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包括内置管、固定夹、止流夹、连接软管和连接接头组成,所述固定夹套在所述内置管的外侧,所述固定夹为双翼结构,距离所述内置管穿刺前端15cm,所述连接软管一端与所述内置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接头连接,距离内置管穿刺前端15cm处左右各设置有固定卡点,所述固定夹被两侧所述固定卡点固定。相比于一般的中心静脉导管,固定夹直接套在内置管外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固定卡点的将固定夹的位置固定,固定夹套在内置管外不会沿着内置管径向方向滑动,内置管不容易从血管滑脱,降低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滑脱中心静脉导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滑脱中心静脉导管。
技术介绍
中心静脉导管一般分为单腔、双腔、三腔以及四腔等多种型号,放置于大静脉中,对于需要长期肠外营养、抗生素注射以及止痛药注射的患者,尤其是对于周边静脉(小静脉)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可以从中心静脉导管注入。通过中心静脉导管建立良好的输液通道,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中心静脉导管一般由内置管、固定夹、止流夹、连接软管和连接接头组成,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会有两条连接软管和两个连接接头,两条连接软管通过类似Y型的连接器与内置管连接,以此类推。内置管在穿刺后放入血管内,一般固定夹的双翼上有线孔,通过线孔用线通过缝合固定在患者皮肤上,避免内置管从血管内滑脱。在临床实际使用过程中,固定夹是从中心静脉导管包中取出来,再套在圆形内置管上距离内置管穿刺前端15cm的位置,根据临床实际应用情况一般穿刺后内置管留在血管内的最长长度为15cm。由于固定夹在内置管上容易滑动,固定不够牢靠,特别是患者会翻身或发生其他肢体运动,导致内置管从血管内滑脱出来,如果医护人员未能及时发现,就会对产生安全风险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中心静脉导管容易从血管内滑脱出来的问题,提供一种内置管固定牢靠的不易滑脱的中心静脉导管。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包括内置管、固定夹、止流夹、连接软管和连接接头组成,所述固定夹套在所述内置管的外侧,所述固定夹为双翼结构,距离所述内置管穿刺前端15cm,所述连接软管一端与所述内置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接头连接,距离内置管穿刺前端15cm处左右各设置有固定卡点,所述固定夹被两侧所述固定卡点固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软管为两条或者多条,所述连接软管通过连接器与所述内置管连接相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夹的双翼上有小孔,通过所述小孔用线缝合固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夹通过粘性物质粘贴固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置管的穿刺前端附着有抗凝和抗菌材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置管外表面自穿刺前端开始标示有刻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夹固定在特定位置后,将所述固定卡点安放在所述固定夹两侧。上述中心静脉导管,固定夹被左右两侧的固定卡点固定在距离内置管穿刺前端15cm处的位置,根据临床实际应用情况,一般穿刺后内置管留在血管内的长度为15cm,由于固定卡点的位置固定,固定夹套在内置管外不会沿着内置管径向方向滑动,由此内置管不容易从血管滑脱,医护人员能够有效评估内置管的放置情况,避免内置管滑脱造成的危险。连接软管为两条或者多条时,通过连接器与内置管连接相通,多条连接软管就有多个连接接头,不同的连接接头可以输注不同药液。也就是临床中常用的双腔静脉导管、三腔静脉导管或者四腔静脉导管等。固定夹的双翼上有小孔,通过小孔用线缝合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将固定夹固定在特定位置,起到有效固定的作用。固定夹与使用者皮肤接触的一侧有粘性物质,在使用时揭开粘性物质外面的保护层,通过按压的方式将固定夹粘在特定位置,既能起到有效固定的作用,又能避免常规通过用线缝合固定的方式导致的程序复杂,提高工作效率。内置管的穿刺前端附着有抗凝或抗菌材质,可以有效防止血栓,避免出现感染情况。内置管外表面自穿刺前端开始标示有刻度,使用人员可通过外表面的刻度查看了解内置管放入血液中的长度,有效评估内置管的放置情况,避免出现内置管滑脱现象。在固定夹固定在特定位置后,再将固定卡点安放在固定夹的两侧,固定卡点可以是类似夹子以夹住的方式安放在内置管外侧,或者以可伸缩外扣的方式扣在内置管外侧,或者以胶带缠绕的方式在固定夹两侧设置卡点。在固定夹的位置固定后,再安放固定卡点,由此固定夹在内置管外侧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可调节,以适应特殊的患者的放置内置管长度的需要。附图说明图1为中心静脉导管图;110内置管,120固定卡点,130固定夹,140连接器,150止流夹,160连接软管,170连接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的中心静脉导管包括内置管110、固定夹130、止流夹150、连接软管160和连接接头170组成,所述固定夹130套在所述内置管110的外侧,所述固定夹130为双翼结构,距离所述内置管110穿刺前端15cm,所述连接软管160一端与所述内置管1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接头170连接,其特征在于,距离内置管110穿刺前端15cm处左右各设置有固定卡点120,所述固定夹130被两侧所述固定卡点120固定。相比于一般的中心静脉导管,固定夹直接套在内置管外侧,固定夹的双翼结构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由于患者会翻身或者发生其他肢体运动,固定夹就会沿着内置管的径向活动,内置管也容易从血管滑脱出来。而固定夹被左右两侧的固定卡点固定在距离内置管穿刺前端15cm处的位置,根据临床实际应用情况,一般穿刺后内置管留在血管内的长度为15cm,由于固定卡点的位置固定,固定夹套在内置管外不会沿着内置管径向方向滑动,由此内置管不容易从血管滑脱,医护人员能够有效评估内置管的放置情况,避免内置管滑脱造成的危险。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软管160为两条或者多条,所述连接软管160通过连接器140与所述内置管110连接相通。多条连接软管就有多个连接接头,不同的连接接头可以输注不同药液。也就是临床中常用的双腔静脉导管、三腔静脉导管或者四腔静脉导管等。满足患者病情需要同时输注不同药液的需求。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夹130的双翼上有小孔1302/1304,通过所述小孔1302/1304用线缝合固定。通过小孔用线缝合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将固定夹固定在特定位置,起到有效固定的作用。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夹130通过粘性物质粘贴固定。固定夹与使用者皮肤接触的一侧有粘性物质,在使用时揭开粘性物质外面的保护层,通过按压的放手将固定夹粘在特定位置,既能起到有效固定的作用,又能避免常规通过用线缝合固定的方式导致的程序复杂,提高工作效率。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内置管110的穿刺前端附着有抗凝和抗菌材质,可以有效防止血栓,避免出现感染情况。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内置管110外表面自穿刺前端开始标示有刻度,使用人员可通过外表面的刻度查看了解内置管放入血液中的长度,有效评估内置管的放置情况,避免出现内置管滑脱现象。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夹130固定在特定位置后,将所述固定卡点120安放在所述固定夹两侧。固定卡点可以是类似夹子以夹住的方式安放在内置管外侧,或者以可伸缩外扣的方式扣在内置管外侧,或者以胶带缠绕的方式在固定夹两侧设置卡点。在固定夹的位置固定后,再安放固定卡点,由此固定夹在内置管外侧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可调节,以适应特殊的患者的放置内置管长度的需要。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包括内置管、固定夹、止流夹、连接软管和连接接头组成,所述固定夹套在所述内置管的外侧,所述固定夹为双翼结构,距离所述内置管穿刺前端15cm,所述连接软管一端与所述内置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接头连接,其特征在于,距离内置管穿刺前端15cm处左右各设置有固定卡点,所述固定夹被两侧所述固定卡点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包括内置管、固定夹、止流夹、连接软管和连接接头组成,所述固定夹套在所述内置管的外侧,所述固定夹为双翼结构,距离所述内置管穿刺前端15cm,所述连接软管一端与所述内置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接头连接,其特征在于,距离内置管穿刺前端15cm处左右各设置有固定卡点,所述固定夹被两侧所述固定卡点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心静脉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软管为两条或者多条,所述连接软管通过连接器与所述内置管连接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云峰,刘灿,伍保桥,
申请(专利权)人:黄云峰,刘灿,伍保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