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球盖菇设施化栽培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55044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4 21: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球盖菇设施化栽培技术,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包括:培养料发酵、搭建菇棚、畦床建造、播种、菌丝管护、育菇和采收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各培养料组分分开堆肥发酵后,分层铺料,保证了菌丝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的养分和氧气供应,整体出菇均匀,出菇率稳定,总产量高,品质好,种植周期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球盖菇设施化栽培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
,特别涉及一种大球盖菇设施化栽培技术。
技术介绍
大球盖菇属担子菌亚门层纲伞菌目球盖菇科球盖菇属,由于其色泽艳丽、气味清香、细腻脆嫩、味道柔和、爽滑可口,既可鲜食也可烘干,颇受消费者好评。大球盖菇子实体含有相当高的蛋白质及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多糖类、矿质元素、维生素等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具有“素中之荤”的全价营养保健食品。大球盖菇目前在许多国家广泛栽培,一般以秸杆或锯木屑或二者混合物为栽培料,现有的大田栽培技术虽能成功收获到子实体,但是存在以下几个缺点:1、周期比较长:最短的时间要4个月开始采收,最长的达6个月之久;2、出菇难度大:菌丝体在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过程中容易失败,很难长出子实体,即使种出来,每年产量也极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大球盖菇的大面积推广和商业化生产;3、栽培料利用率低:栽培料混合后一起发酵,各原料的腐熟度难以控制,养分释放不彻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球盖菇设施化栽培技术,各培养料组分分开堆肥发酵后,分层铺料,保证了菌丝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的养分和氧气供应,整体出菇均匀,出菇率稳定,总产量高,品质好,种植周期短。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大球盖菇设施化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S1、培养料发酵:秸秆、玉米芯、稻谷壳分别堆肥发酵后作为培养料组分;S2、搭建菇棚:选择土壤疏松的种植地搭建大棚,并覆盖一层塑料膜及遮阴网至棚底,棚内每隔一米安装一组雾化喷头;S3、畦床建造:深耕20~40cm,作畦,畦宽100~150cm、畦长40m,畦间留排水沟,畦面修整为中间略高的龟背型,然后喷洒生石灰至畦面见白;S4、播种:当料温降至25℃以下时铺料,并向所铺栽培料上播种核桃大小的菌种,随后覆少量排水沟的土;S5、菌丝管护:保持覆土层湿润,观察菌丝定植与发菌情况,及时补充接种和淘汰杂菌;S6、育菇、采收:勤翻动培养料,当发现有白色黄豆大小的子实体出现时,保持覆土层和秸秆湿润,5~7d后,即可采收。进一步的,每100份培养料由以下质量份的组分组成:秸秆40~60份、玉米芯20~30份、稻谷壳20~30份。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秸秆堆肥发酵包括如下步骤:1)、将发酵菌与无菌水按质量比为1:1000混合均匀作为喷淋溶液;2)、将秸秆铺在田间,采用少量多次的喷淋方式使其吸足水分,并接种上发酵菌;3)、将调湿的秸秆堆成底宽2~4m,高1~2m的梯形堆,料堆表面呈平面,料堆上打有排气孔,并用塑料布封盖,通过温度计监测料堆温度;4)、当料温达到55℃,料内有白色粉末状高温放线菌出现时,第一次翻堆;5)、当料温升至55℃以上,保持2~3d,至秸秆成茶褐色,有大量粉状白化物,无氨臭和料酸味,即发酵结束。进一步的,所述发酵菌由放线菌、伯克霍尔德菌组成。进一步的,所述秸秆为稻草秸秆、玉米秸秆、芝麻秸秆、小麦秸秆中的一种。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玉米芯堆肥发酵包括如下步骤:1)、将玉米芯平铺在田间,反复碾压将其碾开,随后多次浇水,使玉米芯湿润;2)、将玉米芯堆成底宽2~4m,高1~2m的梯形堆,料堆表面呈平面,后盖上塑料膜;3)、发酵4~5d,至玉米芯为黑褐色,无氨臭和料酸味,即发酵结束。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稻谷壳堆肥发酵包括如下步骤:将稻谷壳堆成一堆,多次浇水使其湿润,随后盖上塑料膜发酵4~5d,备用。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当料温降至25℃以下时铺料,首先铺2.5~3.5cm厚的秸秆,倒上搅拌均匀的玉米芯与稻谷壳的混合物,将其整理平整,宽窄一致,随后将菌种掰成核桃大小,按入料内,每畦三行播种,完成第一层播种后,再铺上2.5~3.5cm厚的秸秆,倒上搅拌均匀的玉米芯与稻谷壳的混合物,进行第二层播种,最后,铺上1~2cm厚的秸秆进行覆盖,并取少量排水沟的土覆盖秸秆。秸秆、玉米芯与稻谷壳疏松蓬软,过分透气易造成水分流失,因此本专利技术在最上层覆盖含有生石灰的排水沟的土,有利于培养料水分和养分的保持,也可隔绝外界空气中的微生物对发酵培养料的污染,且土壤中的生石灰随喷洒的水溶解后渗入到培养料,可调节培养料的pH值,维持其酸性偏中性的状态,有利于大球盖菇的生长发育;其次,覆土对菌丝产生重力和压力刺激,促使其分化产生子实体原基,出菇率高,菇形好。进一步的,所述菌种之间间距9~12cm。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种植地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稳定,土质为砂质土壤,pH值为中性或偏碱性。砂质土壤是指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其土温变幅大,白昼土壤升温快,晚上降温也快,因此,有利于形成早晚温差,早晚温差大有利于子实体原基的发育和子实体的形成;其次,通气性好,氧气充足,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分解快,土壤中无毒害物质存在,可以实现连作;但由于沙性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沙粒,水分容易流失,故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大棚内设置喷雾设施,随时补充水分,提高砂质土壤的含水率,又可以避免托水、内涝和上层滞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结合湖北地区当地9~11月的温度与湿度情况以及最低冬季日平均气温0℃附近,在大球盖菇菌生长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其生长规律的管理办法,并且通过大棚有效减少环境变化对其生长所造成的毁灭性影响,整体出菇均匀,出菇率稳定,总产量高,品质好,种植周期短,具有办法科学,栽培方式符合我省气候特点,可大面积推广等显著特点。2.各组分分开堆肥发酵,可调控不同培养料水分含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从而控制不同培养料的发酵程度,有利于杀死病虫害,促进有益微生物繁殖,加快培养料的催化分解,更好的释放养分,堆制出优质的培养料,本专利技术的培养料质地松软,无结块,无氨味,无酸腐味,无霉味,菌丝吃料速度快,利于大球盖菇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分化,一定程度上缩短栽培周期;且发酵后的培养料含有高活性有益微生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表现为菌丝长势旺、抗杂菌能力强;其次各组分分开发酵,在堆肥过程中形成了有利于自身发酵的微生物菌群,提高了培养料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抵抗外界微生物侵袭能力强,减少病害的发生。3.接种放线菌和伯克霍尔德菌作为发酵菌,放线菌具有高纤维素酶活性,可将纤维素降解为低聚糖类和小分子的糖类,如葡萄糖、纤维二糖、麦芽糖、三糖等,葡萄糖作为大球盖菇最合适的碳源,可显著促进菌丝和生长,同时秸秆纤维素分散和脱纤化使其变软,便于铺料时排得更紧密;其次,放线菌可产生一些抗菌物质如灵菌红素,具有极强的抑真菌、细菌和杀虫活性,对大球盖菇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如螨类、蚂蚁、菇蚊及病原微生物有较强的防治效果。伯克霍尔德菌具有高几丁质酶和壳聚糖酶活性,放线菌发酵产生的低聚糖类可诱导伯克霍尔德菌产生几丁质酶、壳聚糖酶等,将病原真菌细胞壁中几丁质和壳聚糖降解为4个糖残基构成的寡糖片段,因此可抑制大球盖菇菌丝生长过程中鬼伞、裸盖菇等竞争杂菌的萌发,抵抗病原菌的感染,进一步提高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的含量,加快发酵进程。4.采用分层铺料的方式可节约工序,操作简单,适于连续化操作;其次,混料均匀,保水保肥,堆肥发酵后秸秆柔软有韧性,呈疏松状态,再铺玉米芯、稻谷壳混合物,形成“三明治式”结构,玉米芯、稻谷壳可部分直接渗透到秸秆中,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球盖菇设施化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培养料发酵:秸秆、玉米芯、稻谷壳分别堆肥发酵后作为培养料组分;S2、搭建菇棚:选择土壤疏松的种植地搭建大棚,并覆盖一层塑料膜及遮阴网至棚底,棚内每隔一米安装一组雾化喷头;S3、畦床建造:深耕20~40cm,作畦,畦宽100~150cm、畦长40m,畦间留排水沟,畦面修整为中间略高的龟背型,然后喷洒生石灰至畦面见白;S4、播种:当料温降至25℃以下时铺料,并向所铺栽培料上播种核桃大小的菌种,随后覆少量排水沟的土;S5、菌丝管护:保持覆土层湿润,观察菌丝定植与发菌情况,及时补充接种和淘汰杂菌;S6、育菇、采收:勤翻动培养料,当发现有白色黄豆大小的子实体出现时,保持覆土层和秸秆湿润,5~7d后,即可采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球盖菇设施化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培养料发酵:秸秆、玉米芯、稻谷壳分别堆肥发酵后作为培养料组分;S2、搭建菇棚:选择土壤疏松的种植地搭建大棚,并覆盖一层塑料膜及遮阴网至棚底,棚内每隔一米安装一组雾化喷头;S3、畦床建造:深耕20~40cm,作畦,畦宽100~150cm、畦长40m,畦间留排水沟,畦面修整为中间略高的龟背型,然后喷洒生石灰至畦面见白;S4、播种:当料温降至25℃以下时铺料,并向所铺栽培料上播种核桃大小的菌种,随后覆少量排水沟的土;S5、菌丝管护:保持覆土层湿润,观察菌丝定植与发菌情况,及时补充接种和淘汰杂菌;S6、育菇、采收:勤翻动培养料,当发现有白色黄豆大小的子实体出现时,保持覆土层和秸秆湿润,5~7d后,即可采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球盖菇设施化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每100份培养料由以下质量份的组分组成:秸秆40~60份、玉米芯20~30份、稻谷壳20~30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球盖菇设施化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秸秆堆肥发酵包括如下步骤:1)、将发酵菌与无菌水按质量比为1:1000混合均匀作为喷淋溶液;2)、将秸秆铺在田间,采用少量多次的喷淋方式使其吸足水分,并接种上发酵菌;3)、将调湿的秸秆堆成底宽2~4m,高1~2m的梯形堆,料堆表面呈平面,料堆上打有排气孔,并用塑料布封盖,通过温度计监测料堆温度;4)、当料温达到55℃,料内有白色粉末状高温放线菌出现时,第一次翻堆;5)、当料温升至55℃以上,保持2~3d,至秸秆成茶褐色,有大量粉状白化物,无氨臭和料酸味,即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琳琳杨小伟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曙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