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6594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包括后端板,所述后端板固定在尾门框下端,所述尾门框左右两侧均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所述后端板包括后端上板和后端下板,所述后端上板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内侧,所述后端上板左右两端上侧和所述后端下板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有效避免车身尾部设有分缝,避免为了保证整车气密性而增加密封胶,改善美观性的同时又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车身尾部外板面型面平顺,提升感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尾门框下端的车身尾部搭接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尾门框下端的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如图1所示,尾门框1′、侧围D柱下延伸板2′、后端上板3′、后端下板4′、分缝6′及尖角特征7′,尾门框左右两侧均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2′,尾门框1′下端设有后端上板3′和后端下板4′,后端上板3′固定在后端下板4′外侧上部,后端上板3′和后端下板4′左右两端与对应的侧围D柱下延伸板2′连接。传统的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如图1a和图1b所示,装配工艺复杂,后端上板3′通过焊接固定在后端下板4′外侧上部外,还需要进行螺栓5′装配,影响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效率;2.如图1a和图1b所示,后端上板3′固定在后端下板4′外侧上部,存在分缝6′,影响美观的同时还需要在分缝6′上多涂一道密封胶,成本增加;3.如图1c所示,后端上板3′和后端下板4′左右两端与对应的侧围D柱下延伸板2′连接后,形成腔体断开,结构一体化差,尾门框抗扭刚度低;4.如图1d所示,后端上板3′和后端下板4′左右两端与侧围D柱下延伸板之间连接结构处设有尖角特征7′,零件过渡突变大,导致成型性差,应力集中,不利于力的分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避免车身尾部存在分缝,因而取消增加密封胶,改善了美观性的同时又降低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且车身尾部外板面型面平顺,提升感知质量的车身尾部搭接结构。本技术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包括后端板,所述后端板固定在尾门框下端,所述尾门框左右两侧均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所述后端板包括后端上板和后端下板,所述后端上板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内侧,所述后端上板左右两端上侧和所述后端下板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连通。本技术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还可以是:所述后端上板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内侧。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上板通过桥接阴阳面焊接固定。所述后端上板和所述后端下板之间设有结构胶层。所述后端下板上端和所述后端上板之间设有自所述后端下板和所述后端上板之间右端延伸至所述后端下板和所述后端上板之间左端的腔体结构。所述腔体结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下端连通。所述腔体结构左右两端通过焊接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下端连通。所述后端下板左右两侧边缘均为平顺过渡边缘。所述后端上板和所述后端下板厚度均为0.8mm。本技术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包括后端板,所述后端板固定在尾门框下端,所述尾门框左右两侧均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所述后端板包括后端上板和后端下板,所述后端上板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内侧,所述后端上板左右两端上侧和所述后端下板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连通。这样,尾门框下端设有后端板,尾门框左右两侧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后端板包括后端下板和后端上板,后端上板左右两端上侧和后端下板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侧围D柱下延伸板连通,后端下板外表面型面平顺,感知质量提升,传统的后端上板与后端下板之间存在分缝,影响美观的同时还需要在分缝上多涂一道密封胶,后端上板固定在后端下板内侧,有效避免车身尾部密封涂胶,增强美观性,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避免车身尾部密封涂胶,增强美观性,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本技术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有效避免车身尾部设有分缝,避免为了保证整车气密性而增加密封胶,改善美观性的同时又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车身尾部外板面型面平顺,提升感知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车身尾部搭接结构整体示意图。图1a是图1中的后端上板和后端下板独立示意图。图1b是图1中的后端上板和后端下板装配示意图。图1c是图1中侧围D柱下延伸板与后端上板和后端下板连接示意图。图1d是图1中尖角特征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车身尾部搭接结构整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车身尾部搭接结构中后端上板和后端下板独立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车身尾部搭接结构中后端下板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图号说明1…尾门框2…侧围D柱下延伸板3…后端下板4…后端上板5…平顺过渡边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的图2至图5对本技术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2中左侧方向为左,右侧方向为右,上侧方向为上,下侧方向为下,正面方向为外以及反面方向为内。本技术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请参考图2至图5所示,包括后端板,所述后端板固定在尾门框1下端,所述尾门框1左右两侧均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2,所述后端板包括后端上板4和后端下板3,所述后端上板4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3内侧,所述后端上板4左右两端上侧和所述后端下板3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2连通。具体而言,尾门框1下端设有后端板,尾门框1左右两侧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2,后端板包括后端下板3和后端上板4,后端上板4左右两端上侧和后端下板3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侧围D柱下延伸板2连通,后端上板4固定在后端下板3内侧,后端下板3外表面型面平顺,感知质量提升,传统的后端上板与后端下板之间存在分缝,影响美观的同时还需要在分缝上多涂一道密封胶,后端上板4固定在后端下板3内侧,有效避免车身尾部密封涂胶,增强美观性,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有效避免车身尾部设有分缝,避免为了保证整车气密性而增加密封胶,改善美观性的同时又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车身尾部外板面型面平顺,提升感知质量。本技术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请参考图2至图5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端上板4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3内侧。这样,后端上板4通过焊接固定在后端下部内侧,保证后端上板4与后端下板3连接牢固性的同时,取消通过安装螺栓进一步固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节拍。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后端下板3与所述后端上板4通过桥接阴阳面焊接固定。这样,后端下板3与后端上板4采用桥接阴阳面焊接在一起,后端下板3为阳面,后端上板4为阴面,后端上板4固定在后端下板3内侧,从外往内看,后端下板3完全遮挡住了后端上板4,后端下板3外表面型面平顺,进一步提升感知质量。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后端上板4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设有结构胶。这样,后端上板4和后端下板3通过焊接固定后,再在后端上板4和后端下板3之间涂覆结构胶,进一步加强结构牢固性。本技术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请参考图2至图5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端下板3上端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设有自所述后端下板3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右端延伸至所述后端下板3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左端的腔体结构。这样,后端下板3与后端上板4之间设有自所述后端下板3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右端延伸至所述后端下板3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左端的腔体结构的腔体结构,保证腔体结构空间充足,贯通性高、连续性好,提升尾门框1抗扭刚度。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腔体结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2下端连通。这样,腔体结构左右两端通过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端板,所述后端板固定在尾门框(1)下端,所述尾门框(1)左右两侧均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2),所述后端板包括后端上板(4)和后端下板(3),所述后端上板(4)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3)内侧,所述后端上板(4)左右两端上侧和所述后端下板(3)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2)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端板,所述后端板固定在尾门框(1)下端,所述尾门框(1)左右两侧均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2),所述后端板包括后端上板(4)和后端下板(3),所述后端上板(4)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3)内侧,所述后端上板(4)左右两端上侧和所述后端下板(3)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上板(4)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3)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下板(3)与所述后端上板(4)通过桥接阴阳面焊接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上板(4)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设有结构胶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厚立庞庆甘银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