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薄膜与前处理玻纤布复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64609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玻纤布,尤其是涉及一种聚酰亚胺薄膜与前处理玻纤布复合结构。其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玻纤布的功能较为单一,无法应用于线缆制造等领域,并且与其它材料复合时容易脱开,产品质量较差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玻纤布(1),所述的玻纤布(1)经过除蜡前处理,玻纤布的至少一面复合有聚酰亚胺薄膜(2),玻纤布上穿接有若干固定杆(3),固定杆的上端设有伞形的固定头(4),固定头设在玻纤布的上部,固定杆的下端为为三叉部(5),三叉部嵌入到聚酰亚胺薄膜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聚酰亚胺薄膜与前处理玻纤布复合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玻纤布,尤其是涉及一种聚酰亚胺薄膜与前处理玻纤布复合结构。
技术介绍
玻纤布具有耐高温、耐烧蚀、绝热等优点,在较高温度下具有稳定的热性能和介电性能,应用范围很广。金属铸造行业为实现熔液的过滤,需要大量的耐高温过滤材料。耐高温过滤网在铸造的时候可以起到去除熔渣和湮灭气泡的作用,是制备精密铸件的必备工装材料。国内的应用厂家大量需求高温过滤用高硅氧网片以及各种过滤织物,都需要由玻纤布来制作。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玻纤布的加工方法(公开号:CN107724100A),其包括如下步骤:(1)坯布织造:按所制备的坯布的幅宽、网孔分布,计算出所需经向用纱总根数,将若干根玻璃纤维原纱通过一次排梳整经工艺、用整浆机整好经轴;(2)并轴:将步骤(1)得到的经纱与纬纱混合,合并后片纱浸入浆槽浸浆,出浆槽后的湿浆纱分绞进入热烘干区,热风烘干纱线表面成膜后,进入锡林烘干,锡林烘干至含水率≤2%,并轴织成坯布;(3)酸洗:将坯布排布在支撑杆上,放入已盛装有浓度2~2.5mol/L的盐酸溶液槽中进行搅拌,搅拌温度为90℃,搅拌持续时间为2h;(4)第一次热清洗:将步骤(3)得到的坯布通过送布装置进入脱浆机高温区,进行第一次热清洗,坯布通过时受热附着在玻璃纤维布上的浸润剂和浆料大部分因此烧失,热脱浆机将玻璃纤维布上的浆料等有机物从2%烧至0.2~0.4%;(5)第二次热清洗:将经过热清洗机第一次热清洗脱浆后的玻纤布卷绕在耐温空心卷布辊上,玻璃纤维布卷放置在钢制托架上再放入闷炉进行第二次热清洗;(6)第一次风干:将上述步骤(4)中第二次热清洗后的坯布放置于风干器中进行5-7分钟的风干操作;(7)涂塑:在风干后的坯布表面涂抹厚度1.5-2mm的聚酰胺;(8)第二次风干:将涂塑后的坯布经过风干机进行风干,风干的温度控制在20-30℃,并持续4-8分钟;(9)收卷:将风干后的坯布通过辊筒卷成玻纤布成品。但是这种玻纤布的功能较为单一,无法应用于线缆制造等领域,并且与其它材料复合时容易脱开,产品质量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提供一种聚酰亚胺薄膜与前处理玻纤布复合结构,其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玻纤布的功能较为单一,无法应用于线缆制造等领域,并且与其它材料复合时容易脱开,产品质量较差等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技术的聚酰亚胺薄膜与前处理玻纤布复合结构,包括玻纤布,所述的玻纤布经过除蜡前处理,玻纤布的至少一面复合有聚酰亚胺薄膜,玻纤布上穿接有若干固定杆,固定杆的上端设有伞形的固定头,固定头设在玻纤布的上部,固定杆的下端为为三叉部,三叉部嵌入到聚酰亚胺薄膜内部。本技术先在玻纤布上复合聚酰亚胺薄膜,再通过加入固定杆,使得聚酰亚胺薄膜与玻纤布之间都通过多个点进行连接,从而连接更加牢固,不易脱开。作为优选,所述的玻纤布包括有扁形经线与扁形纬线,扁形经线与扁形纬线交替叠压编织,玻纤布还包括有围绕叠压的第一圆柱玻纤纱、第二圆柱玻纤纱、第三圆柱玻纤纱、第四圆柱玻纤纱,扁形经线位于第一圆柱玻纤纱与第三圆柱玻纤纱的叠压点、第二圆柱玻纤纱与第四圆柱玻纤纱的叠压点的下方,扁形纬线位于第二圆柱玻纤纱与第三圆柱玻纤纱的叠压点、第一圆柱玻纤纱与第四圆柱玻纤纱的叠压点的上方。本技术通过扁形经线、扁形纬线与第一圆柱玻纤纱、第二圆柱玻纤纱、第三圆柱玻纤纱、第四圆柱玻纤纱交织在一起,能够加强玻纤布的强度。作为优选,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外设有耐热橡胶层,耐热橡胶层的底面设有内凹的球面。耐热橡胶层可以加强整个复合结构的耐热性能,当遇到高温时,耐热橡胶层底部内凹的球面会产生膨胀,从而延展覆盖聚酰亚胺薄膜。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圆柱玻纤纱、第二圆柱玻纤纱、第三圆柱玻纤纱、第四圆柱玻纤纱的外表面设有凹槽,凹槽的边缘设有毛刺。通过凹槽与毛刺可以增加第一圆柱玻纤纱、第二圆柱玻纤纱、第三圆柱玻纤纱、第四圆柱玻纤纱的表面粗糙度,这样连接更加紧密。因此,本技术的玻纤布与聚酰亚胺薄膜进行复合,可以应用于线缆制造等领域,并且复合后不容易脱开,产品质量较好,结构简单、合理。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玻纤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第一圆柱玻纤纱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玻纤布1、聚酰亚胺薄膜2、固定杆3、固定头4、三叉部5、扁形经线6、扁形纬线7、第一圆柱玻纤纱8、第二圆柱玻纤纱9、第三圆柱玻纤纱10、第四圆柱玻纤纱11、耐热橡胶层12、球面13、凹槽14、毛刺1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本例的聚酰亚胺薄膜与前处理玻纤布复合结构,如图1、包括玻纤布1,玻纤布经过除蜡前处理,玻纤布的至少一面复合有聚酰亚胺薄膜2,玻纤布上穿接有若干固定杆3,固定杆的上端设有伞形的固定头4,固定头设在玻纤布的上部,固定杆的下端为为三叉部5,三叉部嵌入到聚酰亚胺薄膜内部。聚酰亚胺薄膜外设有耐热橡胶层12,耐热橡胶层的底面设有内凹的球面13。如图2,玻纤布包括有扁形经线6与扁形纬线7,扁形经线与扁形纬线交替叠压编织,玻纤布还包括有围绕叠压的第一圆柱玻纤纱8、第二圆柱玻纤纱9、第三圆柱玻纤纱10、第四圆柱玻纤纱11,扁形经线位于第一圆柱玻纤纱8与第三圆柱玻纤纱10的叠压点、第二圆柱玻纤纱9与第四圆柱玻纤纱11的叠压点的下方,扁形纬线位于第二圆柱玻纤纱9与第三圆柱玻纤纱10的叠压点、第一圆柱玻纤纱8与第四圆柱玻纤纱11的叠压点的上方。如图3,第一圆柱玻纤纱8、第二圆柱玻纤纱9、第三圆柱玻纤纱10、第四圆柱玻纤纱11的外表面设有凹槽14,凹槽的边缘设有毛刺15。使用时,将本技术制作成线缆即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但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技术的专利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酰亚胺薄膜与前处理玻纤布复合结构,包括玻纤布(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纤布(1)经过除蜡前处理,玻纤布的至少一面复合有聚酰亚胺薄膜(2),玻纤布上穿接有若干固定杆(3),固定杆的上端设有伞形的固定头(4),固定头设在玻纤布的上部,固定杆的下端为三叉部(5),三叉部嵌入到聚酰亚胺薄膜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酰亚胺薄膜与前处理玻纤布复合结构,包括玻纤布(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纤布(1)经过除蜡前处理,玻纤布的至少一面复合有聚酰亚胺薄膜(2),玻纤布上穿接有若干固定杆(3),固定杆的上端设有伞形的固定头(4),固定头设在玻纤布的上部,固定杆的下端为三叉部(5),三叉部嵌入到聚酰亚胺薄膜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与前处理玻纤布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纤布(1)包括有扁形经线(6)与扁形纬线(7),扁形经线与扁形纬线交替叠压编织,玻纤布还包括有围绕叠压的第一圆柱玻纤纱(8)、第二圆柱玻纤纱(9)、第三圆柱玻纤纱(10)、第四圆柱玻纤纱(11),扁形经线位于第一圆柱玻纤纱(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胜祥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赛富特绝缘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