41)内的第一汽路(41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42)内的第二汽路(421),所述水路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41)内的第一水路(412)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42)内的第二水路(422),从所述排汽口(12)排出的蒸汽一部分进入所述第一汽路(411),另一部分进入所述第二汽路(421),所述汽路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42)内第三汽路(423),从所述第一汽路(411)排出的高温凝结水排入所述第三汽路(423)内,经过所述第二汽路(421)以及所述第三汽路(423)冷凝形成的水通过疏水泵(240)进入所述第二水路(422)以及第一水路(412)流向所述汽动给水泵(20)和所述电动给水泵(3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一管道(50),所述第一管道(50)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汽路(421)与第三汽路(423)的出口连通;补水管(60),与所述第二水路(422)的进口连通以向所述第二水路(422)补充除盐水,所述第一管道(50)的第二端与所述补水管(60)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管道(70),连通所述第一水路(412)与所述第二水路(422);第三管道(80),连通所述第一水路(412)与所述汽动给水泵(20)和所述电动给水泵(30);第一进汽管(90),包括第一主管(91)以及与所述第一主管(91)连通的第一支管(92)和第二支管(93),所述排汽口(12)与所述第一主管(91)连通,所述第一支管(92)与所述第一汽路(411)连通,所述第二支管(93)与所述第二汽路(421)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平赵为民李明直新牛占权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神华新疆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