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混凝土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7487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板,包括由钢筋及包裹所述钢筋的混凝土组成的板状主体,所述板状主体的上表面包括叠合结构层,所述叠合结构层的表面具有深度为2-10mm的梳痕、压痕和/或冲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与板状主体一体的叠合结构层,实现了预制混凝土梁与现场浇筑部件之间的紧密结合,可有效避免结合部的脱落、滑动等。(*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板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们对住宅的需求 日趋迫切,建筑物的高层化、大型化和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而传统的建筑,都 是通过现场施工(例如现场浇铸混凝土框架、楼面等)完成的,不仅存在因施 工人员技术水平而导致的建筑质量风险,而且存在施工效率较低的问题。建筑工业化生产技术,是指把建筑各分部构件(例如柱、梁、楼面等)在 工厂集中生产加工,进行现场调运组装施工。采用建筑工业化作业,不仅提高 了建筑的效率,而且可最大程度改善结构精度,解决墙体开裂、渗漏等质量通 病,提高建筑性能,降低使用能耗和建造能耗,保护环境。高层、超建筑住宅多以框架结构体系为主,按部位(柱子、梁、楼板、阳 台等)选用预制混凝土复合工法为一个发展趋势。而预制混凝土部件在使用过 程中,容易出现预制混凝土部件与现场浇筑部件之间的结合不紧密,容易造成 结合部脱落、滑动等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预制混凝土部件与现浇层结 合不紧密、结合部容易脱落和滑动的缺陷,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板。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预制混凝土 板,包括由钢筋及包裹所述钢筋的混凝土组成的板状主体,所述板状主体的上表面包括叠合结构层,所述叠合结构层的表面具有深度为2-10mm的梳痕、压痕和/或冲痕。在本技术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中,所述梳痕、压痕和/或冲痕占整个叠合结构层表面面积的30%-80%。在本技术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中,所述梳痕、压痕和/或冲痕为凹槽 和/或凹点。在本技术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中,还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桁架筋,所 述桁架筋包括埋设于所述板状主体中的下弦筋、露出板状主体上表面的上弦筋 以及连接所述上弦筋和下弦筋的格构筋,所述格构筋与下弦筋的任意两个相邻 连接点及位于所述两个连接点之间的与上弦筋的连接点组成等腰三角形。在本技术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中,所述板状主体的上表面还固定有轻 质填充材料。本技术的预制混凝土板,通过与主体部分一体的叠合结构层,实现了 预制混凝土梁与现场浇筑部件之间的紧密结合,可有效避免结合部的脱落、滑 动等。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预制混凝土板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2是具有轻质填充材料的预制混凝土板的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的预制混凝土板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预制 混凝土板包括由钢筋及包裹钢筋的混凝土组成的板状主体11。该板状主体11 的下表面为光滑平面,而其上表面则包括与板状主体一体的叠合结构层12, 该叠合结构层12的表面具有深度为2-10mm的梳痕、压痕和/或冲痕。在上述叠合结构层12上,梳痕、压痕和/或冲痕占整个叠合结构层表面面 积的30%-80%。这些梳痕、压痕和/或冲痕可以凹槽,也可以为凹点。上述 梳痕、压痕可在混凝土表面初凝后使用专用的竹扫帚、专用梳子扫出,或使用 钢筋、木棒的端部拖出,而冲痕则可使用高压水枪冲出;在混凝土凝固后梳痕、 压痕和/或冲痕即形成了叠合结构层。带有上述梳痕、压痕和/或冲痕的预制叠合结构层12,可增加预制混凝土 板和现的浇叠合层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使预制混凝土板与现浇叠合层之间紧密 结合,防止受力时预制板和现浇层错位。梳痕、压痕和/或冲痕的深度是指其 顶端距离底端的距离,可以是2-10mm。通常,梳痕、压痕和/或冲痕的深度越 大,则与现浇层的结合越可靠,但板状主体ll的强度也会减弱。试验证明, 梳痕、压痕和/或冲痕的深度最佳为5mm。在上述预制混凝土板中,还可设置多根平行设置的桁架筋13。桁架筋13 包括埋设于板状主体11中的两根下弦筋、露出叠合结构层12上表面的上弦筋 以及连接上弦筋和下弦筋的格构筋。上述的上弦筋与下弦筋相互平行,且格构 筋与下弦筋的任意两个相邻连接点及位于两个连接点之间的与上弦筋的连接 点组成等腰三角形。如图2所示,为了适应大跨度的应用,还可在板状主体ll的上表面增加 轻质填充材料15。该轻质填充材料15通常具有空心结构,从而在浇筑现浇层 时可有效减少板状主体11的负载。该轻质材料15可在板状主体11尚未硬化 的状态下使用固定金属件14将其固定在板状主体11的上表面。上述预制混凝土板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首先使用钢筋及混凝土浇筑混凝 土板的板状主体(在浇筑混凝土前埋设桁架筋),并将浇筑的板状主体的表面 抹平;其次,在预制混凝土板的板状主体的表面初凝后在其上表面加工出深度 为2-10mm的梳痕、压痕和/或冲痕;最后,等待或使混凝土完全凝固,完成预 制混凝土板的制备。在混凝土凝固后,步骤S32中加工出的梳痕、压痕和/或 冲痕即行程了叠合结构层。在出货前,清扫除去表面的浮石和垃圾。在制备预制混凝土板时,还可在板状主体尚未硬化的状态下使用固定金属 件将轻质填充材料固定在板状主体的上表面,从而具有空心结构的轻质材料可 在浇筑现浇层时有效减少板状主体的负载,使预制混凝土板适用于大跨度的场合。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 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 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预制混凝土板,包括由钢筋及包裹所述钢筋的混凝土组成的板状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主体的上表面包括叠合结构层,所述叠合结构层的表面具有深度为2-10mm的梳痕、压痕和/或冲痕。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梳痕、压痕 和/或冲痕占整个叠合结构层表面面积的30%-80%。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梳痕、压痕 和/或冲痕为凹槽和/或凹点。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多根平行设置的桁架筋,所述桁架筋包括埋设于所述板状主体中的下弦筋、 露出板状主体上表面的上弦筋以及连接所述上弦筋和下弦筋的格构筋,所述格 构筋与下弦筋的任意两个相邻连接点及位于所述两个连接点之间的与上弦筋 的连接点组成等腰三角形。5、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其特征在于,所述 板状主体的上表面还固定有轻质填充材料。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板,包括由钢筋及包裹所述钢筋的混凝土组成的板状主体,所述板状主体的上表面包括叠合结构层,所述叠合结构层的表面具有深度为2-10mm的梳痕、压痕和/或冲痕。本技术通过与板状主体一体的叠合结构层,实现了预制混凝土梁与现场浇筑部件之间的紧密结合,可有效避免结合部的脱落、滑动等。文档编号E04C2/32GK201202214SQ20082009361公开日2009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1日专利技术者刘成全 申请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制混凝土板,包括由钢筋及包裹所述钢筋的混凝土组成的板状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主体的上表面包括叠合结构层,所述叠合结构层的表面具有深度为2-10mm的梳痕、压痕和/或冲痕。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成全
申请(专利权)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