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罗继文专利>正文

一种肋间神经穿刺置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5803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4 2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胸部开放手术用医疗器械领域,提供了一种肋间神经穿刺置管。该肋间神经穿刺置管包括外管和与外管连接的三根内管;外管包括主管和三根支管,每根支管的一端均与主管的同一端连通,每根支管远离主管的一端设置有空心圆台型连接件,连接件的一端与支管连通,连接件的另一端套设于相应的内管,连接件垂直于支管的轴线的截面为纵截面,纵截面沿支管朝向内管组件的方向的面积依次增大;内管靠近支管的一端均设置有抵接件,抵接件与连接件的内壁形成抵接。该肋间神经穿刺置管的连接和埋置安全、简单,技术可重复,体外部分易固定;能够充分有效、安全地发挥镇痛作用,能够减少术后因疼痛控制差所致的相关并发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肋间神经穿刺置管
本技术属于胸部开放手术用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肋间神经穿刺置管。
技术介绍
胸部开放性手术作为一种侵入性的大型手术,创伤大,并且由于无法避免的肋间神经受损,患者术后疼痛剧烈,严重限制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如不愿咳嗽及深呼吸等,导致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甚至导致患者呼吸衰竭、死亡等并发症。西方国家就开放性胸部手术后镇痛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术后镇痛提出了多种方案,如: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经皮自控止痛泵、肋间神经冷冻、间断或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硬膜外镇痛、口服镇痛药物,上述一种或多种技术联合应用等。其中,肋间神经阻滞分为术中单次阻滞、术中及术后间断阻滞、持续阻滞三种方式。单次阻滞的缺点主要在于仅在术中作一次局麻药物注射,镇痛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4小时。术中及术后间断阻滞的缺点主要在于需术后反复穿刺注射局麻药物,存在引起气胸、血胸、血管内注射等风险,患者配合度及舒适感欠佳。持续肋间神经阻滞作为一种较新的镇痛方式,通过术中直视下行壁层胸膜外置管,术后持续或间断注射布比卡因阻滞肋间神经,在前期镇痛的有效性甚至超过传统的硬膜外镇痛,并且具有操作安全、简单,无需麻醉医师再次介入等优点。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用于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的装置存在着麻醉药物浪费,镇痛效果不佳,缺乏可靠固定装置,管道易发生移位或脱管。因此,技术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肋间神经穿刺置管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肋间神经穿刺置管,该肋间神经穿刺置管的连接和埋置安全、简单,技术可重复,体外部分易固定;能够充分有效、安全地发挥镇痛作用,能够减少术后因疼痛控制差所致的相关并发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优选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肋间神经穿刺置管,包括外管和与外管连接的三根内管;外管包括主管和三根支管,每根支管的一端均与主管的同一端连通,每根支管远离主管的一端设置有空心圆台型连接件,连接件的一端与支管连通,连接件的另一端套设于相应的内管,连接件垂直于支管的轴线的截面为纵截面,纵截面沿支管朝向内管组件的方向的面积依次增大;内管靠近支管的一端均设置有抵接件,抵接件与连接件的内壁形成抵接。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定位箱,定位箱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设置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三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开设有支管入口和支管出口,第三侧壁设置有与支管形状相同的定位卡槽,支管的侧壁嵌设于定位卡槽。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内管远离支管的端部呈半球型,内管远离支管的端部开设有多个微孔。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多个微孔等距间隔分布。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微孔分布于内管远离述支管的端部的1cm处。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导丝,导丝沿内管的长度方向嵌设于内管,并与内管远离支管的端部形成抵接,导丝与内管形成抵接的端部呈半球型。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导丝与内管形成抵接的端部的直径大于微孔的直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肋间神经穿刺置管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肋间神经穿刺置管,包括:外管和与外管连接的三根内管;其中,三根内管分别用于壁层胸膜埋置于切口上一肋间、埋置于切口下一肋间和埋置于手术切口所在肋间,该设置方式能够更加全面有效地起到镇痛效果;外管包括主管和三根支管,每根支管的一端均与主管的同一端连通,每根支管远离主管的一端设置有空心圆台型连接件,连接件的一端与支管连通,连接件的另一端套设于相应的内管,连接件垂直于支管的轴线的截面为纵截面,纵截面沿支管朝向内管组件的方向的面积依次增大;内管靠近支管的一端均设置有抵接件,抵接件与连接件的内壁形成抵接,该设置方式有利于内管与外管稳固连接,以提高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肋间神经穿刺置管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外管与内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肋间神经穿刺置管的部分爆炸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导丝与内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定位箱的立体图。附图标记:100-肋间神经穿刺置管;200-外管;300-内管;400-导丝;500-定位箱;310-上分支;320-下分支;330-中间分支;210-主管;220-支管;211-接口;230-连接件;340-抵接件;350-微孔;510-第一侧壁;530-第三侧壁;540-定位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肋间神经穿刺置管100,包括外管200和多根内管30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地,内管300优选为三根,包括经所述壁层胸膜埋置于切口上一肋间的上分支310、埋置于切口下一肋间的下分支320和埋置于手术切口所在肋间的中间分支330;其中,上分支310用于麻醉切口上一肋间神经;下分支320用于麻醉切口上一肋间神经;中间分支330于麻醉切口处的肋间神经。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能够达到最好的镇痛效果,作为优选地,上分支310长13-15cm,上分支310经壁层胸膜切口横行埋置于切口上一肋间隙至椎旁间隙外侧3cm;下分支320长20-22cm,下分支320经壁层胸膜切口横行埋置于切口下一肋间隙至椎旁间隙外侧3cm;中间分支330长16-18cm,中间分支330经壁层胸膜切口埋置于手术切口肋间后内侧靠近椎旁间隙处。请参阅图3,外管200包括主管210和多根支管220。支管220用于与内管30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支管220优选为三根,且分别与每根内管300相对应。每根支管220远离内管300的一端均与主管210的同一端连通,以便于管内药液的流通。主管210远离支管220的一端设置有与镇痛装置(图未示)相连接的接口211,接口211能更与镇痛装置匹配。在本实施例中,支管220与内管300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制,为了使内管300能够更加稳固地连接在支管220上,作为优选地,每根支管220远离主管210的一端设置有空心圆台型连接件230,连接件230的一端与支管220连通,连接件230的另一端套设于相应的内管300,连接件230垂直于支管220的轴线的截面为纵截面,纵截面沿支管220朝向内管300的方向的面积依次增大;为了进一步增加连接的稳固性,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地,连接件230选材为弹性件,优选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肋间神经穿刺置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200)和与所述外管(200)连接的三根内管(300);所述外管(200)包括主管(210)和三根支管(220),每根支管(220)的一端均与主管(210)的同一端连通,每根支管(220)远离所述主管(210)的一端设置有空心圆台型连接件(230),所述连接件(230)的一端与所述支管(220)连通,所述连接件(230)的另一端套设于相应的所述内管(300),所述连接件(230)垂直于所述支管(220)的轴线的截面为纵截面,所述纵截面沿所述支管(220)朝向所述内管(300)组件的方向的面积依次增大;所述内管(300)靠近所述支管(220)的一端均设置有抵接件(340),所述抵接件(340)与所述连接件(230)的内壁形成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肋间神经穿刺置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200)和与所述外管(200)连接的三根内管(300);所述外管(200)包括主管(210)和三根支管(220),每根支管(220)的一端均与主管(210)的同一端连通,每根支管(220)远离所述主管(210)的一端设置有空心圆台型连接件(230),所述连接件(230)的一端与所述支管(220)连通,所述连接件(230)的另一端套设于相应的所述内管(300),所述连接件(230)垂直于所述支管(220)的轴线的截面为纵截面,所述纵截面沿所述支管(220)朝向所述内管(300)组件的方向的面积依次增大;所述内管(300)靠近所述支管(220)的一端均设置有抵接件(340),所述抵接件(340)与所述连接件(230)的内壁形成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肋间神经穿刺置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箱(500),所述定位箱(5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510)和第二侧壁,以及设置于第一侧壁(510)和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三侧壁(530),所述第一侧壁(510)和第二侧壁分别开设有支管入口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继文刘铮
申请(专利权)人:罗继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