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双层绝缘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9839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5: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折叠双层绝缘片,包括第一粘胶层,以及大小一致且均为矩形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为网格状;所述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其中一面通过所述第一粘胶层与第一绝缘层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上分别设置有折痕,所述折痕与待封装裸电池的每条棱边的位置对应。能够获取更好绝缘效果,同时兼具良好散热效果;能够省去封装设备的成本,同时简化封装过程;进一步的,还具有封装过程易于操作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叠双层绝缘片
本技术涉及绝缘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双层绝缘片。
技术介绍
目前,在裸电池进行绝缘封装的过程中,大多通过特定的装配结构将平整的绝缘片弯折后与裸电池压紧贴合实现,这无疑增加了装配结构的成本。若能提供一种无须依靠特定的装配结构便可实现裸电池的绝缘封装的绝缘片,将显著降低电池生产成本,同时方便作业人员的封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折叠的双层绝缘片,装配便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折叠双层绝缘片,包括第一粘胶层、以及大小一致且均为矩形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为网格状;所述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其中一面通过所述第一粘胶层与第一绝缘层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上分别设置有折痕,所述折痕与待封装裸电池的每条棱边的位置对应。其中,所述折痕为竖向折痕;所述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通过所述竖向折痕划分形成顺序排列的第一区片、第二区片、第三区片、第四区片、第五区片、第六区片以及第七区片;所述第一区片或第七区片上装设有第二粘胶层。其中,还包括第一离型膜;所述第二粘胶层的其中一粘接面与所述第一区片或第七区片粘接,另一粘接面粘接有第一离型膜,所述第一离型膜的边缘部设置有超出于第二粘胶层边界的手撕部。其中,还包括第三粘胶层和第二离型膜;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另一面通过所述第三粘胶层与所述第二离型膜粘接。其中,所述第二绝缘层上设置有均布的矩形网孔、圆形网孔或菱形网孔。其中,所述网孔的密度为2-10个每平方厘米。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为PC绝缘片或PET绝缘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双层结构的绝缘片,内层为网格状,有利于电池散热的同时,又能获取加倍的绝缘效果;绝缘片上对应待封装裸电池的每条棱边设置折痕,能在不动用特定封装装置的情况下,依据折痕适当弯折双层绝缘片便可紧密包裹裸电池的侧表面,从而省去封装装置的成本投入,同时降低封装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可折叠双层绝缘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可折叠双层绝缘片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可折叠双层绝缘片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可折叠双层绝缘片;2、第一粘胶层;3、第一绝缘层;4、第二绝缘层;5、折痕;6、第一区片;7、第二区片;8、第三区片;9、第四区片;10、第五区片;11、第六区片;12、第七区片;13、第二粘胶层;14、第一离型膜;15、手撕部;16、第三粘胶层;17、第二离型膜。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双层结构的绝缘片,内层为网格状,能够获取更好绝缘效果,同时兼具良好散热效果;绝缘片上对应待封装裸电池的每条棱边设置折痕,省去封装设备的成本,同时简化封装过程。请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折叠双层绝缘片,包括第一粘胶层、以及大小一致且均为矩形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为网格状;所述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其中一面通过所述第一粘胶层与第一绝缘层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上分别设置有折痕,所述折痕与待封装裸电池的每条棱边的位置对应。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双层结构的绝缘片,内层为网格状,能获取加倍的绝缘效果,且能良好散热;绝缘片上对应待封装裸电池的每条棱边设置折痕,能在不动用特定封装装置的情况下,依据折痕适当弯折双层绝缘片便可紧密包裹裸电池的侧表面,从而省去封装装置的成本投入,同时降低封装难度。请参照图2,进一步的,所述折痕为竖向折痕;所述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通过所述竖向折痕划分形成顺序排列的第一区片、第二区片、第三区片、第四区片、第五区片、第六区片以及第七区片;所述第一区片或第七区片上装设有第二粘胶层。由上述描述可知,对应最常见的块状裸电池,通过竖向折痕划分得到与块状裸电池的各个侧面在形状和面积大小上完全一致的第一区片至第七区片,从而实现依据竖向折痕对绝缘片进行适当弯折后,便可一一对应电池各个侧面的紧密、贴合地包覆住裸电池的外侧表面,最后只需将第七区片与第一区片粘合,便可完成裸电池外侧表面的绝缘封装,而无需动用到特定的封装装置;且封装过程操作便捷。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离型膜;所述第二粘胶层的其中一粘接面与所述第一区片或第七区片粘接,另一粘接面粘接有第一离型膜,所述第一离型膜的边缘部设置有超出于第二粘胶层边界的手撕部。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有手撕部,更易于撕揭第一离型膜,方便封装的同时又能提高封装效率。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粘胶层和第二离型膜;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另一面通过所述第三粘胶层与所述第二离型膜粘接。由上述描述可知,在一优化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与裸电池接触的第二绝缘层表面整体设置粘胶层,能强化绝缘片与裸电池的连接,更不易脱离。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绝缘层上设置有均布的矩形网孔、圆形网孔或菱形网孔。由上述描述可知,可以设置不同形状的网孔。进一步的,所述网孔的密度为2-10个每平方厘米。由上述描述可知,可以设置不同的网孔密度,依据需求调节散热程度与绝缘效果之间的舍取。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绝缘层为PC绝缘片或PET绝缘片。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绝缘层使用塑胶绝缘层,能兼具绝缘性能和耐磨性能。请参照图1至图3,本技术的实施例为:一种可折叠双层绝缘片1,用于对待封装的裸电池进行其侧表面的绝缘封装,其结构包括第一粘胶层2、以及大小一致且均为矩形的第一绝缘层3和第二绝缘层4;第一绝缘层3与第二绝缘层4一一对应的完全贴合设置。其中,第一绝缘层3为PC绝缘片或PET绝缘片;所述第二绝缘层4为网格状,可以是矩形网孔、圆形网孔或菱形网孔,由于是双层绝缘片,因此网孔的密度可以依据实际场景所需的绝缘性能大小,以及散热性能进行综合考虑来选取。例如,已满足绝缘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网孔密度大一些,以获取较好的散热效果;若更侧重于绝缘性能,则可以设置较密集的网孔距离,可以灵活的配置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优选的,基于大部分的常规的裸电池绝缘要求,可以默认第二绝缘层的网孔密度为2-10个每平方厘米,优选为5个每平方厘米。其中,贴合在一起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整体,其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多条的竖向折痕5,各条的折痕5与待封装裸电池的各条棱边的位置一一对应,即对应封装后电池棱边所处的位置设置折痕,以此实现在封装过程中,双层绝缘片能沿着各竖向折痕翻折并最终形成一全围方形状的双层绝缘体结构,该双层绝缘体结构能够包围于裸电池的外围并起到电器绝缘作用;进一步的,还可以基于折痕进行折叠收纳,从而减小其占地面积。如图2所示,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对应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块状性电池结构,双层绝缘片整体将通过竖向折痕沿着双层绝缘片的一个方向划分形成顺序排列的第一区片6、第二区片7、第三区片8、第四区片9、第五区片10、第六区片11以及第七区片12;其中,第一区片6和第七区片12的组合对应块状电池的其中一个侧面,优选为窄侧面;然后第二区片7、第三区片8、第四区片9、第五区片10和第六区片11顺序对应其他的各个侧面,即第一区片6或第七区片12,加上其他所有区片的面积,与块状电池的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折叠双层绝缘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粘胶层、以及大小一致且均为矩形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为网格状;所述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其中一面通过所述第一粘胶层与第一绝缘层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上分别设置有折痕,所述折痕与待封装裸电池的每条棱边的位置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双层绝缘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粘胶层、以及大小一致且均为矩形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为网格状;所述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其中一面通过所述第一粘胶层与第一绝缘层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上分别设置有折痕,所述折痕与待封装裸电池的每条棱边的位置对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双层绝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痕为竖向折痕;所述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通过所述竖向折痕划分形成顺序排列的第一区片、第二区片、第三区片、第四区片、第五区片、第六区片以及第七区片;所述第一区片或第七区片上装设有第二粘胶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双层绝缘片,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荣富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腾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