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补体活性检测实验用溶血素滴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7761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1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补体活性检测实验用溶血素滴定装置,包括支撑板及支撑板上固定的两竖直设置的支撑杆,两支撑杆之间设有滴定管,在滴定管出口端设有依次连接的软管与缩口式导流管,其中软管通过控制组件间歇流通,导流管出口端连通有减荡管且导流管出口贴合减荡管内壁,减荡管连通有与其形成连通器的滴加管,滴加管包括多段竖直管,相邻两竖直管之间通过圆弧管过渡连接,位于最后安装位置的竖直管下端为滴加管出口端,在滴加管出口端下方设有滴定瓶,滴定瓶通过震荡组件驱动转动与震荡。控制组件能保证溶血素滴加入羊红细胞悬液中的滴加速度,震荡组件能控制滴定瓶中羊红细胞悬液的转动、震荡频率,提高了溶血素滴定实验的重复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补体活性检测实验用溶血素滴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药用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抗补体活性检测实验用溶血素滴定装置。
技术介绍
在抗补体活性检测的实验中有一步骤是溶血素的滴定,具体步骤是将稀释之后的溶血素取一定量慢慢滴加至一定量5%的羊红细胞悬液进行混合,在37℃放置30分钟后,加入明胶巴比妥缓冲液及稀释的豚鼠补体溶液,再在37℃放置60分钟,然后进行离心分离,取上层清液进行分光光度法实验得到混合液的吸光度;在现有技术中,将溶血素滴加至羊红细胞悬液中均是通过人工操作,操作人员在滴加过程中一边控制滴加速度一边顺时针慢慢摇晃滴加瓶,人工操作很难保证溶血素的滴加速度与滴加瓶的摇晃速度,从而造成溶血素滴定实验的重复性不好;由于溶血素滴定是抗补体活性检测实验的中间实验,而在抗补体活性检测过程中必须经过最终计算结果才能得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溶血素滴定步骤中出现重复性不佳的情况,就会造成抗补体活性检测实验的重新检测,浪费抗补体活性检测实验的时间还浪费其检测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补体活性检测实验用溶血素滴定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操作溶血素滴定实验时重复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补体活性检测实验用溶血素滴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1)及支撑板(1)上固定的两竖直设置的支撑杆(6),两支撑杆(6)之间设有通过固定件与两支撑杆(6)固定平行安装的滴定管,在滴定管出口端设有依次连接的软管(12)与缩口式导流管(9),其中软管(12)通过控制组件控制间歇流通,导流管(9)出口端连通有减荡管(7)且导流管(9)出口贴合减荡管(7)内壁,减荡管(7)连通有与其形成连通器的滴加管(20),滴加管(20)包括多段竖直管,相邻两竖直管之间通过圆弧管过渡连接,位于最后安装位置的竖直管下端为滴加管(20)出口端,在滴加管(20)出口端下方设有滴定瓶(5),滴定瓶(5)通过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补体活性检测实验用溶血素滴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1)及支撑板(1)上固定的两竖直设置的支撑杆(6),两支撑杆(6)之间设有通过固定件与两支撑杆(6)固定平行安装的滴定管,在滴定管出口端设有依次连接的软管(12)与缩口式导流管(9),其中软管(12)通过控制组件控制间歇流通,导流管(9)出口端连通有减荡管(7)且导流管(9)出口贴合减荡管(7)内壁,减荡管(7)连通有与其形成连通器的滴加管(20),滴加管(20)包括多段竖直管,相邻两竖直管之间通过圆弧管过渡连接,位于最后安装位置的竖直管下端为滴加管(20)出口端,在滴加管(20)出口端下方设有滴定瓶(5),滴定瓶(5)通过震荡组件驱动转动与震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补体活性检测实验用溶血素滴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定挡块(11),定挡块(11)与一支撑杆(6)固定安装,定挡块(11)靠近软管(12)的一侧上开有贴合软管(12)外壁横截面呈弧形的安装槽(29);垂直安装槽(29)长度方向设有动切块(14)且动切块(14)一端呈贴合安装槽(29)内壁的弧状,动切块(14)滑动安装在滑动槽(13)内,滑动槽(13)通过安装件与另一支撑杆(6)固定,动切块(14)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往复运动,动切块(14)往复运动间歇将其弧状端滑动至安装槽(29)内使软管(12)间歇流通。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姣姣刘利张宝献郭心怡杨柳
申请(专利权)人:华兰生物工程重庆有限公司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