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BUCK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源
,尤其涉及一种BUCK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BUCK电路又称降压式变换电路,是基本的DC-DC电路之一,用于直流到直流的降压变换。现有的BUCK电路多数采用多组电源驱动,增加电源的复杂度和成本,少数采用自举升压电路OCL驱动电路,虽然降低驱动电路的复杂度,但输入电压动态范围窄、高频响应慢,降低了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输入电压范围广、电路抗干扰能力强、电路结构简单的BUCK驱动电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BUCK驱动电路,包括PWM产生电路、单电源自举升压电平转移隔离驱动电路、BUCK电路、LC滤波电路、输出电压取样电路和输出电流取样电路;所述PWM产生电路包括UC3842芯片、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6、电解质电容C1、非极性电容C2、非极性电容C6、非极性电容C11、非极性电容C12、第一接地端,所述电解质电容C1的正极端、非极性电容C2的第一端和电阻R2的第一端均与UC3842芯片的VCC端电连接,所述UC3842芯片的Vref端通过电阻R1分别电连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BUCK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PWM产生电路、单电源自举升压电平转移隔离驱动电路、BUCK电路、LC滤波电路、输出电压取样电路和输出电流取样电路;所述PWM产生电路包括UC3842芯片、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6、电解质电容C1、非极性电容C2、非极性电容C6、非极性电容C11、非极性电容C12、第一接地端,所述电解质电容C1的正极端、非极性电容C2的第一端和电阻R2的第一端均与UC3842芯片的VCC端电连接,所述UC3842芯片的Vref端通过电阻R1分别电连接UC3842芯片的RCT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第一端,所述非极性电容C6的第一端与UC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UCK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PWM产生电路、单电源自举升压电平转移隔离驱动电路、BUCK电路、LC滤波电路、输出电压取样电路和输出电流取样电路;所述PWM产生电路包括UC3842芯片、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6、电解质电容C1、非极性电容C2、非极性电容C6、非极性电容C11、非极性电容C12、第一接地端,所述电解质电容C1的正极端、非极性电容C2的第一端和电阻R2的第一端均与UC3842芯片的VCC端电连接,所述UC3842芯片的Vref端通过电阻R1分别电连接UC3842芯片的RCT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第一端,所述非极性电容C6的第一端与UC3842芯片的COMP端电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6的第二端与UC3842芯片的FB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与非极性电容C6并联连接,所述UC3842芯片的Cs端分别电连接非极性电容C11的第一端和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电解质电容C1的负极端、非极性电容C2的第二端、非极性电容C11的第二端、非极性电容C12的第二端、UC3842芯片的GND端分别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所述单电源自举升压电平转移隔离驱动电路包括光电耦合器IC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7、电阻R10、电解质电容C3、非极性电容C4、电解质电容C5、非极性电容C7、快速恢复二极管D1、快速恢复二极管D2、稳压二极管DS1、三极管Q2、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均采用PNP三极管,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5与UC3842芯片的OUT端电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7与电阻R5并联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7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三端分别电连接电阻R10的第一端、快速恢复二极管D2的正极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四端分别电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电连接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添明,江春梅,徐燎源,
申请(专利权)人:黎明职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